小張患有1型糖尿病3年了,剛上大學的他根本接受不了自己得病的事實,變得沉默寡言,還喜歡上了吸煙。家里人都非常擔心他的身體狀況,經常勸他不要吸煙了,他總是不以為然。過了一段時間,家里人帶著他去看了心理醫生,這才知道他患上了抑郁癥。
糖友老李,發現糖尿病后一點也不在乎病情,還是照樣吃喝,跟平時一樣,家人勸他要規律生活,科學飲食,他嫌家里人煩,也不把家人的話當回事兒……
糖尿病的心理問題其實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與伴發病之一。糖尿病的心理問題如果長期持續的話,就有可能轉變為抑郁癥。精神的過大的壓力可能會引起糖尿病,而糖尿病的心理問題伴隨著疾病一起發生,這樣反復的惡性循環,會不斷加重病人的病情,要用正確的方法去面對心理問題。
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和人的性格、應付問題的方式、承受壓力的能力等心理因素也有一定關系,已是公認的心身疾病。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白領加入到糖尿病的行列中來,這與過大的心理壓力及生活不規律等都有一定的關系。而一些糖尿病人由于生活事件的突然打擊,病情可在一夜之間惡化。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性格傾向于內向的人群。如遇到事情時不愿求助或找人傾訴,而是一味壓抑自己,從而產生焦慮、抑郁的情緒,而不良情緒通過“免疫—內分泌”環節又成為糖尿病的誘因。
糖尿病患者在積極地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注意自己情緒和壓力的調整,家屬也應該多給予他們心理上的支持。如果這段時間壓力比較大或有應激事件出現時,應注意監測血糖。糖尿病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其中健康的心態對治療也非常關鍵。
1.憂思過度。
有些病人不是積極想辦法治療,而是思慮重重,瞻前顧后,整日考慮治不好怎么辦?出現并發癥后怎么辦?陷入苦惱煩悶和憂郁之中,對疾病治療很不利。
2.心煩不安。
有些患者對糖尿病缺乏正確認識,認為幾幅中藥或是其他特效藥就能藥到病除,一旦病情沒有馬上控制或出現并發癥,就煩躁不安,夜不能寐,更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3.緊張恐懼。
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為不治之癥,整天害怕,要是得了心臟病怎么辦?要是得了腎臟病怎么辦?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恐怖,這些不良情緒反而會加重病情。其實發現糖尿病后,接受得病的時候,努力學習糖尿病知識,在醫生的指導下讓自己能很好地管理病情。
4.急躁易怒。
有些人得了糖尿病后,對周圍事物和環境感到煩躁,遇人遇事易動肝火,總認為別人對自己照顧不周。這也是一種病態心理。老王得病前就愛喝酒,發現糖尿病后,家里人為了他的健康不讓他喝酒了,他整日很苦悶,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了樂趣,還常常對家人發脾氣。
5.悲傷易泣。
有些糖尿病人,尤其是患各種并發癥的病人,容易對前途喪失信心,對治療感到無望,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對這種病人,家人一定要耐心勸導,只有排除心理障礙,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人們在社會中生活,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樹立正確的心態和積極樂觀生活的態度,是預防心理疾病最基礎的部分。同時應鍛煉自己迅速適應環境的能力,面對現實,應當養成樂觀、豁達的個性,擁有寬廣胸懷,遇事想得開的人是不會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擾的。
生活中總是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一面,關鍵在于我們怎么看。生活中的許多不如意,源于我們期望值過高,源于我們沒有多想想多看看。人與人相比,永遠有比你更好的人,也有許多不如你的人。
法國的著名作家雨果說過,比陸地更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胸。愿我們的糖尿病病友都有豁達的性格、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一個人樂觀、豁達,會給一個家庭帶來許多樂趣。反過來,一個悲觀失望、充滿怨氣的人,則會影響周圍人的情緒,給家庭和朋友帶來陰影。更重要的是,悲觀失望和怨聲載道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
另外糖友們可以培養一些業余愛好,培養業余愛好可以有效調節和改善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進而消除疲勞,以緩解緊張感,對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