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吉林省輝南縣中醫院,吉林輝南 135100
糖尿病患者膽囊切除術治療效果的臨床觀察
徐明
吉林省輝南縣中醫院,吉林輝南 135100
目的觀察分析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者治療效果和糖尿病患者不同術式治療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4年6月經筆者治療的80例糖尿病(含應激性高血糖)患者行膽囊切除術,并選取同期具有可比性的80例非糖尿病行膽囊切除術患者為對照組,采用開腹和腹腔鏡兩種方式。結果糖尿病組術后水電解質紊亂、感染性并發癥等發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糖尿病患者開腹手術的切口感染率和平均住院時間均高于腹腔鏡手術(P<0.05)。結論糖尿病病人行膽囊切除術時,必須嚴格控制圍術期血糖,手術方式力求簡單,若無禁忌癥,首選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糖尿病;膽囊切除術;治療效果
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囊結石和膽囊炎主要術式。當患者并存糖尿病時,手術可促使糖尿病原有并發癥的發生或病情加重,由此也提高了術后感染及其并發癥的發生率。2009年1月—2014年6月經筆者治療的80例糖尿病(含應激性高血糖)患者行膽囊切除術,并選取同期具有可比性的80例非糖尿病行膽囊切除術患者為對照組,采用開腹和腹腔鏡兩種方式,比較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和糖尿病患者不同術式治療效果之間的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于2009年1月—2014年6月經治療的80例糖尿病(含應激性高血糖)行膽囊切除術的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46例,平均(中位)年齡55歲;55例既往有糖尿病史,25例入院時檢查血糖升高,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同時,選取同期具有可比性的80例非糖尿病行膽囊切除術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患36例,女患44例,平均(中位)年齡55歲。研究對象的原發病為膽囊結石合并急性后慢性膽囊炎,152例患者伴有膽總管結,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部觸壓痛等體征,伴寒戰、發熱、白細胞升高,部分病人膽囊化膿、壞疽并伴黃疸;膽囊息肉8例,無明顯臨床癥狀,多為健康體檢彩超發現。患者均經彩超、CT等檢查確診,入院后均行空腹血糖或隨機血糖測定。
1.2 治療方法
糖尿病組患者中,55例于24h內行急診手術,其余患者于術前4 d內控制血糖后進行手術,術式為開腹膽囊切除術(53例)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27例)。對照組均于48 h內手術,術式同前。1.3觀察項目
比較糖尿病組和非糖尿病組水電解質紊亂、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發生率,糖尿病組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和住院時間評價療效。
1.4 統計方法
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用百分數和中位數表示,用χ2檢驗和秩和檢驗比較,運算采用SPSS完成。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糖尿病組與對照組水電解質紊亂分別出現24例和7例,肺部感染分別出現8例和1例,切口感染分別出現14例和1例,糖尿病組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
2.2 不同術式治療糖尿病患者的療效比較
糖尿病組中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切口感染分別出現17例和2例,平均住院11 d和7 d,開腹手術的切口感染率和平均住院時間均高于腹腔鏡手術(P<0.05)。
3.1 水電解質紊亂
當血糖升高時,造成滲透壓性利尿,出現低血鈉與低血鉀等水電解質紊亂,加重了外科疾病手術治療的風險。本資料顯示糖尿病水電解質紊亂發生率明顯增加。所以,糖尿病病人行膽囊切除術時,應常規查血電解質,并根據測定結果予以對癥治療。
3.2 肺部感染與切口感染
高血糖狀態可降低了機體免疫力,為病原體生長繁殖提供營養物質,增加了發生感染性并發癥的機會;同時血糖升高還可增加機體的分解代謝,造成負氮平衡,組織蛋白合成障礙,傷口愈合延遲,再次增加了感染的機會。一般認為,膠原合成降低、缺乏牽引韌力、白細胞功能受抑制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減少是造成切口不愈合的主要原因。給予胰島素,甚至不需要血糖恢復正常即能改善這種情況[1]。可見,在糖尿病患者行膽囊切除術時,控制圍術期血糖是影響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穩定的術后血糖水平有助于蛋白合成代謝和脂肪代謝,促進機體恢復。
對于2型糖尿病病人可能并不清楚有無糖尿病史,也無明顯糖尿病癥狀,但很可能已有明顯血糖升高而未系統治療情況。如圍術期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而行手術治療,術后可能出現各種并發癥。近年來糖尿病病人發病率迅速增高,目前我國的糖尿病發生率為3.21%,部分地區已達到5%[3]。因此,對于行膽囊切除術病人,尤其是中老年病人,要常規查空腹血糖或隨機血糖,如血糖升高,在圍術期要把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以減少手術風險與并發癥。圍手術期一般要求術前血糖控制在5.6~11.1mmol/L,術中7.0~12.9mmol/L,術后4.0~6.9mmol/L[2]。
3.3 術式選擇
急性膽囊炎的基本病理改變是急性炎癥和結石和/或膽道梗阻,炎癥重者可并發腹腔內感染、敗血癥等。當合并糖尿病時,全身情況多較差,而手術對機體又是一個創傷,可使應激性血糖升高。因此,術式力求簡單,手術時間力求縮短,減少對機體的刺激是降低術后并發癥的關鍵。當急性膽囊炎合并糖尿病而需要手術治療時,腹腔鏡手術較開腹手術創傷小、并發癥少、住院時間短。因此,對這類病人,若無禁忌癥,應首選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3.4 重視應激性高血糖
急腹癥病人在疼痛、緊張、麻醉、手術等應激狀態下均可引起應激反應,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等調節激素的平衡出現變化,引起暫時性血糖升高,這種在應激狀態下發生的高血糖稱為應激性高血糖,常隨應激狀態的解除及外周胰島素的改善而逐漸緩解。凡入院后隨機測定2次以上,其空腹血糖>7.0mmol/L或隨機血糖>11.1mmol/L,即可診斷為應激性高血糖。盡管應激性高血糖是機體的生理性反應,但也可產生有害的病理生理改變,引起與糖尿病高血糖一樣的并發癥[4]。因此,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動態監測血糖,嚴格限制攝入外源性葡萄糖。如血糖的持續升高,則應用胰島素將血糖控制于適當水平。
糖尿病病人需要行膽囊切除術治療時,提高療效,減少并發癥的關鍵是及時發現高血糖及圍手術期穩定的血糖水平,手術方式力求簡單,若無禁忌,應首選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1]申耀宗.糖尿病病人圍手術期的風險與處理[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9,19(3):135.
[2]陳雨強,張延齡.外科病人合并糖尿病的認識和處理[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9,19(3):176.
[3]楊飛,許梓榮,胡成偉,等.糖尿病對腹部外科手術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2,10(5):268-272.
[4]何三光,趙國華.警惕外科病人合并糖尿病的危害[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2):83.
R473
:A
:1672-4062(2014)11(a)-0072-01
2014-08-07)
徐明(1964-),男,大專,副主任醫師,從事臨床外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