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瓊
桃江縣人民醫院,湖南益陽 413400
川芎嗪和山莨菪堿治療糖尿病足療效觀察
楊鳳瓊
桃江縣人民醫院,湖南益陽 413400
目的觀察川穹嗪和山莨菪堿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該院2010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45例,隨機分為治療組(23例)和對照組(22例),對照組行糖尿病的基本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川穹嗪和山莨菪堿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患者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69.6%和91.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2.7%和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平均治愈天數和好轉天數分別為(24.7±4.9)d和(10.8±4.2)d,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7.4±11.3)d和(19.7±8.6)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川穹嗪和山莨菪堿對糖尿病足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有利于病情好轉,值得臨床推廣。
川穹嗪;山莨菪堿;糖尿病足;療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一種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主要是由于神經病變而導致患者足部感覺丟失或因缺血而使足部活動能力受限,且合并有感染而引起的。糖尿病足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殘疾或死亡的重要原因。據報道,在歐美國家,因糖尿病足并發骨髓炎而截肢的人數超過所有截肢人數的1/2[1]。目前,在所有非創傷性截肢手術中,糖尿病足居首位,因而其藥物治療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該研究選取該院2010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5例糖尿病足患者,其中23例采用川穹嗪和山莨菪堿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85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和1995年第1屆全國糖尿病足會議規定的糖尿病足臨床診斷與分級標準。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其中對照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齡36~79歲,平均(63.2±8.5)歲,糖尿病病程35 d~18年,平均(8.7±6.2)年,糖尿病足病程15~510 d,平均(65.6±10.3)d;治療組男12例,女11例,年齡41~78歲,平均(64.1±8.8)歲,糖尿病病程40 d~20年,平均(8.8±6.5)年,糖尿病足病程18~490 d,平均(66.7± 11.2)d。
1.2 臨床表現
1.2.1 糖尿病足誘因對照組:足部外傷5例,搔抓4例,燙傷3例,自發性水皰破裂3例,剪趾甲損傷2例,凍傷1例,原因不明4例;治療組足部外傷6例,搔抓4例,燙傷4例,自發性水皰破裂2例,剪趾甲損傷2理,凍傷2例,原因不明3例。
1.2.2 臨床癥狀所有患者均有不痛程度患側下肢麻木、刺痛、感覺遲鈍或消失,41例患者患足出現不同程度的潰瘍或壞疽,37例患者患側足背動脈搏動均有不同程度減弱或消失。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對照組給予糖尿病的基本治療。包括控制飲食,采用胰島素控制血糖,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患足有潰瘍及時清創,積極處理并發癥,8萬U慶大霉素+4~8萬U胰島素+生理鹽水行局部濕敷。
1.3.2 治療組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川穹嗪80~160mg+生理鹽水250~500mL靜脈滴注;山莨菪堿10~30mg+生理鹽水250~500mL靜脈滴注,1次/d,共治療4周。
1.4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患足皮膚感覺恢復正常,潰瘍創面愈合良好,無分泌物,足背動脈搏動有力,臨床分級0級;好轉:患足皮膚感覺部分恢復,潰瘍創面較治療前有縮小,分泌物減少,足背動脈搏動增強,臨床分級較治療前好轉至少1級;無效:患足皮膚感覺較差,潰瘍創面無縮小或增大,分泌物無減少,足背動脈搏動較弱甚至消失,臨床分級無好轉或惡化。總有效=治愈+好轉。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者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69.6%和91.3%,均明
顯高于對照組的22.7%和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平均治愈、好轉天數比較
治療組平均治愈天數和好轉天數分別為(24.7±4.9)d和(10.8± 4.2)d,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7.4±11.3)d和(19.7±8.6)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平均治愈、好轉天數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平均治愈、好轉天數比較[(±s),d]
組別治愈天數好轉天數治療組對照組P 24.7±4.9 37.4±11.3<0.05 10.8±4.2 19.7±8.6<0.05
糖尿病引起的神經和血管病變是發生糖尿病足的病理基礎,兩者的嚴重程度存在著密切的聯系[2]。川穹嗪通過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來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加上對凝血酶和凝血活酶的抑制作用,從而達到抗血栓和促進溶栓的作用;山莨菪堿是一種典型的M樣受體,具有M樣受體的特征性作用,能夠通過抑制血管收縮和抗凝血酶達到通常血管的作用[3]。有學者認為,川穹嗪和山莨菪堿聯合治療對糖尿病足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該研究選取該院2010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5例糖尿病足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其中對照組采用糖尿病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川穹嗪和山莨菪堿進行治療。研究顯示,治療組患者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平均治愈天數和好轉天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川穹嗪和山莨菪堿對糖尿病足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有利于病情好轉,值得臨床推廣。
[1]李莎,呂麗芳,鐘曉衛.糖尿病足相關危險因素十年調查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23):2539-2542.
[2]張喜英,王滌非.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5):1629-1631,1634.
[3]譚淑君.山莨菪堿治療糖尿病足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08(3):48-50.
R 587.2
:A
:1672-4062(2014)11(a)-0010-02
2014-07-25)
楊鳳瓊(1980.7-),女,湖南桃江人,本科,中醫內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內分泌,消化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