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民丞
在全球能源消費繼續增長,能源市場不斷變化的背景下,為解決未來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能源架構這一全新概念為人們提供了另一個分析視角。
全球的能源市場正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1973—2011年),全球的天然氣占可利用能源的比例從16%增加到21.3%;核能比例從原來的0.9%上升到5.1%;石油則從最初的46%大幅下降到31.5%。但有趣的是,雖然大家都在談論減少煤炭的使用,可事實上煤炭的比例仍然占到27.3%,比上世紀70年代時還增加了近3%。
此外,在傳統能源比例改變的同時,新的能源供應形式也在不斷出現,其中最為顯著的是美國頁巖氣革命,它帶動了整個國際能源格局的轉變。
同時,能源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預計到2035年,全球能源總需求將增加三分之一以上,其中60%的需求增長將來自于中國、印度以及中東地區。而隨著中國和印度的能源需求不斷上升,全球石油貿易的流向正在向東方轉移。
基于這樣的大趨勢,我們開始研究全新的能源架構概念,以解決未來的能源轉型需求。
能源架構設計
能源架構的設計需要考慮三個維度的平衡發展,第一是經濟增長維度,第二是能源獲取與安全維度,第三是環境可持續發展維度。
首先,經濟增長與發展維度,最重要的是解決能源價格問題。實際上,從2000年到2013年,世界銀行的“能源價格指數”翻了三倍,也就是說,能源越來越昂貴了。而此結果必然會阻礙整體經濟的增長與發展。另外,能源價格的波動性也在增加,目前能源價格的波動幅度幾乎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三倍。
其次,是對能源獲取與安全的關注。2035年的能源需求預計還將增長三分之一,而政局不穩定的中東和北非地區將支撐其中90%的油品出口增長。所以在能源的來源方面,風險大大增加了。與此同時,能源開采的難度以及成本也在不斷增加。
第三,要重視可持續發展。全球碳排放量在過去十年里以2.5%的年復合增長率增加了29%。其結果導致2013年5月人類歷史上大氣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首次超過了400ppm,目前來看這是很大的一個挑戰。
為了更好地評估各國目前的能源架構,我們推出了“能源架構績效指數”這一核心分析工具,它包含三項子指數,分別用于考察能源三角形的經濟、環境和安全因素。
從經濟增長與發展的緯度來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能效,即能源強度。第二是可負擔性,比如關注汽油價格的扭曲程度。第三是支持增長,例如能源進口(或出口)占GDP的比例。
而對于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重要的是衡量排放影響的指標,包括電力生產能效、能源部門一氧化二氮排放/總人口、能源部門甲烷排放/總人口、排放強度(PM10)以及乘用車平均燃油經濟性。此外還有可再生能源在整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
能源獲取與安全維度的指標則涵蓋了能源供應的多樣性,能源獲取的水平與質量,以及能源自給自足的能力。
最新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的能源架構績效指數在金磚五國中并不占優勢。在經濟增長與發展方面,中國的能源強度得分較低,一是由于能源的使用效率較低,二是對進口燃料的依賴程度比較高。在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維度上,中國得分不高是因為化石能源的高占比以及較高的碳排放量。而在能源獲取與安全方面,中國的能源供應形式還不夠多元化,這也是導致總體得分較低的原因。
歐盟經驗洞察
歐盟國家的整體能源架構績效指數表現較好,其中法國的能源架構績效指數得分最高。法國領先的原因是他們大力支持生產清潔能源,核能目前占其初級能源供應的45%,占發電總量的75%,而且法國的能源價格也相對比較低。另一個領先的國家是丹麥,其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為主,是全球單位GDP能效最高的國家之一。丹麥的能源進口消費在歐盟國家中最低,而且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得非常好。目前丹麥21%的能源消費來自風力發電,其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化石燃料的零消費。
歐盟在推動能源轉型、實現能源架構的平衡發展方面,采取了積極的行動。我們根據歐盟的經驗總結了三個方面。一是政策的舉措,二是技術和基礎設施的完善,三是市場機制的形成。
在政策舉措方面,歐盟在過去的十年里,推出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包括2002年的第二能源法案、2009年的第三能源法案。這些能源法案規定了歐盟的所有能源監管制度以及能源市場機制,是規范歐盟各個國家的總體綱領性文件。近幾年,歐盟還推出了2020年戰略、2030年能源氣候綠皮書以及2050年能源路線圖等中長期戰略指導性文件。
在技術和基礎設施方面,近些年來,歐盟對可再生能源越來越重視。比如歐盟將投資300億歐元,建設一個圍繞北海的超級電網,主要把蘇格蘭海上的風機、德國的太陽能、比利時以及丹麥的潮汐發電、挪威的水電連成一片,以作為整個歐洲的“蓄電池”,預計將來還可能與北非的太陽能連接起來。與此同時,歐洲電動汽車也正在蓬勃發展。據調查,到2020年德國計劃將推動100萬輛電動汽車,到2030年要達到600萬輛。電動汽車是移動的儲能裝備,而德國是全世界優先發展儲能技術的國家,如果這種儲能裝備大到一定數量,則將會幫助能源系統解決電能的儲存問題,這非常重要。
在形成合理的市場機制方面,歐盟引入了市場化競爭機制。英國、法國和德國在自由電力市場形成的過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市場規則,但是總體理念是一樣的——即放開零售側競爭。此外,還有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形成。歐盟從2005年就開始了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實驗階段,到2008年開始引入碳排放的配額、補償以及拍賣機制,2013年起釋放出強化碳價格的信號,來引導市場投資。放開競爭后,就要賦予消費者權利并指引消費者參與到能源供應體系的市場當中來。不過,到目前為止,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消費者愿意選擇不同的能源供應商。不過,歐盟對此積極應對,通過大力推進智能電表部署來鼓勵消費者與能源供應商互動,并選擇合適的能源供應商和服務。
當然,市場機制的形成離不開政策的扶持。歐盟重點支持智能電網、電力儲存、第二代生物燃料、智能城市這四個領域的新能源技術項目,其中僅在第二代生物燃料一項上就已經分配了90億歐元。
但是,歐盟的能源改革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比如前面提到的碳排放交易系統,由于現在的碳價格持續走低,市場價格已經失去了引導投資的作用。其次,能源價格也不合理,歐盟的消費電價較高,而發電側電價較低,其中的原因是政府對于可再生能源的過度補貼,這就給傳統能源供應商帶來了很大挑戰。由此看來,能源投資環境惡化、政府過度補貼造成市場扭曲的局面也給商業環境帶來了不利影響。
中國能源轉型思索
各國政府和社會都面臨一系列艱難的權衡取舍――如何以環境可持續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增長,同時確保人人都能獲得能源并保障能源安全。對許多國家而言,愿望與實際情況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須注重能夠產生實際效果、具有成本效益、且適合國情的務實解決方案。
中國的能源架構績效擁有巨大的提升空間,當前的重要任務是如何采取系統性的整體措施,在平衡能源三角架構相互沖突的目標的基礎上,推動能源結構的有效轉型,并全面考量相關決策對能源價值鏈的影響。
綜觀中國的能源格局和經濟發展需求,我們建議采取以下五條積極措施,以推動中國能源架構的轉型與平衡發展。首先,制定清晰的能源戰略目標和執行路線圖;第二,在市場體系構建過程中,要考慮利益相關方,并照顧各方的利益訴求;第三,要建立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綜合評估正確的能源績效指數;第四,不斷運用技術創新推動整個能源行業的轉型;第五,提高行政治理水平,使政策對未來能源市場的整體運行狀況發揮積極作用。
當然,任何政策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同時也不存在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各國能源轉型的前進道路并不唯一,每個國家必須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條件限制來制定最佳路徑。
(作者為埃森哲全球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