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亞洲市場上,由于各類新能源發電的裝機容量增長有限,甚至減少。發電用煤的價格很有可能再度沖上高點。
而這一現象將會取決于兩個國家:中國和澳大利亞。它們一個是最大的煤炭消費國,一個是最大的煤炭出口國。
中國在最近十年持續攀升的經濟體量一直支撐著澳大利亞的煤炭業,這使得澳大利亞煤炭價格在這十年的時間一路飆升。在最近持續9周的增長之后,漲幅甚至超過了15%。
不過,在2013年的7月—9月,中國的經濟增速只有7.8%。這可能會對未來煤炭價格的增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澳大利亞東海岸的煤炭價格在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波動之后已經基本穩定。美國的煤炭價格現在基本維持在83.4美元/噸。然而,代表了中國煤炭價格標準的環渤海煤炭價格在今年十月卻是100.14美元/噸。
就目前而言,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還能保證更多的發電機組持續工作。根據中國統計部門的數據,11月電力的產量是4390億千瓦時。
與中國國內生產的煤炭相比,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生產的煤炭,價格更低,更具有優勢,所以更受到中國買家的青睞。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從2013年的1月到11月,中國燃料進口增幅為15%。
按照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估計,中國的煤炭產量在今年有可能達到37億噸。雖然中國正在計劃減少煤炭產量和消費量,以此控制環境污染問題。但是高質量的煤炭依然是中國國內暫時無法大量生產的,這也給了提供高質量煤炭的澳大利亞一個機遇。
依賴于中國的進口,許多澳大利亞煤炭企業在最近數年的時間里扭虧為盈,投資者們蜂擁而至,在澳大利亞海岸建設價值幾十億美元的煤炭出口港口。
在美國的天然氣產量出現大幅度的回升之后,所有煤炭出口國家的企業都在努力爭取來自亞洲的客戶。從長遠來看,中國和印度未來會消納掉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世界煤炭產量。按照世界能源署的估計,對于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這樣的亞洲煤炭出口國來說,未來二十年內,它們會迎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
澳大利亞面臨煤炭困局
美國《福布斯》
這些年,澳大利亞的采煤企業日子很好過,靠著滿足亞洲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似乎永不知足的能源需求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由于氣候變化及其他因素的擔憂,中國的煤炭需求量明年很可能下滑,澳大利亞數十億采煤項目投資面臨打水漂的危險。
煤炭是支撐澳大利亞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占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16%。采煤企業預計2020年采煤量將從現在的每年4.4億噸提高到5.5億噸,其中大部分將用來出口。
根據澳大利亞聯邦資源和能源經濟局統計,未來15年間,全澳將投資89個采煤項目,涉及投資金額900億美元。
托尼·艾伯特領導的保守黨聯合政府年初上臺,大幅減稅的同時放寬了環保監管,旨在進一步鼓勵采礦業投資。目前,中國占全球煤炭消費量的一半:中國30%的煤炭需求由澳大利亞進口。
然而,全球煤炭價格疲軟,外加海外最大市場的中國對煤炭的需求可能出現下滑。煤炭,這個澳大利亞最大產業之一的危險正在迫近:最近幾個月,采礦業已經累積裁減了數千名工人,不少項目已經擱淺。
中國政府還引入了碳定價和交易機制,首個排放交易計劃于2013年中期在深圳實施。此外,中國正在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力度,并宣布了提高能源效率及開發非礦石替代燃料的四年計劃。
市場需求低于預期會導致煤炭價格下滑,這將會增加煤炭礦井、煤田以及煤炭相關設施被封存或遺棄的風險。
中國對煤炭需求增長的減少會對澳大利亞聯邦和州政府財政產生深遠影響。單是擁有眾多大型礦產項目的昆士蘭州,礦業巨頭每年上繳的稅費就超過27億美元。
煤制氣是中國環境問題的最好選擇?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按照國際能源署的最新預測,世界煤炭消費量將很難在短時間內出現下降。這個消息對于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消息。不過中國也已經打算自己解決煤炭消費量過高的問題,其中一個途徑就是煤制天然氣。
不難想象,如果中國真的可以大規模推廣煤制天然氣技術,并且很好的將其市場化、商業化應用。不僅可以解決中國近來正在熱炒的霧霾問題,更能夠對整個環太平洋地區的天然氣價格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使用天然氣作為發電的燃料,污染物排放將會比煤炭少很多。現有的燃煤電廠可以通過更換燃氣輪機的方式轉變自己使用的能源。
中國大規模使用天然氣的最大阻礙就是資源的匱乏。盡管被廣泛認為擁有豐富的非常規天然氣儲量(包括頁巖氣和煤層氣),但是目前中國依然只有4%的能源供給來自于天然氣。進口LNG可以很快填補這一空白,但是高昂的價格是中國不能不面對的。
煤制氣并非一個新穎的技術,如何讓中國政府大力推廣這一政策的驅動力,很可能就要由日漸嚴重的環境問題來實現了。隨著天然氣的黃金時代逐漸到來,規模化的煤制氣可能會成為一個意想不到的攪局者,而現在,煤制氣可能更多像是進入人類帳篷的駱駝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