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理念與路徑:基于大學發展視角的南方教育高地建設*

2014-02-11 23:02:18羅海鷗
高教探索 2014年1期
關鍵詞:大學發展教育

收稿日期:2013-06-24

作者簡介:羅海鷗,湛江師范學院院長,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粵西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廣東湛江/524048)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項目批準號07SJY006)和廣東省“優長學科、特色學科建設”專項資助課題(項目批準號2013YCTS04)的階段性成果。

摘 要:“南方教育高地”最基本的內涵即大學發展的內在指標和外在表征達到中南地區最優。建設南方教育高地,要從理念和路徑兩方面入手:要有精神高地、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的教育理念;要通過教育還原建設精神高地,實施優師強本建設人才高地,返歸求真務實建設創新高地。

關鍵詞:南方教育高地; 大學發展;教育理念 2010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設我國“南方教育高地”的戰略目標。“南方教育高地”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全新的任務和全新的要求。這里面涉及的一些基本問題還較為模糊,有必要從教育理念和建設路徑方面作深入闡釋。

一、教育高地的闡釋

高地一詞最早見于《史記·河渠書》:“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于大陸,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勃海。”明代周光鎬在《黃河賦》中道:“獨不見夫乘四載者之疏導,鑿上流而行乎高地。”一般認為,地勢較高能夠縱覽全局、控制四方之地叫做高地。

什么是“教育高地”?這個命題可從縱橫兩個維度來看:

縱的維度即從教育內在發展看,教育發展在歷史長河中經歷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現代教育和當代教育等階段。教育總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一元到多元,而每個階段發展極不平衡,故“教育高地”是喻指某地教育發展的高層次和在行業中具有優秀領先的地位。在當代,它體現為教育的全球化、信息化、終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

橫的維度即從教育的外在關系看,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它與社會其它子系統之間發生著物質、信息、能量的交換,在元素互動中達到系統的動態平衡。當教育系統的元素具有高勢能,那么它在與經濟、文化、政治、科技等系統的物質、信息、能量交換中便具有優勢。故“教育高地”可借指教育系統的高勢能、高水平之意。如在高等教育與經濟系統的互動中,教育能為經濟騰飛插上翅膀,尤其通過人力資源來體現教育的高勢能;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直接促進科技進步;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孕育著公民社會和政治文明。

“基于大學發展視角的南方教育高地”,這個提法源于2010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所提“南方教育高地”。廣東省教育廳羅偉其廳長在《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思考與實踐》一文中,把“南方教育高地”概括為“六高”內涵和“五高”特征。[1]它所概括的內涵和特征與大學發展休戚相關,即建設南方教育高地與廣東大學發展具有內在邏輯的統一。“六高”內涵之一“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培育高地”與英國紐曼所提“大學以培養精英人才為要”與相對應;“六高”內涵之二“高新科技的創造運用高地”與德國洪堡所倡“大學以高深學術研究為任”相耦合;“六高”內涵之三“科學發展的人才支持與智力保障高地”與美國《莫里爾法案》所定“大學以服務社會為綱”相匹配。當然,教育高地的內涵更為寬廣,因為其不僅包括高等教育,還涵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基于大學發展視角的南方教育高地是一個以大學發展為核心的全方位多維度概念,最基本的內涵即大學發展的內在指標和外在表征達到中南地區最優。

建設南方教育高地離不開相應的理念與路徑。基于大學發展與教育高地的邏輯統一性,這種理念與路徑須涵蓋大學的核心功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建設南方教育高地要回答:樹立什么樣的教育理念,確定何種實施路徑,如何付諸于實踐。

二、精神高地與教育還原

曾有人說:“精神高地是至真至純至美的境地,是人生攀登不止和不可逾越的海拔。一個人缺失了精神高地,不論他的物質家園多么富有、豐裕,都會變得貧瘠、空寂、荒蕪和乏味。”[2]當今,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全方位競爭日趨激烈,在急功近利、物質至上的浮躁社會里,一些大學存在精神式微。面對這種現狀,辦學者要強化大學是精神高地的理念,并努力去實現它。

(一)大學應當是精神高地

梅貽琦曾說:“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從最高境界上來說,真正的大學,是無形的大學,是精神的大學,是能凝聚和產生大師的大學。有了高遠的精神境界,有了一流的教師,哪怕缺少高樓大廈,也可能成為一所高水平大學。所以,大學首先要有高遠的精神境界,成為精神高地,才能使大學不僅僅停留在“形”和“體”的層面,而進入“神”和“靈”的境界。在這一精神高地上,大學人擁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和社會之責任,探索人類精神生產、傳承和創新的機理,與人類最杰出的大腦和最高尚動人的靈魂相遇,求真務實,專心致志,做最好的自己,從而立己樹人,為社會建樹新風,為人類作貢獻。

1938年成立的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跡,成為中國現代教育發展的高地。其成因主要是,“兼容并包”和“心志專一”精神。這兩者互相補充,相輔相成。前者是對大學而言,后者是針對個人而言,共同支撐起大學博大精深的境界。其中,“心志專一”精神影響尤為突出,反映在校領導身上,就是他們深感責任之重大,唯恐不能勝任,把專心致志辦好學校、為師生服務,視為應盡的義務;這種“專一”精神,反映在教授身上,就是聯大教師們都學有專長,意有專情,各自埋首,沉潛探索,著述有成,育人卓著;反映在學生身上,就是聯大鼓勵和支持學生按自己的志向自由選擇,走自己的道路,使聯大不僅產生了一流學者,也產生了抗戰英雄,還走出了一批政治家。

可見,優秀的大學應當是精神高地。在大學高地上,可以了望世界,展望未來,通過與高人接觸,知彼而知己,確立自己的人生使命,為做最好的自己奠基鋪路。這是很幸運的。正如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人生中途,即年富力強時發現自己生活的使命。”站在這一高地上的人們,可以讓一切都變得意義非凡,甚至連貧窮都擁有珍貴的價值。與青春和智慧相比,金錢、地位、美酒、佳肴都微不足道。在這一高地上,即使身無分文,也可以孕育希望!

(二)教育還原是建設精神高地的路徑

如何建設精神高地呢?這就需要我們回歸教育本質,對教育進行還原,即回到教育本身,回到教育清澈的源頭,讓教育本真的生命得以凸現,使教育成為其所是。

1.本質還原:育人為本,學術本位

育人為本就是要以培養人才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自主、長遠而全面的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是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育人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靈魂,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訴求,不僅要關注人的當前發展,還要關注人的長遠發展和全面發展。堅持“育人為本”,對學校來講,學生是中心,沒有學生就沒有學校;對社會來講,學生就是學校的產品,產品不合格,社會不會認可。“錢學森之問”是當年溫家寶總理的刺痛,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心病。在向溫總理建言的那一年,錢學森與秘書有幾次談話,談到很多核心問題,講到他小時候受教育的情況。在我看來,他說的就是,教育要以育人為本,要給人一種素養、一種精神境界、一種創新的大視野。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大學是追求真理、崇尚學術的精神高地。在這里比的是誰的志氣大、學問高、貢獻多。當今社會,受世風等影響,學風也存在不良現象。學術評價標準不斷受到功利性價值傾向的侵蝕,致使學術評價組織的公正性常常受到質疑。一些人缺乏起碼的學術道德,對學術毫無敬畏之心,所以回歸“學術本位”成為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馬科斯·韋伯在《以學術為志業》中說得好:“沒有這種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陶醉感,沒有這份熱情,沒有這種‘你來之前數千年悠悠歲月已逝,未來數千年在靜默中等待的壯志,你將永遠感覺不到學術工作的召喚。”[3]只有對學術充滿執著,不斷攀登學術的高峰,體味學術的魅力和價值,才能把大學構建成人類社會的精神高地,為人類精神的家園提供新知。

2.職能守真:四大職能,務本尋根

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100周年紀念大會上說:“不斷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必須始終貫穿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各項工作之中。”這句話是對高校的教育職能的深刻闡釋。所以,把大學建設成精神高地要著力于這四大職能的實現:在人才培養方面,大學是人才最為密集的地方,也是人才成長的搖籃;在科學研究方面,科學是高校內涵建設的標桿,科研力是衡量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科技應該成為孵化企業的“苗圃”;在社會服務方面,高校是引領社會進步的生力軍,應該成為政府決策咨詢和社會綜合管理的思想庫與智囊團;在文化傳承方面,大學不僅要適應各種文化碰撞和頻繁交融,更要告訴社會自己崇尚何種文化,生成什么樣的文化,并成為建設先進文化的中堅力量,引領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向。

大學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這四大職能,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教學與科研是大學的基本職能,如果沒有教學與科研做基礎,社會服務和文化創新就無從談起。可以說,教學是大學職能的中心,科研是培養人才的保證,而社會服務和文化創新職能來源于教學與科研,反過來又促進這兩大職能。當今世界,大學已從農業社會的“象牙塔”、工業經濟社會的“助推器”,發展成為現代知識經濟社會的中心。所以建設精神高地亟需落實這些職能,把這些職能不折不扣地演繹到大學各項工作中,跳出種種已有的教育模式,打破束縛教育本身的條條框框,讓教育順其本真自由健康地生長。

3.路徑守正:尊重規律,依法辦學

教育規律是教育現象同其他社會現象或教育現象內部各構成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教育規律是不能違背的,是辦學的指針。大學要努力將教育規律的精神涵蓋學校管理、教學、科研等各個方面,并在工作中準確把握尺度,既不要盲動冒進,也不要畏首畏尾,積極推動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與出臺。

依法辦學是教育還原的法律保障。法治的邏輯是,法律是最高的統治者,因此“依”法是必須的和當然的,不是可以選擇的。[4]大學要順利運轉,依法辦學異常關鍵。一方面,大學相關部門行使職能要有法可依,能夠熟練地運用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可以較快較好地處理好大學校園內突發事件、安全事故、勞動糾紛、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依法行政可以優化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理順各級管理層的職能關系,減少管理成本,變“人治”為“法治”,從而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和效益。

三、人才高地與優師強本

關于人才高地的定義,學術界經常引用學者葉忠海的表述:“人才高地即為人才發展的極核區、高勢能區。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人才資源數量分布的高密度;人才資源素質的高標準;人才資源結構的高對應;人才資源流動的高活力;人才資源產出的高效益。”[5]這就是說,它是集人才的培養、產出、流動與效能發揮于一體的處所。

(一)大學應當是人才高地

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人才在大學中具有突出的作用,教育家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講到:“一個大學所以為大學,全在于有沒有好教授。”[6]他反復強調:“師資為大學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圖之至急。”[7]學術大師季羨林曾說:“根據中外各著名大學的經驗,一所大學或其中某一個系,倘若有一個在全國或全世界都著名的大學者,則這一所大學或者這一個系就成為全國或全世界的重點和‘圣地。全國和全世界學者都以與之有聯系為光榮,問學者趨之若鶩,一時門庭鼎盛,車馬盈門。倘若這一個學者去世或去職,而又沒有找到地位相同的繼任人,則這所大學或這個系身價立即下降,幾乎門可羅雀了。”[8]可見,沒有好的師資、沒有優秀的人才,建設人才高地無異于空談。

推進教授治學,發揮教授主導作用,是建設人才高地的根本所在。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是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和治理結構的基本內容,也是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的要求。教授作為大學學術組織中的主體,是大學實現職能、履行使命的中堅力量。建設人才高地,應當樹立和踐行教授治學的辦學理念,讓教授有權治教學、治學科、治學術、治學風,從而全面參與學術性事務的決策和管理,完善大學治理結構,構建既具有中國特色又順應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潮流的現代大學制度。

培養大量優秀人才,是建設人才高地的重要體現。忽視了人才培養,就忽視了大學的使命。哥倫比亞大學校園里有一尊雕塑就是哥大賴文森廣場(Revson Plaza)的“鋼絲上的行走者”(Tightrope Walker)。這個雕塑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人走在鋼絲上,另一個人站在他肩上。我覺得,如果把下面那個人看作教師,上面那個人當作學生,那么這個雕塑便體現了大學教育的理想:培養超越老師的學生。陶行知曾說:“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這實際上寄托了培育超過教師的學生的教育理想。建設南方教育高地一定要重視引育優秀師資和培養優秀學生,這是教育生存發展的根本。

(二)優師強本是建設人才高地的路徑

曾有人說,一所大學是不是一流,看它培養的人才是不是一流,而培養一流人才,仰仗于一流的師資。鄧小平也曾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9]所以,優師強本是建設人才高地的路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素質優秀

要尋找素質優秀的師資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外聯,即聯系國外人才,建立國際人才交流網和市場中介。著名學者羅家倫提出 “借才異地”的思想,認為請外國最享盛名的學者來短期講學還不夠,還要千方百計以更充分的設備上和生活上的便利,使他們安心留著,多“為師”幾年。這樣“不但訓練我們的學生,而且輔導我們的教員”。他認為“這是把科學移植到中國來的最好的辦法”。[10]所以,大學邀請國外學者到學校作報告,聘請國外學者為客座教授,是獲得優秀師資并得到“高端引領”的重要捷徑。其二,內引,即從內地引進人才。由政府出資建立人才驛站,吸引內地高層次人才來粵全職、兼職或短期工作,促使“孔雀東南飛”。其三,挖潛,即挖掘本校人才潛力。對優秀的年青教師,要進行鼓勵和鞭策,使其成為生力軍;對退休老師,有關部門可以建立離退休教授人才庫,主動為離退休教授牽線搭橋,鼓勵他們到有需求的高校授課與兼職。

值得一提的是,建立“智力回收”的網絡尤為重要。把外流的專業人才看作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特殊智力資源,把每個人看作資源網絡中的結點而發揮特殊作用。可以組織外流的人才回學校進行短期服務,也可以鼓勵外流人才回學校獻計獻策,還可以派老師出去向外流人才學習,充分發揮外流人才的智慧和影響。此外,選擇素質優秀的老師,要突破地域界限、學位與身份界限。如西南聯大人才濟濟,大師云集,其選拔師資并不只看重資歷。論資歷,沈從文只上過小學,華羅庚中學沒有畢業,錢穆也沒有大學學歷,但絲毫不影響聯大聘他們做教授。這是“優師為本”的體現,值得借鑒。

2.結構優化

建設人才高地必須進行人才結構優化。應該運用科學方法對廣東省人才高地進行戰略分析,正確認識其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遇與威脅,依靠優勢、利用機會、克服劣勢、規避威脅,全力推進構筑人才高地的進程。政府對人事管理權限要放開,使大學對教師的管理完成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資源管理”的過渡,為區域內師資合理有序流動創造條件。

結構優化的目的在于把人才配置到刀刃上,最大程度地發揮人才的效益。要通過優化結構配置,讓人才資源專業結構與經濟社會結構相協調,使“老”、“中”、“青”相結合的人才資源比例恰當。只有這樣,才能減少人才資源的浪費。隨著經濟發展進程不斷加快,要優化人才結構使其適應廣東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通過政策創新和制度創新,破除束縛人才工作的體制機制障礙,為廣東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3.師資優育

建設人才高地,要創造教師有效培育,充分“成才”“施才”的社會環境。隨著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發展,還可以按照“走出去,請進來,相融通,互受益”的思路,充分利用國際化平臺,積極推進大學師資培育的國際化。在師資優育方面,廣東與港澳臺地區毗鄰,可以借助港澳臺的教育資源,建設“粵港澳臺緊密合作、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的南方教師教育高地,推動教師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此外,可以放眼全球,謀求國際合作,通過引進和使用海外優質課程教材、教師海外培訓、長短期外籍教師崗聘、合作建立科研機構等多種方式,提升師資培育水平。

在“施才”方面,大學是人才的聚集地,只有不斷為各類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與平臺,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所以,大學營造“施才”的環境非常重要。這個環境有助于形成凝聚力、吸引力和生產力,是大學不可忽視的軟實力。在各類媒體上對人才要進行大力宣傳,從文化的深層來構建一種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新的人才環境,從而發揮人才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

四、創新高地與求真務實

南方教育高地不僅要成為精神高地和人才高地,還應該成為創新高地。通過創新,大學才能更好地履行職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并發揮引領作用。

(一)大學應當是創新高地

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創新已經衍生出一種精神,引領人類不斷進步。愛迪生說過:“世上一切都是迷,一個迷的答案即為另一個迷。”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哥白尼曾說:“人的天職在于探索真理。”因此,他不斷探索,不斷奮斗,最后提出了震驚寰宇的“日心說”。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11]一個科學家之所以偉大,重要一點就在于他懂得什么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建設南方教育高地需要重視創新精神,要讓大學成為創新高地。事實上,大學教育時刻離不開創新,通過研究創新得到的知識最深刻難忘,它比教師直接傳授更有效。既然是探索創新,就不能按部就班,就不要怕走彎路。否則,就算是形式很現代,但實質還是傳統的封閉性教育,而傳統的封閉性教學不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培養大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還要培養大學生獲得參與探索的情感體驗,形成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活以前學習中的知識儲存,使其從內心體驗到大學學習與科研的樂趣和幸福。

大學發展同樣離不開創新,如學科規劃需要思維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模式創新、科學研究需要方法創新、服務社會需要技術創新等。通過創新,大學可以更好地繁榮學術文化和滿足社會服務需求。需求引導服務,服務創造價值。當然,大學的學術研究不是恬靜舒適的代名詞,而是學者在披荊斬棘中探索前進。在每一項成功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獨特故事,而這些故事的共通之處,則是學者們殫精竭慮的思索、鍥而不舍的探索以及鐵棒磨針的勞作。只有對學術事業無限熱愛的人才會熱情地忘我地從事研究工作,并從中獲得最大的樂趣和滿足。正如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專家弗萊克斯納所說,大學是民族靈魂的反映,大學不應做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能趨于平庸。[12]所以,大學應當是創新的高地。通過創新,為人們提供觀察和分析問題的基點和視角,使人們明確認識到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和作用,從而推動大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二)求真務實是建設創新高地的路徑

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高校要獲得知識界的敬重,則必須以追求真理,探求高深學問為己任;而要提升社會認可度,則需走出“象牙塔”而走向“社會服務站”,以務實的態度服務社會,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德里克·博克曾指出:“大學的職能是為養育自己的社會服務的,問題是如何才能為社會做出大貢獻,以及需要的條件是什么。”[13]可見,當代大學必須堅持求真與務實兩條腿走路,求真是務實之本,務實乃求真之用。求真務實是建設大學為創新高地的路徑。

1.追求真理,創新繁榮學術文化

實施建設南方教育高地,務必追求知識貢獻。只有能對人類知識寶庫做出較大貢獻的大學和教育系統,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高地,否則只能是自封的空頭銜。真正的貢獻來自于不懈地追求真理的奮斗。真理蘊藏于事實之中,常與過往的認識相悖,既有的傳統、機制、習慣等有可能成為追求真理的障礙,求真務本的學術研究,是對人類認識局限的挑戰。相對獨立寬松的環境和學人精神的自由,對于學術創新是大有助益的。因此,首先要給大學創造自由寬松的良好學術研究環境,讓從事學術研究的學人們向往崇高的精神生活,耐得住清貧與寂寞。其次要增加學術研究的投入,要讓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人,有必要的經費實施他們的研究計劃。

2.著力應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提出,高等教育的發展要與社會問題和勞動界密切聯系,要服務于社會的長期目標和需求。回溯歷史,美國斯坦福大學致力于技術開發,吸引眾多工廠,形成“硅谷”;英國愛西堡大學通過技術合作,形成的“硅谷”已有370多家公司。美國教育家范·海斯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它的實質是大學應幫助威斯康星州解決實際問題,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大學應成為燈塔,積極促進社會發展,成為公眾服務的必不可少的工具。”[14]所以,大學要充分發揮自身在人才、技術、設備、信息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大力開展科技攻關、技術服務、對口支援和社會培訓,主動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夠推動建設創新高地。廣東經濟總量已連續26年穩居全國第一,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它創造了比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時期發展速度更快、持續時間更長的經濟奇跡,但是沒有創造出與經濟地位相匹配的教育奇跡。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的發展必須提速。對于大學來講,不能只局限于適應區域的經濟發展,而是要主動為區域的整體發展服務,成為區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器,在廣東區域創新體系中起到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于是,在教育提速過程中,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加快。隨著“產、學、研”一體化體系的建立和“技、工、貿”一條龍產業的發展,建設創新高地的步幅就會加大,大學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起的知識庫、人才庫和助推器的作用也會愈加凸顯。

3.輻射帶動,服務地方教育需求

在現行的教育體系中,高等教育與當地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存在著一定的分離,彼此相互融通較為缺乏。基礎教育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依托地方教育部門和資源,積極面向地方基礎教育,深入相關學校開展教育實驗研究,培育一批高層次的特色科研項目和成果,促進大學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廣東省需加快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發展,要求高校承擔起相應的師資培養的任務,并與幼兒園和特殊教育機構協作,促進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一方面,可以通過決策咨詢或信息交流等形式,以科學有效的研究指導或幫助中小學等教育機構解決實際問題,真正發揮大學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引擎”作用,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推動基于現代教育技術、覆蓋中小學的課堂互動與評估平臺建設,提高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和水平。

總之,沒有理念的教育,等于失去了靈魂;沒有科學的教育理念,教育的行為是短期的、目標是片面的、發展是被動的。大學是知識傳播與創新系統的第一主體,在建設南方教育高地的宏偉藍圖中,樹立精神高地、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理念是教育創新發展重要的源頭活水。只要我們秉持先進的教育理念,踐行教育還原、優師強本和求真務實的發展路徑,便能較好地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使廣東教育與其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最終成為全國教育的排頭兵、先行者和示范者。

參考文獻:

[1]羅偉其.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思考與實踐[N].學習時報,2011-01-03:第13版.

[2]熊廷權.抓學習 促認知 為構筑試驗區精神高地打牢基礎[J].烏蒙論壇,2012(2):29-30.

[3][德]馬克斯·韋伯.韋伯論大學[M].孫傳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97.

[4]童猛.大學依法治校論析[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4.6-7.

[5]吳昀橋等.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才高地構筑策略體系探析[J].人才資源開發,2009(9):30-32.

[6] [7]黃延復,馬相武.梅貽琦與清華大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24,27.

[8]蕭超然主編.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與北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3.

[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5.

[10]張岱年,鄧九平.人世文叢(學者卷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68.

[11]愛因斯坦.物理學的進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66.

[12][美]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M].徐輝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

[13]Derek Bok.University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0.3.

[14]John S.Brubacher and Willis Rudy.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7.167.

(責任編輯 于小艷)

猜你喜歡
大學發展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留白”是個大學問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男人天堂伊人网|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999在线免费视频|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看看一级毛片|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青青| 青青草原国产|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天堂成人在线| 欧美在线免费|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黄色毛片|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国产毛片不卡| 国产91高清视频|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欧美区一区|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www.国产福利|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色婷婷在线播放|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超碰91免费人妻|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激情视频综合网| 欧美日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不卡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亚洲成人77777| 国产系列在线|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毛片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不卡视频国产|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AV无码一区|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日本精品影院|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