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的中醫防治之路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之一,本病屬中醫“水腫”、“虛勞”、“關格”等范疇。
發病因素
糖尿病腎病為素體腎虛,糖尿病遷延日久,耗氣傷陰,五臟受損,兼夾痰、熱、郁、瘀等致病。發病之初氣陰兩虛,漸至肝腎陰虛;病情遷延,陰損及陽,傷及脾腎;病變晚期,腎陽衰敗,濁毒內停;或見氣血虧損,五臟俱虛。
病機及演變規律
糖尿病腎病初期臨床癥狀多不明顯,可見倦怠乏力、腰膝酸軟,隨著病情進展,可見尿濁、夜尿頻多,進而下肢、顏面甚至全身水腫,最終少尿或無尿、惡心嘔吐、心悸氣短、胸悶喘憋不能平臥。其病機演變和癥狀特征可分為三個階段。
發病初期 氣陰兩虛,漸至肝腎陰虛,腎絡瘀阻,精微滲漏。腎主水,司開闔,糖尿病日久,腎陰虧損,陰損耗氣,而致腎氣虛損,固攝無權,開闔失司,開多闔少則尿頻尿多,開少合多則少尿浮腫;或肝腎陰虛,精血不能上承于目而致兩目干澀、視物模糊。
病變進展期 脾腎陽虛,水濕潴留,泛溢肌膚,則面足水腫,甚則胸水、腹水;陽虛不能溫煦四末,則畏寒肢冷。
病變晚期 腎體勞衰,腎用失司,濁毒內停,五臟受損,氣血陰陽衰敗。腎陽衰敗,水濕泛濫,濁毒內停,重則上下格拒,變證蜂起。濁毒上泛,胃失和降,則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水飲凌心射肺,則心悸氣短、胸悶喘憋不能平臥;溺毒入腦,則神志恍惚、意識不清,甚則昏迷不醒;腎元衰竭,濁邪壅塞三焦,腎關不開,則少尿或無尿,并見嘔惡,以致關格。
病位及病性
本病病位在腎,可涉及五臟六腑;病性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肝脾腎虛,五臟氣血陰陽俱虛,標實為氣滯、血瘀、痰濁、濁毒、濕熱等。
癥狀
本病早期除糖尿病癥狀外,一般缺乏腎臟損害的典型癥狀;臨床期腎病患者可出現水腫、腰酸腿軟、倦怠乏力、頭暈耳鳴等癥狀;腎病綜合征的患者可伴有高度水腫;腎功能不全氮質血癥的患者,可見納差,甚則惡心嘔吐、手足搐搦;合并心衰可出現胸悶、憋氣,甚則喘憋不能平臥。
體征
基礎治療
飲食調理 除西醫營養治療原則外,還可針對患者病情給予中醫藥膳,以平衡陰陽,調理臟腑,扶正祛邪。如腎陽虛者宜常食韭菜、狗肉、羊骨、蝦、肉桂等食物;腎陰虛者宜食枸杞子、桑椹子、龜肉、木耳、銀耳等食物;脾虛者宜食白扁豆、薏苡仁、山藥、蓮子等;膀胱濕熱者宜食馬齒莧、魚腥草、綠豆、赤小豆等。此外,亦可針對患者病情選用食療方劑,如脾腎兩虛可選用黃芪山藥粥(黃芪、山藥);水腫可選用薏苡仁粥(薏苡仁、粳米)或黃芪冬瓜湯(黃芪、冬瓜)。
運動治療 病變早期可采用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鶴翔樁、強壯功等傳統鍛煉功法,適量活動,不宜劇烈運動;腎功能衰竭者應以臥床休息為主,活動量不宜過大,不可過勞,可選用氣功、內養功等靜功法。以平衡人體陰陽,調和氣血,通暢經絡為目的,對病體康復有一定輔助作用。
辨證論治
本病基本特點為本虛標實、本虛為氣(脾氣虛、腎氣虛)陰(肝腎陰虛)兩虛,標實為痰熱郁瘀,所及臟腑以腎、肝、脾為主,病程較長,兼證變證蜂起。
主證
(1)氣陰兩虛證
癥狀:尿濁,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燥,頭暈多夢,或尿頻尿多,手足心熱,心悸不寧,舌體瘦薄,質紅或淡紅,苔少而干,脈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參芪地黃湯(《沈氏尊生書》)加減。
黨參、黃芪、茯苓、地黃、山藥、山茱萸、牡丹皮。
(2)肝腎陰虛證
癥狀:尿濁,眩暈耳鳴,五心煩熱,腰膝酸痛,兩目干澀,小便短小,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杞菊地黃丸(《醫級》)加減。
枸杞子、菊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
(3)氣血兩虛證
癥狀:尿濁,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淡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腰膝酸痛,舌淡脈弱。
治法:補氣養血。
方藥:當歸補血湯(《蘭室秘藏》)合濟生腎氣丸(《濟生方》)加減。
黃芪、當歸、炮附片、肉桂、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澤瀉。
(4)脾腎陽虛證
癥狀:尿濁,神疲畏寒,腰膝酸冷,肢體浮腫,下肢尤甚,面色白,小便清長或短少,夜尿增多,或五更泄瀉,舌淡體胖有齒痕,脈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健脾。
方藥: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真武湯(《傷寒論》)加減。
附子、干姜、黨參、白術、茯苓、白芍、甘草。
在主要證型中,出現陽事不舉加巴戟天、淫羊藿;大便干結加火麻仁、肉蓯蓉;五更瀉加肉豆蔻、補骨脂。
兼證
(1)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證
癥狀:兼見頭暈頭痛,口苦目眩,脈弦有力。
治法:鎮肝熄風。
方藥: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2)血瘀證
癥狀:舌色暗,舌下靜脈迂曲,瘀點瘀斑,脈沉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除主方外,宜加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丹參等。
(3)膀胱濕熱證
癥狀:兼見尿頻、急迫、灼熱、澀痛,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八正散加減(《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無比山藥丸加減(《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血尿合用小薊飲子(《濟生方》)。
變證
(1)濁毒犯胃證
癥狀:惡心嘔吐頻發,頭暈目眩,周身水腫:或小便不行,舌質淡暗,苔白膩,脈沉弦或沉滑。
治法:降逆化濁。
方藥:旋覆代赭湯(《傷寒論》)加減。
旋覆花、代赭石、甘草、黨參、半夏、生姜、大棗。嘔惡甚加吳茱萸、黃連。
(2)溺毒入腦證
癥狀:神志恍惚,目光呆滯,甚則昏迷,或突發抽搐,鼻衄齒衄,舌質淡紫有齒痕,苔白厚膩腐,脈沉弦滑數。
治法:開竅醒神,鎮驚熄風。
方藥:菖蒲郁金湯(《溫病全書》)送服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加減。
石菖蒲、郁金、炒梔子、連翹、鮮竹葉、竹瀝、燈心草、菊花、牡丹皮。四肢抽搐加全蝎、蜈蚣;濁毒傷血致鼻衄、齒衄、肌衄等,加生地黃、犀角粉(水牛角粉代)。
(3)水氣凌心證
癥狀:氣喘不能平臥,畏寒肢涼,大汗淋漓,心悸怔忡,肢體浮腫,下肢尤甚,咳吐稀白痰,舌淡胖,苔白滑,脈疾數無力或細小短促無根或結代。
治法:溫陽利水,瀉肺平喘。
方藥: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合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加減。
葶藶子、大棗、茯苓、桂枝、白術、甘草、附子、干姜。浮腫甚者可加用五皮飲(《華氏中藏經》);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重用淡附片,加人參。
其他療法
中成藥 生脈飲: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脈微自汗等。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濟生腎氣丸:用于腎陽不足,水濕內停所致的腎虛水腫、腰膝酸重等。
中藥保留灌腸 糖尿病腎病后期脾腎衰敗,濁毒潴留,上犯脾胃,出現嚴重胃腸道癥狀,可用中藥灌腸治療。例如,以生大黃、淡附片、丹參、蒲公英、煅牡蠣等,水煎濃縮至100~200ml,高位保留灌腸,每日1~2次,適用于關格實證。
針灸 糖尿病腎病患者行針刺治療應嚴格消毒,宜慎針禁灸。
(1)氣陰兩虛證
腎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志室、太溪、復溜、曲骨,針刺用補法,行間用瀉法。
(2)肝腎陰虛證
肝俞、腎俞、期門、委中,針刺用補法。
(3)陰陽兩虛證
脾俞、腎俞、命門、三陰交、氣海、關元,針刺用補法。
(4)脾腎陽虛證
脾俞、腎俞、命門、三陰交、足三里、太溪、中極、關元,針刺用補法。
10.3969/j.issn.1672-7851.2014.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