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勝利,崔華華
(1.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宜昌 443002;2.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陜西西安 710072)
追求實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目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歷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發揮,無論是在革命、建設還是在改革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中國共產黨視為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當前,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實施,中央加大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物質投入和政策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機。但是,社會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發揮、作用效果認識不一:有的人無限夸大和渲染其功能和作用,認為其“萬能”,應進一步加強;也有的人完全否定其功能和作用,認為其“無用”,應予以取消。之所以出現這種完全相反的評價,究其根本在于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缺乏客觀的評價。所以,從理論上講,很有必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進行客觀的評價,通過對其實施效果的評價合理評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即目標的實現程度。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進行評價,即評價的可行性問題。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及實踐的發展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進行科學評價,相關學科的發展也為科學評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契機。
作為調節個人與社會之間思想關系的一種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活動的基本規律。現代教育理論認為,人的思想觀念作為一種精神因素是不能被直接測量的,但人的思想觀念作為對外部世界的反映,必然通過其外部言行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在現實生活中,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改變人的思維進而影響人的行為,因而,通過比較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前后的思想變化或者行為的具體表現可以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效果。另外,近年來相關學科的發展尤其是教育學科和數學學科的發展也為科學評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教育測量學認為:“凡存在的東西都有數量,凡有數量的東西都可以測量。”[1](63)當然,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像其他的可量化的物質那樣,用精確的數字準確表示其效果的大小,但是,我們可以借鑒教育測量學的成果,為定量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供了條件。同時,數學學科尤其是模糊數學的發展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價提供條件,通過模糊數學可以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價不僅具有現實的可行性,還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缺乏科學性,只能模糊地判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或者“無效”,無法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具體環節進行客觀的分析,也無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與產出進行精準的測量,所以,通過實效性評價有助于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過程,進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反饋思想政治教育結果,也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進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價可行性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價中也面臨著許多困境。主要表現為評價標準模糊、評價對象抽象、評價方法單一。
首先,評價標準模糊。所謂標準就是“衡量事物的準則”,是對事物進行評判的具體尺度。長期以來,由于缺乏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標準,導致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評估體系未能建立起來。在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學者們也在努力構建可供操作的評價標準,如喬永忠構建了“實踐標準、政治標準、思想標準、實事求是標準”[2],張紹霞構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標準、情感標準、意志標準、信仰標準、行為標準”[3],吳林龍、王立仁構建了“知識理解、觀念認同和行為外化”[4]三個指標,但現有的評價指標在實踐中很難操作。其次,評價對象抽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是人,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人。”[5]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是人的思維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價即對作用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進行考量,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思想與心理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教育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結束后的思想狀態、政治意識等所達到的程度盡管可以通過行為要素表達出來,但仍不容易用具體的數字來測量,特別是不能簡單地通過幾張試卷、作業和實驗考核就得出最終定論。”[6]這些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在評價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時不能像評價其他事物時進行精準的定量的分析。最后,評價方法單一。學術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評價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更多地采取價值判斷的方式,即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判定為“好”或“壞”,“有效”或“無效”。此種評價方法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而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就現實而言,國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用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僅從定性的角度評價“好”或“壞”,顯然不能準確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產出,因而,應該借用相關學科的知識,適當地進行定量的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價的出路在于確定正確的標準,在于確定合理的目標,在于使用正確的方法。
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實效性評價,首先要確定標準,本文認為對政治認同狀況、經濟發展狀況、文化繁榮狀況和社會穩定狀況四個指標進行分析可以比較客觀地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1.政治認同。“政治認同是社會成員對現存政治系統、政治運作的同向性(或一致性、肯定性)的情感、態度和相應的政治行為。”[7]依據政治認同的狀態可以將政治認同分為主動型認同、盲從型認同、政治冷漠和偽認同四種類型。主動型認同指民眾認同現存政治系統的價值觀念、政治體制和政治制度,并以實際行動支持現存政治系統的運作;盲從型認同指民眾沒有明確的政治傾向和政治觀念,消極地、被動地接受統治階級灌輸的價值觀念;政治冷漠指民眾對政治系統的活動采取沉默或者回避的態度;偽認同是指民眾因某些特定的原因,不愿表達自身的真實想法,其外顯的政治行為并非其真正的心理想法。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政治社會化的基本形式,一方面通過灌輸、宣傳等途徑將主流價值觀傳播于社會成員;另一方面社會成員也根據自身的利益需求選擇接受或排斥相關的政治信息,形成一定的政治傾向,最終外顯為一定的政治行為。因而,從社會成員的政治行為表現可以客觀地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如果社會成員主動認同執政黨的政治主張,能夠將執政黨的理論主張轉化為自覺的行動,我們就可以判斷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效果;反之,如果民眾政治冷漠,“雙面人”或者政治笑話泛濫,我們也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無效的或者說效果有限。
2.經濟發展。思想政治工作屬于上層建筑,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為經濟基礎服務。因而,我們在評價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時,經濟發展情況或者說生產力標準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諾斯在研究中也認為,意識形態的主要社會經濟功能就是能夠維持社會的穩定,節約交易費用,促進經濟發展。列寧在《新經濟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務》一文中也指出:“政治教育的成果只能用經濟狀況的改善來衡量……應該使我們的宣傳、我們實行的領導、我們的小冊子真正為人民所接受,并且使這些工作的成果體現在國民經濟的改善上。”[8](201)勃列日涅夫也曾經說過:“關于思想工作的水平問題,應當首先看生產任務完成得如何,勞動生產率提高多少,勞動紀律的狀況怎樣,同一切無組織和散漫現象作斗爭的堅決程度怎樣。”[9](274)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或經濟的發展水平加以衡量。之所以這樣說,一方面,勞動者是構成生產力的首要要素,人的因素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決定因素。物的因素只有被人所掌握并且和人的勞動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而勞動者素質的提升,勞動者勞動積極性的增長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狀態,鼓舞和激發社會成員的積極性,提高勞動效率;可以化解社會成員與政府之間以及社會成員之間的矛盾和糾紛,減少不必要的物質和精神損耗,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經濟建設發展的協調器。在社會發展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化解矛盾,協調關系,理順情緒,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條件。因此,經濟的發展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指標。
3.文化繁榮。思想政治教育解決的是人的思想認識問題,是世界觀問題,它屬于人類精神活動的范疇。而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所以,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借文化的發展來凸顯。在現實生活中,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與特定的經濟、政治有密切的聯系外,同文化的發展也有著內在的本質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講,一個時代,一個社會整體文化蓬勃發展、欣欣向榮,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人們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開拓創造能力,往往正映射了思想政治工作健康、良好的狀況與實效。”[10](231)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對文化的發展也有著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文化的選擇、傳播、整合和創新方面。文化的選擇指的是對某種文化或某一部分文化的吸收和舍棄。文化的整合指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不同的形式展示文化的整體意義,對選擇過的文化進行整理、耦合,使之形成一個整體。文化的傳播指通過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進行普及、大眾化。文化的創新指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地改變文化的內容和結構,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所以,通過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4.社會穩定。社會管理有“硬”管理和“軟”管理兩種類型。“硬”管理依賴于組織的權威,依靠權力、制度來管理社會;“軟”管理主要依靠情感的感召、思想的整合和共同目標的導向來管理社會。在社會管理中,社會穩定是社會管理的前提,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就不會有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就不會產生有組織有秩序的社會管理。在現實生活中,導致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很多,但是,追根溯源都與人們思想認識上的偏差有關,所以,在社會管理中可以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管理方式已經滲透到社會管理的各個環節,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協調不同利益主體的矛盾沖突,通過有效的說服、疏導、調節將矛盾和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可以通過凝聚人們思想和道德上的共識來維系社會的穩定;也可以通過對美好目標的倡導來引導人們追求遠大的目標,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所以,在評價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時,可以通過社會穩定的狀況來客觀地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評價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必須保證評價的目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保持一致。彼得·德魯克(PeterDmcker)在《管理實踐》中提出了目標管理的SMART原則,即Speeifie(明確性)、Measurable(衡量性)、Attainable(可實現性)、Relevant(相關性)和Time-based(時限性),SMART原則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目標的確定同樣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第一,目標必須明確。所謂明確,就是要用具體的語言清楚地說明評價標準,使評價者和評價對象對計劃要做的事情及其完成程度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第二,目標必須可以衡量。在制定評價目標的過程中,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防止在目標設置中出現概念模糊或者無法衡量的描述。第三,目標必須是可以實現的。評價目標的設置要與評價對象進行溝通,還要充分考慮到現有的條件和狀態,使目標具有可達性。第四,實現目標必須與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必須契合人的發展,必須與人的發展的階段性目標相關,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有針對性,才能實現社會目標和個人目標的統一。第五,目標的完成必須有時間限制。沒有時間限制的目標是沒有辦法進行考核和評價的,或者會帶來評價的不公正。因此,在目標設置的過程中,要根據評價任務的不同權重、事情的輕重緩急,來擬定出完成任務的時間要求,定期檢查完成進度,及時掌握進展變化情況。
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科學評價,必須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主要通過對考核對象整體以及性質的分析綜合,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價值,它側重于從宏觀的角度對事物做出方向性、傾向性的價值判斷。當前定性評價的方法主要有比較分析法和系統分析法。比較分析法主要通過對教育對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前后的行為進行比較來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系統分析法主要依據系統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分析和評價。定量評價主要是通過對評價對象表現出來的一些量的關系進行整理和分析,從數量上相對精確地反映評價對象的局部或整體面貌,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價值。目前,模擬情景評估法和模糊綜合評估法在定量評價中占據主導地位。模擬情景評估法主要運用數理統計工具,通過案例、小組討論和口試等環節測試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質。模糊綜合評價法利用數學相關理論將定性問題轉化為定量問題進行評價。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都各有其優點和弊端,定性評價的弊端在于評價具有模糊性,只能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們的思想做出原則的、大致的趨向性的判斷。定量評價的弊端在于過度精準化、數字化的分析可能無法客觀描述人的思想覺悟和人的思想狀態的變化。所以,在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價方法進行選擇時要發揮定性評價方法和定量評價方法的優點,實現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結合。
參考文獻:
[1]王茂勝.思想政治教育評價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62.
[2]喬永忠.思想政治教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設置[J].管理評論,2007(6):3.
[3]張紅霞.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價標準[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4]吳林龍,王立仁.論德育實效測評的困境與出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
[5]鄧欣欣.高校輔導員工作績效評價前提的范式轉換[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
[6]宇文利.論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測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3).
[7]方旭光.政治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取向[J].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2006(1):9.
[8]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9][蘇]Ж·T·托先科.共產主義教育概論[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10]唐志龍,羅劍明.思想政治工作價值論[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