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檢察院,北京 101300)
檢察改革進程中“執法為民”的內涵關系
王新
(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檢察院,北京 101300)
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深度司法改革的序幕,改革的鮮明特征是緊緊圍繞“為民”的主題。理解執法為民的內涵及把握其內部間及與外部關系的處理原則是實現執法為民、順暢檢察改革的前提和關鍵。司法改革進程中執法為民核心內容是在平衡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關系中實現群眾利益需要,同時需正確認識、處理執法與為民的關系、執法為民與司法公正的關系,以及堅持遵循司法規律下的執法為民。
執法為民;公平正義;實現途徑
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指引了清晰的改革方向,明確了具體的改革進程。作為司法機關的檢察機關如何在這場改革大潮中扮演好角色,成為改革的推動力,是擺在每個檢察人面前迫切需要解答的命題。答案的關鍵在于堅持執法為民的宗旨意識,明晰執法為民的內涵,正確認識和處理執法為民與檢察機關生命線——公平公正的關系,以此來推進檢察改革的進程。
(一)檢察改革堅持和繼承了執法為民的理念
“執法為民”是承接“依法治國”執政理念和基本方法之后,對法律實施最終目的的宣告。十八屆三中全會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其內涵和要求予以進一步深化。檢察系統作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身處改革大潮,需思考如何切實發揮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中的作用,讓人民群眾在每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個帶有緊迫性、必要性的歷史課題。
(二)檢察改革擴充和延展了執法為民的內涵
十八屆三中全會表明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提出司法制度要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完善人權保障制度[1]。可見,不論從全面改革角度討論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增進人民福祉,健全制度,使之更公平惠及人民,還是具體到司法改革角度更明確地提出維護人民利益是公平正義的目標,司法改革圍繞的均是以實現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權益為目標。會議精神最鮮明的特征是更加強調了執法為民中的“為民”,要求司法改革緊緊圍繞民生、民意開展,以實現、保護人民利益為改革和工作目標。
(一)執法為民的實現主體
1.檢察機關為主體的執法為民。
十八屆三中全會鮮明提出“法治中國”思想,把司法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檢察權、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和更好保障人權。實現檢察機關獨立性、公信力和司法公正不僅要求檢察機關忠實履行法律監督職能,也要求檢察機關加強對自身執法活動的監督制約。衡量司法公正的標準應是讓人民群眾在檢察機關辦理的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讓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體現在檢察工作的各個環節。
2.檢察人員為主體的執法為民。
“執法為民”作為法律實施的目標,首先是對法律執行者的要求。法律執行者同時也是權力的行使者,“執法為民”實質上是對權力行使者的要求。它要求司法工作者在適用法律過程中堅持人權保障、便民利民理念,實現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在改進和完善民主體制層面,“執法為民”還為法律適用者積極吸收民眾參與法律決策和執行、確保公民實體和程序權利、參與民主提供了理論前提與最終目標[2]。
(二)執法為民的核心內容
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3]。國家把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了憲法,標志著我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意味著政法機關權力的行使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權利。當前,政法工作面臨著新的歷史條件,要求轉變執法觀念和執法方式。一是對人民的概念有新的認識和理解。執法為民意味著需時刻樹立以人為本的法律觀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的做法,就是為人民的整體利益、發展利益服務。二是正確看待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積極參與社會治理,以有效化解矛盾和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對待利益矛盾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要著眼于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縮小對立面,努力將利益矛盾引向緩和。探索參與社會治理的新方式,進一步延伸檢察觸角,及時發現潛在矛盾,提出符合社會實際的解決對策,保障每個群眾都能享受改革的成果。
(一)符合群眾利益需要的執法為民
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4]。依照群眾需要,以群眾滿意與否作為衡量執法為民、公平公正的標尺,是會議對司法改革的要求。執法為民核心內容是實現和保護利益,而對執法為民中的“民”的概念和內涵的理解決定著利益的對象和范圍,進而決定著執法為民成效的好壞。執法為民意味著法律實施的最終目標是“為民”,而保護人民的利益和權利無疑是“為民”的題中應有之義。尊重、實現群眾需要,使群眾滿意的最終標準實質上是保護人民利益的實現。然而群眾的主體范圍是否包含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家屬,抑或是還包含其周圍的人群?如果包含,對其“周圍”廣度的認識仍存有爭議。當地群眾、本區域的群眾本身就是一個無法周延的命題。從另一層面而言,滿意的時間跨度不同亦會出現不同的結果。獲得案件當事人或周圍群眾一時的滿意,卻很有可能不符合當地、區域或整個社會長期的利益需要。如破壞環境刑事案件,從短期來看,一些重工業緩解了就業需求,增長了當地經濟指標,從中長期來看影響和破壞了生態和平,最終嚴重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可見認識利益指向范圍和對象是明晰概念的前提。
筆者認為利益既包括個體利益,也當然包涵整體利益。個體利益的對象有時單指當事人利益,有時包括當地群眾利益。整體利益的對象則指向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個人利益在刑事司法領域主要指向經濟收益、生活安全等。社會整體的利益則涵攝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社會安寧、公共秩序等方面。在某些情況下,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具有一致性,但由于利益所指不同,有些情形下,兩者不可避免發生沖突,此時需要衡量兩者利益,有所取舍或有所輕重。處理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的關系考慮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平衡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司法公正是以一定的社會價值觀念為基礎的,因此不同國家基于不同文化傳統所確定的司法公正必然要反映這種價值觀念上的定位和取向,即傾向于司法活動的整體公正或個體公正。毫無疑問,過分強調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權利保護,會影響到刑事司法系統的效率,會影響到打擊犯罪工作的效率。各國對于兩者利益保護因法律文化傳統等因素而有不同側重。過分強調整體利益的弊端已有歷史證明,而過分強調個體權益也會有影響刑事司法系統和打擊犯罪工作效率的弊端。眾所周知,美國的毒品、暴力等犯罪非常猖獗,“犯罪王國”的帽子一直難以摘掉,這其中固然有多方面的社會影響因素,但是美國的刑事司法制度過于強調保護人權因而對犯罪打擊不力是重要原因[5]。我國的刑事司法制度經過近幾年的改革,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基本權利的保護有很大進展,但不可否認的是依然與真正的人權保護要求存有較大差距。加強人權保護是必然舉措,但需極力避免另一種傾向,就是用犧牲打擊犯罪的基本需要來換取人權保護的“美名”。
其次,在特定情形下首要考慮個體利益。第一,罪與非罪問題上強調個人利益至上。實體公正應是個體公正,而非整體公正。擯棄“疑罪從輕”、樹立“疑罪從無”理念是最首要考慮的利益需求。避免錯案冤案,是保障人權、實現公平公正的最集中體現。第二,人身自由權利的程序公正問題首先考慮個人利益。在刑事案件中,限制人身自由往往與社會危險因素間互相考量,非羈押措施的采取有拖延、妨礙訴訟進程,甚至威脅社會安定可能性的風險。各項配套措施的采取是排除、減少發生風險可能性的必要手段。而不因為回避風險,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第三,財產權、知情權和辯護權問題上,更加強調個人利益。財產權、知情權和辯護權往往與司法機關地位、權威互相較量。扣押、凍結措施的采取,權利的告知以及辯護權與公訴權的平等對抗等都折射著限制司法機關權力的程度。在程序公正仍然做得不夠的今天,更加強調個體利益、個體公正是應有之義。
再次,區分整體利益與區域利益、部分利益。整體利益應界定為最廣大群眾的利益,而非部分群體或階層;從內容而言,應界定為內心需求,而非一時需求。遵照最廣大群眾內心需要的執法為民,要求檢察機關不以一時的輿論導向和所謂的“群眾呼聲”為辦案思路,堅持司法獨立性是檢察機關處理案件過程中任何環節都需堅持的原則和態度。堅持司法獨立性就是堅持公平公正,維護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保護人民群眾利益,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需要。
(二)堅守公平正義的執法為民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是檢察工作的生命線[6]。公平正義與執法為民存在本質上的統一,然而檢察機關在處理具體案件中,不免出現“為民”的利益與公平公正表象上的沖突。探討和厘清兩者的關系及處理原則對執法為民理念在實務操作層面的樹立和執行會有所幫助。公平正義是通過保護、實現利益得以體現的,后者是公平正義的核心內容。故公平正義與執法為民的關系與執法為民中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關系的處理有著密切關聯。堅持公平正義的底線思維是處理執法為民界限的標尺,而執法為民是堅持公平正義的目標和方向。首先,公平正義是實現執法為民的基礎和保障。第一,公平正義是民眾的內心訴求。“公平正義”不但是頑強而脆弱的人類在漫長的奮斗、等待和苦難中所應該也必須持有的對世界的基本精神和最終歸宿的信念,也是人們在日常的生活和交往中所持有的基本觀念和處事原則[7]。事實上,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廣泛而持久地持有“公平正義”觀念,遵循“公平正義”原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會趨于和諧。身處社會的每一個人,深知只有公平正義才能保證社會規則的建立和遵守,才能保障社會的正常運轉。司法機關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保障,民眾對司法機關的核心訴求是實現公平正義。第二,公平正義是司法機關實現民生保障及安居樂業的最重要途徑。無秩序則無發展,社會的穩定、有序是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和基礎。人民群眾深知在司法程序中只有實現公平正義,建立和維持社會規則的尊嚴和統一,才能實現社會的穩定、有序,進而實現推動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的根本目的。
其次,執法為民是公平正義的根本目的。第一,“執法”與“為民”間存在著互相依存、間或沖突的關系。嚴格執法的初始目標是“公平正義”、最終目的是“為民”。由于法律在根本上是體現和保護人民利益的,“執法”與“為民”因本質統一而相互依存;又因為“執法”與“為民”并不直接相連,具體案件中會出現相互沖突的狀態。一般情況下嚴格依照法律進行行政和司法就是“執法為民”;在特殊情況下如果按照法律字面意思也許會導致于民不利,也違背了法律本意。這時需要司法者運用智慧來找尋法律規定背后的內涵和價值,在不違背法律本意的前提下依法辦事,切實保護群眾利益。第二,執法為民與公平公正是相互依存、間或沖突的關系。司法公正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確定公正的標準。理順司法公正是對社會成員整體的公正,還是對社會成員個體的公正是揭曉答案的鑰匙。公平公正的內容本質上是利益的實現與保護,所以處理公平公正與執法為民沖突的過程實質上是衡量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過程。作為社會成員的每個個體都有遵守社會規則、服務社會利益的義務,也有享有社會福利、個人權益的自由。兩者并不總是協調一致的。故而,平衡個體公正與整體公正的價值沖突,是實現公平公正、執法為民的關鍵所在。人民的期盼在于公平公正,只有平才有正。過分強調個體忽視整體,則無平,也就無正。反之,則是無正,因而無平。衡量個案的尺度大小除顧及整體公正外,又會因具體案情而異,但不論整體或個體正義,其界限是統一的,即堅守法律底線。公平正義的內涵要求檢察機關行使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有機統一的職能,強調法律效果、政治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這既是對法律監督職能的有效回應,也是對實現社會法治的有力支持。第三,執法為民意味著法律實施的最終目標是“為民”,而保護人民的利益和權利無疑是“為民”的題中應有之義。“公平正義”的實現目的就是對公民權利的保護,作為國家治理的宏觀目標,它在立法層面上對法律的制定過程和內容有著約束。
(三)遵循司法規律的執法為民
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立檢為公、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進一步深化。而司法活動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有正確地認識、把握、遵循和運用司法規律,才能實現預期的改革目標。司法體制改革只有遵循司法活動的客觀規律,體現權責統一、權力制約、公開公正、尊重程序、高效權威的要求,才能成為符合人民內心需要的堅持公平公正的司法機關[8]。作為司法機構的檢察機關,不能因推進司法改革,強調關注民生、參與社會治理而不顧司法內在規律、不顧檢察機關司法機關的本質,要求其無限制地延伸其職能。正如保障民生是每個國家機構的任務,卻不是每個國家機構的根本職能。否則就相當于不顧司法機關的生命線——公平正義,履行了其他機構的應有職能,因而違背各司其職的社會分工要求。司法機關發揮保障民生的作用可體現在及時告知涉事人權利行使方面的司法、社會救濟等盡可能的途徑,或依法向相關主管機關、權力機關提出改善保障民生的建議等方面。再如,檢務公開是實現外部監督和民主政治最佳的途徑和方式,但公開的范圍和尺度依然需符合司法規律的要求和界限。再如檢察建議是延伸檢察工作,參與社會治理的良好方式,但由于檢察建議并無法律效力,其發揮社會管理功效的程度會大打折扣。且檢察機關核心職能在于運用法律實現公平正義,其發現社會潛在矛盾的能力及提出合乎社會需求的建議措施的能力在現階段并不樂觀,其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和程度都應圍繞司法機關的特點和本質來考慮。
深度的司法改革已全面拉開序幕,面對改革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置身其中的每位檢察人的應對之策在于找準檢察工作的著力點,實現人民群眾期待的社會穩定、公平公正和安居樂業。檢察改革的方向延續和堅持著執法為民的宗旨,又使執法為民的內涵“更上一層”。要求檢察人圍繞著完全體現公平正義,更加嚴格履行檢察職能,關注群眾關心的而影響民生、安全、經濟、環境類案件,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基本人權,避免冤假錯案等方面開展檢察改革工作。●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2][7]范進學,張玉潔.社會主義法制理念內在邏輯的梳理[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0).
[3][4][6]姜偉.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理念[J].人民檢察,2008,(2).
[5]何家弘.司法公正論[J].中國法學,1999,(2).
[8]孟建柱.深化司法體制改革[J].人民日報,2013-11-25.
D926.3
A
1009-6566(2014)03-0070-04
2014-04-18
王新(1978—),女,河南許昌人,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檢察院干部,中國人民大學刑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