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云
(天水市行政學院,甘肅天水 741018)
加快天水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思考
姚曉云
(天水市行政學院,甘肅天水 741018)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大戰略和歷史性任務,天水屬于西部欠發達地區,要實現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意義重大,也顯得更加迫切。
天水市;新型城鎮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大戰略和歷史性任務,是擴大內需的長期動力和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火車頭”,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的“王牌”引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
天水要實現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意義重大。
首先,加快城鎮化建設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城鎮是農村與城市之間聯系的紐帶,是一個地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加快城鎮建設與發展,有利于充分發揮城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有效增強工業對農業的反哺能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形成城鄉協調互動、共同發展的城鄉一體化新格局。其次,城鎮化有利于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城鎮發展帶動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有利于提升農業生產規模化、市場化水平,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城鎮化聚集生產要素,形成規模分工效益,為現代工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推動以商貿、餐飲、旅游等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型服務業和以金融、保險、物流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帶動第三產業的轉型升級。再次,城鎮化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城鎮化建設不僅為廣大農村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基礎,而且通過集中科技、教育、衛生、信息和服務事業,促進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的解決,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和生活質量,從而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盡快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第四,城鎮化可以促進可持續發展。城鎮化帶來人力資本和信息知識聚集,促進市場競爭、技術創新和改善管理,有利于提高資源集約利用水平,降低工業排放,實現低碳、綠色發展,有效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關系,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兩型社會建設。第五,推進新型城鎮化有利于刺激社會消費需求。城鎮化帶動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鎮,消費需求大幅增加,同時還產生龐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住房建設等投資需求。城鎮化帶來人們生活方式改變,帶動消費需求將從“吃穿用”轉變到“住行學”,推動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升級。
天水在城鎮化發展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2013年,全國城鎮化水平為53.73%,關天經濟區城鎮化水平為52%,甘肅省為40.2%,而天水市為33.39%,明顯落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1.缺少優勢產業支撐,城鎮發展后勁不足。二、三產業發展滯后,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數量少、規模小,城鎮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強,小城鎮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支撐。特別是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工業化水平低,支柱產業支撐不夠,特色不特,優勢不優。新興服務發展滯后,吸納生產要素、轉移農業人口的能力弱,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的格局尚未形成,城鎮經濟相對落后,城鎮化與產業非農化不同步。
2.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天水水資源總量少,可利用水資源量42255萬立方米/年,缺水總量為10253萬立方米/年;人均水資源僅為910立方米,為甘肅省平均水平的58%,全國水平的38%,遠低于國際上普遍認為的水資源警戒線1700立方米/人,且降雨時空變率較大,是甘肅省缺水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天水城市土地資源緊缺,制約城市空間拓展。天水市市區人口密度為14903.53人/平方公里,居甘肅省之首。天水人均占地0.41公頃,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4;大部分為山地,適合城鎮發展的川道地區面積僅為874平方公里,土地十分緊張。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河谷川道區,可供開發利用的土地不足76平方公里,且受機場的限制,按人均建設用地100平方米計算,最多可容納76萬人口,不能滿足城市規劃遠期(2020年)80萬人口的建設用地要求。天水森林分布不均,80%分布在小隴山林區,渭北干旱地區森林覆蓋率不足10%。
3.城鎮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資金投入是制約小城鎮建設發展的瓶頸,大多數鄉鎮小城鎮規劃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由于缺少一定的資金投入,城市建設資金仍以政府投資和貸款為主,引進的社會資本所占比例很小,城市建設投融資渠道單一。政府性投融資平臺運行管理機制還不健全,債務償還壓力較大,融資規模較小,對城市建設的拉動能力還不夠強。城區市場外溢、占道經營、倚門經商、亂擺攤點的現象比較普遍,垃圾圍城、交通擁堵、車輛亂停亂放等問題比較嚴重。
4.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城鎮服務功能弱。城鎮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體系相對薄弱,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文體設施匱乏,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與城鎮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矛盾仍十分突出。許多城鎮農轉非人員和從業人員沒有歸屬感,城鎮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不強,“準城鎮化”現象較為明顯。
1.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奠定城鎮發展的產業支撐體系。產業是城鎮化的內核,只有進一步擴張和提升產業發展的總量和水平,才能有效地支持和推進城鎮化發展。要按照“四化”同步的方向,加快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城鎮化建設與調整產業結構相結合,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構建支撐城鎮發展的產業體系,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要積極發揮城鎮化對人口、資金、技術、信息的積聚功能,帶動當地產業結構向二、三產業轉移,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二、三產業轉移。堅持城鎮化建設和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根據自身的區位條件,發揮比較優勢,明確發展方向,確定特色產業,在塑造城鎮特色上下功夫,以農、工、商以及服務業興鎮,避免盲目模仿、千篇一律、一哄而上。堅持城鎮化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相結合,推動農業生產向區域化、規模化、效益化發展,壯大一批特色產業群體,以此帶動搞活一批城鎮專業市場,積極培育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市場、中介組織等多種類型的產業化龍頭,完善產前、產中、產后全程配套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小城鎮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樞作用,把小城鎮建設成為農副產品加工和銷售中心,為城鎮發展提供產業支撐。要把改造傳統產業與發展新興產業相結合,展示現代氣息與挖掘歷史底蘊相結合,健全市場體系與搞好市政建設相結合,改善市民生活與提升市民素質相結合,讓城鎮富起來、強起來、美起來,真正有實力、有活力、有魅力。要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既使工業園區以城鎮為依托,實現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共享,又將工業園區作為城鎮的延續,通過園區的發展快速推進城市化。
2.優化城鎮空間布局。構建“一核、三軸、兩區”(一核即天水中心城區,三軸即沿渭河河谷以及隴海蘭新線的東岔—馬力東西向城鎮發展主軸線、經由隴城—蓮花—秦安縣城—三陽川新區—市區—皂郊鎮—平南鎮—天水鎮沿天公路和天十高速的南北向城鎮發展主軸線、市區—清水—張家川縣城的東北西南向城鎮發展副軸線,兩區即渭河流域經濟區和清水—張家川經濟區)的城鎮體系空間結構,加快打造秦州、麥積、甘谷、秦安、三陽川“五區一體”城市圈,把中心城區做強,把縣城做大,把中心鎮做多,把集鎮做精,逐步歸并和減少村莊數量,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5個小城市(縣城)及23個中心鎮為支撐,以三條城鎮帶為重點,具有區域競爭力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
3.多渠道加大城鎮建設投入。政府要積極引導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城鎮化進程,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政府、集體、個人等共同投資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使城鎮化建設成為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科學發展的過程。首先要充分利用目前各種有利政策機遇,以項目為載體,積極爭取國家、省上補助啟動實施一批市政設施、環衛設施等建設項目。各級財政也要相應加大對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傾斜投入,重點用于城鎮規劃編制、道路、給排水、園林綠化、環衛設施建設等公用設施,以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和環境,引導小城鎮健康發展。其次要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投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公共設施投資運營,實現市場化運行、社會化服務,形成投資、經營、回收的良性循環。
4.加強城鎮市政公用設施和住房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全面提高城鎮市政公用設施水平和運行效率。加強城鄉供水設施建設與改造,抓好曲溪城鄉供水、榜沙河引水等工程建設,保障城市用水需求,完善供水網絡,提高制水工藝,抓好城鄉備用水源和水質監測。加快燃氣設施建設,提高燃氣覆蓋率和供應保障能力。完善供電網絡,加強老舊電網改造,保障城鄉供電用電安全穩定。堅持城鎮地上與地下空間統籌規劃,合理開發利用城鎮地下淺層空間,逐步擴大城鎮空間容量。加強地下管網建設,集中配套建設地下公共管溝,統籌協調各類工程管線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以“住有所居”為目標,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建立健全分層次的住房供應體系。積極推動縣城和小城鎮房地產市場發展,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和服務,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
5.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還原戶籍的人口登記管理功能,逐步剝離依附于戶籍管理制度上的其他制度,切斷社會待遇與戶籍之間的聯系,最大限度地減少因戶籍問題引發的社會問題,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和社會融合。全面推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試點鎮要在保留農民土地經營權等“四權”的同時,全面放開戶口落地政策,促進農業人口向城鎮集中、農業產業向非農產業轉移。
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和新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使進城農民在養老、住房、醫療、就業、隨遷子女入學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同等待遇,使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可能,消除農民進城的后顧之憂,真正讓農民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隨著國家重大項目實施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失地農民逐年增加,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問題已成為制約城鎮化發展的最大障礙。解決好這些問題,對加快城鎮化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按照目前政策,縣區財政要承擔60%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助資金。
6.強化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功能。加強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人口計生、社會福利等基礎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立綜合性的服務平臺,推動社會服務資源向基層和社區延伸。優化教育結構和布局,全面提升義務教育水平,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斷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健全城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擴大社區衛生服務覆蓋面。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實施“陽光工程”等就業推進工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做好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大力實施各項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滿足城鄉居民對豐富多彩文化生活的需求,強化流動人口服務管理。
F127.42
A
1009-6566(2014)06-0112-03
2014-07-04
姚曉云(1974—),女,甘肅天水人,天水市行政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