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峰
毛學熱是一種綜合的社會心理的折射。它折射出人們自身的品質、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也表達了人們對現實的看法。
為了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韶山大興土木,包括毛澤東紀念館改造、韶山核心景區外環公路建設等多項工程,總投資約60億元。同時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毛澤東傳》,這本書是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瑞貝卡·卡爾繼《世界大舞臺》后,推出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書的英文版2010年出版)。
西方漢學家對毛澤東本人及其思想的分析和研究被稱為毛學,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了一批諸如費正清、施拉姆、史華茲、竹內實、井上靖以及新一輩的沃馬克、奈特、泰韋斯等世界知名學者。中國出版界對海外毛學有過兩次系統的整理翻譯。其中一次,也是目前內容最全面、部頭最大的一部外國毛澤東研究學術著作合集,是由國內毛澤東研究知名學者蕭延中先生主持編譯的《外國學者評毛澤東》系列叢書,該叢書1997年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這部篇幅長達150萬字的譯文集(分成4卷,各卷依次名為《在歷史的天平上》、《從奠基者到紅太陽》、《思想的永生》和《傳說的傳說》),系統譯介了50年代以來美、日、加、澳等國毛澤東研究專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涉及毛澤東研究領域的各個方面。
另外一套叢書規模更大,從2006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開始出版國外毛澤東研究譯叢 ,到2013年共出版了11冊, 這套叢書包括,竹內實的《毛澤東的詩詞、人生和思想》, 雷蒙德·F·懷利的《中國的共產主義與毛澤東的崛起》, 斯塔爾的《毛澤東的政治哲學》, 楊炳章的《從革命到政治》, 魏斐德的《歷史與意志 : 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等。
在海外出版的毛澤東傳記中,國外讀者比較熟悉的是1988年出版的斯圖爾特·R·施拉姆的《毛澤東傳》,但施拉姆寫得理論性很強,他本人是一位英國左派。美國著名學者兼記者、作家羅斯·特里爾的《毛澤東傳》,被譽為西方數百種毛澤東傳中最受推崇、最暢銷的作品。1980年《毛澤東傳》出版后,隨即被翻譯成德文、意大利文、保加利亞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希伯來文等,自登陸中國以來,已經累積暢銷近兩百萬冊。
作為政治現象,海外毛學已經冷下來,單純寫傳記已過時。因此,瑞貝卡·卡爾的著作試圖將毛澤東放置在他所處的時代,放置在20世紀中國歷史,以及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及其革命實踐的世界性試驗的歷史大背景之下來考察。作者說,“緬懷毛澤東也是回顧一個事事皆有可能的時代,是為了牢記全世界所承受的苦難都是可以反抗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在文中極少將筆墨放在毛澤東所寫的、所想的之上,而是將毛澤東置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大潮中來考察,也就是作為一個革命的締造者來考察。本書不光是一本傳記,它更應該是一段歷史,類似于盧卡奇對20世紀20年代列寧的考察。”她的書面對的是“毛澤東與中國革命抱有興趣的普通讀者”,這個普通讀者還是美國的。
雖然海外毛學漸冷,但在國內,從80年代以來,只要是毛澤東的書一直好賣。有些書還打擦邊球,比如《毛澤東晚年讀過的笑話(選編 )》。在中國,“毛澤東熱”不會曇花一現,而將持久不衰地繼續下去。為什么呢?對此特里爾所著的《毛澤東傳》全譯本譯者胡為雄教授解釋說,毛澤東熱是一種綜合的社會心理的折射。它折射出人們自身的品質、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也表達了人們對現實的看法,對理想的追求和種種生活愿望。這種混沌的熱,既充滿感性又充滿理性。在改革的陣痛中,人們去尋找毛澤東,表面上是 對毛澤東本人的眷戀,實質上是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更是對社會良好秩序特別是良好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的熱切呼喚。
毛澤東傳
作者: [美]瑞貝卡.卡爾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Mao Zedong and China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 by Rebecca Karl
譯者: 龔格格
出版年: 2013-11-15
頁數: 280
定價: 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