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南迪
沉香有著獨特而高貴的香味和氣質,不僅結緣佛教,很早也得到了王公貴族和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古人認為香氣有養性、凈心、養德之用。現在,香道文化又迎來復興和發展的機遇。
著名沉香鑒賞家郭雪女士精心打造的木蓮堂香道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新源南路昆侖飯店的大堂東側。在那里,她給我講述了自己最早結緣沉香的經歷。
“十年前的仲夏,走進那個清幽世界時,我并不知道自己,已經進入了一個香的世界。晌午,主人并沒有急忙招呼我們進屋,而是將手中沒有喂完的桑葉碎末仔細地撒在水面,等魚兒吃完一部分,再撒一點……或許是感受了他閑適的意態,我似乎慢慢感受一種身心合一的自然和舒暢,頓時產生了想留下來的念頭。‘人生就是過客,能留下來的,是你對身邊的事物許以默契。’主人將我們讓進屋,話很輕,像說給他自己一樣。
“一進屋,幾縷青煙卷著淡淡香氣飄散在屋里,迎面沁入心脾。正對面的佛龕旁,一尊似朽木的物件格外醒目。這件朽木看起來敦厚古樸、油脂褐沉,仿若祖靈、非端似端。正在我好奇之時,主人走到一架琴榻邊撫弄了起來。古琴悠揚、清香縷縷,剎那間,嘈雜的世界頓時岑寂,不自覺中我竟閉上眼睛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良久,主人說:‘喝茶吧。’后來我才知道,那件外形嶙峋而立、顏色枯黑似朽的千年古木就是沉香。”
沉香并不是一種木材,而是由一類特殊的香樹,混合了樹脂成分和木質成分之后,“結”出的一種固態凝聚會。而這類香樹的木材本身并無特殊的香味。沉香的形成需要幾十、上百甚至上千年,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本身就是一種氣節。百煉成粹,人間至寶,得之至福。看香,識香,品香,藉靈木之氣洗滌心殤,這是與沉香“醉”浪漫的事。
香,上見“禾”,下見“日”。禾為萬物生長,日含日月精華,香象征著生命的旺盛不衰。中國的香文化源遠流長,其始于春秋,成于兩漢,完備于唐,鼎盛于宋,流行于明清。
尤其在宋代,香料的應用和推廣到達了巔峰時期。《宋史》卷一八五記載:宋之經費,茶、鹽、礬之外,惟香之利博,故以官為市。宋代宮廷里普遍使用沉香。宋代上至天子,下至文臣都對沉香情有獨鐘。北宋“書畫皇帝”宋徽宗在《聽琴》一畫中,就是以一爐香為伴操琴。北宋書法四大家“蘇黃米蔡”素有米芾愛石、黃庭堅愛香之說。史書曾有記載,黃庭堅友人賈天錫曾以“意和香”沉香換得黃庭堅作小詩十首,其中一首黃庭堅 這樣寫到:“險心游萬仞,躁欲生五兵。隱幾香一炷,靈臺湛空明。”黃庭堅對“意和香”的品評“清麗閑遠,自然有富貴氣”,并感覺自己的小詩“猶恨詩語未工未稱此香耳”。賞香品香,于古代文人士大夫而言,實乃他們的精神食糧。
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延續了宋元時期對香文化的垂愛,社會用香的風氣持續高漲,香藝也日趨成熟。在宮廷禮制中,用香已是一項重要內容,祭祀、朝政、典禮等諸多重要場所都必焚香。清代皇帝多篤信佛教,自然將沉香視為珍貴的供佛寶物。據典籍記載,乾隆皇帝曾四次御筆書“便有香風吹左右,似聞了義示緣因”的對聯,寓意:每當佛前禮事,焚香沐浴,清新的香煙繚繞于空氣中,仿佛聽到了義法師在誦經釋法,告知世人今生前世之緣因。史載宋時“一兩黃金一兩沉香”,至明清已成“一寸沉香一寸黃金”。等重量到等體積的轉變,預示著沉香資源的稀缺。
尋訪古跡千里,終需落腳現實。如今的我們,深處繁華都市,常見霓虹酒綠,歸隱之心恰恰難覓佳處。其實,佳處并不遠,常在心頭駐。有人說“心有沉香,何懼浮世”,想必形容的便是這種超脫的境界。
沉香是金針渡人的那根金針、是刺穿虛偽假面的繆斯之劍,當都市里的喧囂歸于平靜,當紅塵俗世融化于一縷青煙……那些經過的歲月、流失的時光,卻也正因此而沉淀下來的香味,或許才是我們唯一的財富。
郭雪女士的沐蓮堂香道館作為一個高端藝術會所,致力于對沉香奇楠文化的研究。香道館不僅以高科技的生物技術對奇楠進行優略評判,而且有一流的鑒賞團隊,從而保證了對奇楠品質、品味的把握,為奇楠愛好者提供從識香、聞香到鑒香一系列全過程的體驗式服務。
Q: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使用沉香的記載,它的使用主要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郭雪 沉香不僅是大自然給人類珍貴的饋贈,是人人向往的寶物。在佛教中,沉香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沉香是“浴佛”的主要香料之一,沉香木雕刻的念珠、佛像等是珍貴的佛具,沉香制作的熏香不僅被用于禮佛,而且還是參禪時的上等香品。《悲華經》、《毗耶婆論經》中,將沉香詳述為凈土中常見的殊勝莊嚴之一。也有記載香的凈土,如維摩詰經中的香積國土,《華嚴經》中也說華藏世界被重重無數的香水海所圍繞。沉香有使人修行漸悟的環境,它與其他的風水景物和諧相容,營造出一種祥和潔凈的環境,更能使人心明性悟。
因為沉香有著獨特而高貴的香味和氣質,很早便得到了王公貴族的追捧,古人認為香氣有養性、凈心、養德之用,使得宮廷很早就有熏香之習俗。如隨煬帝便喜在除夕之夜焚燒沉香幾百車,數十里內范圍上下黎民均可聞到此香。南唐后主李煜用沉香等香木建造了“臨春”、“結綺”和“望春”三閣,他還指定宮女灑香粉,以保持沉香香味不減之勢。
而至北宋時期,海上貿易繁榮,沉香與其他香藥一樣成了重要的進口物品,宮中也成立了“香藥庫”,設立官員專門掌握香藥進口事宜,有的官員級別還可達正四品大官之職。上行下效,宋代文人也盛行使用沉香,他們作詩填詞要焚香,撫琴賞花要焚香,宴客會友,獨居慎思都要焚香。焚香的材質也是多樣的,然能焚沉香乃為上品者。蘇東坡特別喜歡沉香,他曾作:“夜香知與阿誰燒,悵望水沉煙裊。”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也有詞贊沉香“沉水臥時燒,香清酒未消。”
明清以降,上至宮廷下至平民都喜歡品香、聞香。在很多宮廷的醫史典籍中都記載有古代的帝王嬪妃們使用沉香熏香并以此來養生的方法,特別是清朝末期的慈禧太后,每天都必須要在自己的宮內熏香就寢。而且在阿拉伯等國家的王公貴族們更是至今都還有著熏沉香以及在身上涂抹沉香精油的習慣。在一衣帶水的日本,王室至今都還有著熏燒沉香的習慣,并且更是將香文化發展到了香道的境界。
所以說,宗教的和皇宮貴族們的使用促進了沉香的發展。
Q:在沉香的發展過程中,沉香與佛教的淵源是否最深?
郭雪 沉香予人以祥和潔凈的環境,與佛家淵源的確頗深,品香能使人內心歡喜,心明性悟。如果以佛理來看沉香的話,世間萬物,因果有序,角度不同,理解也不同。沉香的結香需要經過幾百甚至上千年的漫長時間,可謂凝氣聚神。品香能拂去人們心靈上的污穢,使精神超越塵世,靈魂得以感悟和凈化。香是人生命的向往,香的世界是使人身心舒暢的世界。
香文化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性命之學與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也大有意義,也是中國文化的一條無形之脈。
Q:香文化走進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并蔚然成風經歷了怎樣的的過程?
郭雪 春秋戰國時,香便是歷代先哲、文人士大夫們競相追逐的一件雅物。五代羅隱有詩寫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魏晉以后,文人的生活中便開始有了“品香”這樣一位雅士相伴。至唐宋之際更是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比如在宋代,文人生活中有四大雅事:品香、斗茶、插花和掛書,品香被排在了第一位。讀書以香為友,獨處以香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也以香烘托其莊嚴。調弦撫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導其韻;幽窗破寂,繡閣組歡,香云一爐可暢其神而助其興。所以說中國是一個特別愛香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先人們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香為敬,以香為友,愛香用香,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濃郁而又綿長的香文化,而沉香則是中華香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
Q:沉香在中國古代有著規范的用香活動與禮儀,包括了那些內容呢?
郭雪 其實沉香代表的是一種“香”文化。香在歷史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
色,從中國古代秦始皇時期就開始使用香,尤其到宋朝,更是發展出焚香、品茶、插花、掛畫這些精神生活事宜,最重要的還有香席活動。香席既不是與改善氣味有關的熏香行為,亦不是與宗教活動有關的焚香。事實上,香席是一種通過“香”作媒介來進行的文化活動,所以也不是單純嗅覺上品評香味的品香。香席是通過用香來學習、提高涵養與修持后,而升華為心靈饗宴的一種美感生活。
香席所用的香,以沉香為主。沉香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使用歷史,如果
說,千年來有一份氤氳一直停留在國人心尖,那便是沉香。通常,沉香被用作品香、雕件、文房用品。東漢時期,便有了沉香的相關文獻記載;魏晉時期,熏衣流行,焚香已被視為雅事;隋唐時期,沉香從域外輸入,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里記述“法華諸香”時,就有“沉水香”的記載。古人曾把品香與斗茶、侍花和掛畫并稱為修身養性的“四般閑事”,歷代文人雅士留下了無數以品香為題材的名詩佳句。
Q:沉香因“沉靜內斂”的特性被人們視為修身養性的佳品,這方面您可以
具體談談嗎?
郭雪 在普通百姓的眼中,沉香是高貴生活的代言。曾有“此物只應天上
有,不曾入凡塵”的比喻。在文人和藝術家的眼中,沉香是大自然最神奇樸素的贈予品,彰顯著自然博大的胸懷、頑強的生命力以及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收藏家的眼中,沉香是歷代文明的體現并有著不可估量的收藏價值及經濟效益。在宗教人士的眼中,沉香又是神明給人類的一個信物,借著它的神力可以通達神意,領會世界萬物的真諦。
而隨著現代人生活品質的提高,熏香已成為體現生活品位、點綴生活的日用品,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盒香品,找到自己喜愛的香型,好讓自己一整天都沉浸在和諧舒緩的清新氣氛中,每天都樂在其中。點上一根高雅的沉香,香氣清新芬芳,不僅能改善空氣、振奮精神,也是自身生活個性化的一種表現。如果我們在臥室里燃上一點沉香,不但有舒緩壓力、助眠養生的功效,對治療失眠效果更是十分明顯的。
Q:現代社會人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您認為沉香對現代人有什么啟發?
郭雪 沉香形成皆因偶然之天成,它不僅包含了五十多種化合物,還有更多現代科學無法分析的物質與其融為一體,其特殊的芳香之氣,無法找出任何一種物質可與之比擬,沉香實乃采天地之合香,幽清而沁人心脾。
作為一味重要的中藥材,沉香不僅具有行氣止痛、降逆調中、溫腎納氣,治久心痛、脾胃素弱之功效,而且還具有調節人體五臟、益精壯陽等功效。據《大明本草》記載,沉香“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暖腰膝、止轉筋吐泄冷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沉香香氣入脾,去惡氣,清人神,理諸氣調中,補五臟,止咳化痰,暖胃溫脾,益精壯陽,通氣定痛之極品。”
香,是潤德之物。沉香有一種與世無爭、寧靜淡泊的品性。愛香人隨著對香的深入認識和感悟,其性格、氣質都會悄然發生變化。
沉香的性格是安靜的、平和的,這一點在當下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尤其帶給我們很多啟示。現代人每天要面對不同的壓力和煩惱,借沉香可以使我們內心安靜,寧神開竅。沉香清淡優雅,適宜遠聞,令人提神醒腦,激發靈性。而當我們休閑與家人休閑小憩閑談時,燃一點沉香又能提升生活品質。對外,它可以凈化空氣;對內,還能調節氣場,使人陰陽平衡,這對時時處在繁忙工作壓力下的現代都市人最有裨益。
Q: 聽說您最近又收藏了一件價值達三百余萬元人民幣的“伽楠香木鑲金栗壽字手串”,您是如何看待這件藏品的呢?
郭雪 這是一串雍正時期的伽楠香手串。共十八顆伽楠串珠組成,打磨精細。(伽楠即奇楠),其中兩顆結珠與佛頭為伽楠香珠鑲以金粟,其工作量比普通伽南串珠多數倍。伽楠香之古樸與金粟之輝煌交相輝映,華美而不失質樸。木珠大小相若,形材無異,雖素面無紋,但亦散發著淡淡幽香。其為沉香中極為珍貴的一種,有異香,王室之甚愛。清代雍正、乾隆都篤信佛教。
廣東督撫和海關官員常向宮中進貢伽楠香手串。據《宮中進單》記載,“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廣東巡府楊永斌進伽楠壽珠一盤”,當指此類器物。串原為佛家消除煩惱障和報障的佛珠,其特定手串顆數有特定佛法含義,“十八子”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這件極為珍貴的伽楠手串是我從拍賣會上花300 余萬元人民幣購得的,但我認為這個價格很值得,雖然是個小件,但它豐富了我的沉香收藏,所以從我見到它的那一刻,我就決定要收藏它。
另外,在沉香所做的手串中,由奇楠制成的非常罕見,而其散發出的淡淡的幽香不僅可以醒神清腦,獨處一室時還會讓我內心心若止水,忘卻俗世紛擾而感受沉香那采自天地之靈氣的沁人心脾之幽香。(未完待續,下一節郭雪將集中談及沉香的具體知識及入門、鑒別等收藏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