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琦,鄧 娜
本土傳統文化是一個地區歷史卷軸中的瑰麗篇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內涵。對青少年進行本土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利于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更關系到一個地區精神血脈的繼承與流傳、發揚與光大,意義深遠。
家鄉自然環境的明秀清麗、城市建筑的鱗次櫛比都會讓人產生自豪感,而本土傳統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更能讓人產生內心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當今時代,隨著物質生活逐步豐裕,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深入了解家鄉的歷史傳承和優秀文化,熟悉歷史上燦若星辰的名人名士,對激發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家鄉是一個人生于斯長于斯的熱土,傳統文化的教育不應該只包括《三字經》、 《弟子規》和四書五經,當地的歷史沿革、文化傳統和歷史名人對青少年來說更加形象可感,在本土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可以進一步催生青少年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在逐步學習中增強歷史文化積淀。
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當下和展望未來,將各個時代名人名士對家鄉建設的貢獻作為一種勵志教育,會大大激發青少年建設家鄉的熱情,促使他們珍惜校園學習的機會。
為全面了解紹興市本土傳統文化教育現狀,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筆者于2013 年6- 8 月采取問卷調查法和深度訪談法進行調查。(1)面向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和廣泛性,在全市中心小學、普通小學、農村小學中各抽取一所學校,面向4- 6 年級的學生發放500 份調查表,回收395 份;另外,還在紹興圖書館面向青少年讀者發放300 份調查表,回收231 份;總計發放調查表800 份,回收626 份,回收率為78.3%。(2)面向紹興市文史專家和教育專家進行深度訪談,了解相關情況,就調查問卷的結果征詢他們的看法。
學生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興趣:78.0%的學生喜歡接受本土傳統文化教育,22.0%的學生不喜歡;76.0%的學生喜歡目前的本土傳統文化教材,24.0%的學生不喜歡。
學校地方課程實施現狀:“學校是否認真執行地方課程的開設任務”一項,16.0%的學生反映學校未開設這門課程;“地方課程師資力量配備”一項,36.0%的學生反映學校沒有為此配備專職老師授課;“地方課程課時有否挪作他用”一項,47.0%的學生反映經常會被其他考試科目擠占。
學生對接受本土傳統文化教育途徑的選擇:“最喜歡的本土傳統文化學習方式”一項,46.9%的青少年選擇校外活動,24.7%的青少年選擇自由閱讀,18.8%的青少年選擇觀看影視劇,僅9.6%的青少年選擇課堂教育;“課余時間最喜歡去的地方”一項,41.9%的青少年選擇了圖書館,25.7%的青少年選擇書店,17.4%的青少年選擇博物館,15.0%的青少年選擇公園;“多長時間去一次公共文化場所”一項,30.2%的青少年選擇每周一次,25.9%的青少年選擇每半月一次,17.2%的青少年選擇一月一次,26.7%的青少年很少去。
2.3.1 當前青少年本土傳統文化教育模式效果不甚理想
一方面,紹興市的大部分家長非常注重對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但由于缺乏專業性和規劃性,家長對孩子的傳統文化的教育沒有系統性。多數家長只會機械地從書店搬回《三字經》、《弟子規》等國學啟蒙書籍,對紹興本土的傳統文化甚少涉及,以至于紹興很多青少年可以對遠在國外的迪士尼、自由女神、阿波羅計劃等耳熟能詳,卻不知道王守仁與紹興的關系,不知道馬臻、張岱、湯紹恩,甚至不認識青滕書屋、八字橋。
另一方面,較之家庭教育采用放養模式,學校教育則更具系統性,也更加注重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播。調查顯示,紹興市自2007 年起在小學4- 6 年級學生中采用《魅力紹興》開展地方課程教育,同時還推出了國學實踐課程,如書法、圍棋等;對于通用的地方課程教材《魅力紹興》,76.0%的青少年表示喜歡和滿意。但同時調查結果也顯示,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制約,在真正的施教過程中,未能切實執行地方課程的開設任務,少有學校為此配備專職老師授課;更加不容樂觀的是,這類課程經常會被其他考試科目擠占,幾近淪于形式。
另外,調查表中還有一項針對青少年對本土文化掌握情況的簡單測試:寫出你所知道的紹興歷史上的名人,大部分學生能寫出魯迅、周恩來、秋瑾、蔡元培,但有不少錯別字,而賀知章、馬臻、張岱、湯紹恩等幾乎無人提及。這說明青少年對本土文化的接受浮于表面,沒有深入了解。綜上得出結論:目前紹興市以家庭和學校為主要載體的地方文化教育模式效果不甚理想。
2.3.2 青少年希望接受形式多樣的本土傳統文化教育
通過調查數據不難看出,課堂教育因刻板嚴肅,并不是青少年學習本土傳統文化的最好途徑。同時讓人欣喜地發現: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在傳播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以其公益性的零門檻和集趣味性、靈活性及多樣性于一體的活動設計受到青少年的極大歡迎,近90%的青少年希望能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本土傳統文化學習,而不僅僅拘泥于課堂。
另外,隨著教育部門不斷“減負”,青少年可自由支配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時間有所增加。調查顯示,26.7%的青少年很少去各類公共文化場所,73.3%的青少年以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的頻率參與各類公共文化的活動。于是,在傳統的家庭、學校教育之外,探索和發現一種更加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成為可能。公共文化機構在這方面的潛力和優勢引起了筆者的重視。
近年來,公共文化機構組織的各類活動的參與人數迅猛增長。筆者認為應當充分利用此優勢,強化公共文化機構的職能,將其作為現有體制下青少年本土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具體操作上,提出以下構想:
自國家要求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實施免費開放政策以來,各地公共文化機構已實現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調查中筆者發現,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青少年比較喜歡去圖書館、博物館等場所,因此,這些場所的免費開放無疑是推廣本土傳統文化的一項有利舉措。但結合青少年活潑好動的特點,筆者認為公共文化機構還應加強個性化服務,如增加互動項目、提供適合青少年觀眾的講解服務等,逐步實現全免費。紹興博物館推出的紹興歷史5D 電影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
成功的家庭教育能為青少年的本土傳統文化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但由于家長自身能力的限制,不一定能對孩子進行全面系統的輔導,孩子會機械地背誦一些經典,但多數不知其義;如果家長能加以適當解釋、輔導,并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予以貫穿,則能對孩子起到更為有效的教育作用。因此,一方面家長要加強繼續學習,通過閱讀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機構可以通過建立家長學校,向家長傳授(本土)傳統文化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方面的知識。紹興圖書館在這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如舉辦面向家長的教育知識講座、開展“跟我學國學”等活動,通過老師講授,家長和孩子一同聽課,課后家長適度輔導孩子的形式,使本土傳統文化教育貫穿于家庭日常生活中。
鑒于課堂學習模式過于刻板,建議結合公共文化機構靈活生動的特點,將公共文化機構與學校興趣小組相結合,定期開展活動。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均可與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利用節假日,由學校組織青少年分批赴館參與活動,寓教于樂。如組織以本土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閱讀演講比賽,利用講座、少兒電影欣賞及影評活動和少兒數據庫資源(探索與發現、兒童之路、少兒連環畫、兒童電子書)等多種方式傳播本土傳統文化。館校聯合的模式要求校方負責組織管理,公共文化機構提供場地,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協商聯合完成師資安排及活動策劃。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青少年非常樂于參加公共文化機構組織的各類本土傳統文化傳播活動,特別是互動性、趣味性較強的。因此,公共文化機構可針對不同群體,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寓教于樂,充分發揮其社會教育職能。通過特定活動,把興趣愛好相近的青少年吸引在一起,以他們喜歡的方式開展本土傳統文化傳播。如紹興圖書館組織的讀者沙龍——詩讀紹興,就是以紹興的地景和與之有關的詩詞為背景,邀請參加者吟誦與紹興有關的詩詞,探討對越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切磋朗誦技巧等。紹興文化館組織的各類傳統技藝推廣培訓班,邀請該市手工藝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面向市民免費講解,普及相關知識。
當前,青少年普遍熱衷于過“圣誕節”、“萬圣節”等“洋節”,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來由卻不甚了解。因此,在節日前進行適度宣傳很有必要,這需要全社會聯動。首先是政府重視,根據傳統節日的特點組織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如賽龍舟、賞花燈等。其次是相關部門配合組織活動,如紹興圖書館目前開展的系列活動“我們的節日”,在每個傳統節日到來前,通過展板介紹、播放視頻或請讀者參與等形式,讓讀者了解該節日的來由及各地特色。目前個別社區開展的傳統節日活動如元宵節猜燈謎、端午包粽子比賽、中秋賞月會等也是不錯的宣傳方式,營造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使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本土傳統文化知識。
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化的最新技術成果和微博、微信等最新交流平臺,使教育更具形象性和立體性。在圖書館的推薦書目中,可納入一定比例的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本土傳統文化宣傳讀本,利用微博、微信等當下最熱門的交流平臺進行推薦;傳媒機構設計制作各類本土傳統文化的宣傳產品,以動漫形象、文學故事等形式傳遞給青少年;公園、長廊等公共場所可設置本地歷史名人塑像,配適量文字說明;更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展示當地特色文化知識,如紹興稽山公園每天定時展示的大型水幕電影《大美紹興》,以其華麗的外形、優美的燈光、獨特的噴泉效果吸引眾人駐足觀看,向觀眾展示了紹興悠久的人文歷史。
青少年的本土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在調查分析和研究探索的基礎上,筆者提出“家庭—學?!参幕瘷C構”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家庭是基礎,學校是主體,公共文化機構的參與則是有益的補充。在具體運作過程中,將公共文化機構的功用滲透到家庭和學校中,最終實現三者的有機聯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培養他們熱愛本土傳統文化的興趣。家長在履行基礎教育職能時,可以與學校和公共文化機構進行交流與溝通,根據學校教育的內容和進度,選擇性參加公共文化機構的相關培訓,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教育技能,從而實現三者的有效互動。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文化知識的主要場所,因此,學校的作用不可小覷。如何嚴格規范地執行青少年本土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切實保證教育質量是學校教育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學??梢栽谂c家庭的交流中了解青少年的興趣愛好和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掌握基礎,在與公共文化機構的合作中探索更加靈動活潑的授課方式,將家庭和公共文化機構的教育滲透到學校教學中來。
公共文化機構以其公益性、靈活性、專業性的特點,在輔助青少年本土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巨大的待發掘空間。它可以與家庭聯合,舉辦各類親子活動營造學習氛圍;也可以與學校聯合,舉辦各類講座或知識競賽激發學習興趣;更可以獨立策劃精彩紛呈的各種其它活動,多形式多角度地對本土傳統文化進行展示。公共文化機構的參與,使得這項教育工程褪下了刻板嚴肅的外衣,展現出煥發生動活潑的面貌,使得學習成為一項樂趣,由“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在樂學的氛圍中真正提高青少年的本土傳統文化素養。
夯實家庭的基礎作用,保證學校的主體作用,并將公共文化機構的輔助補充作用靈活地滲入其中,如此便形成了筆者所提出的“家庭—學校—公共文化機構”三位一體的本土傳統文化教育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應當著重發掘并強化公共文化機構的職能,將其作為現有體制下青少年本土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
[1] 孫宏典,杜超,張桂芝.中國傳統文化導論[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8.
[2] 雷秋云. 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問題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5- 7.
[3] 丁祎.關于切實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建議[J].科技資訊,2011(13):208.
[4] 彭鵬,楊建州.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問題審視與對策[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10 (1):81- 85.
[5] 黃高鋒.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文化挑戰與對策[J].青年文化,2009 (3):78- 82.
[6] 周小艷.國內外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比較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3 (2):138- 141.
[7] 郭常亮,閔靚.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思考[J].山東省團校學報,2012 (3):46- 48.
[8] 齊春麗,劉衡宇.大眾文化對青少年傳統文化繼承的沖擊與對策[J].未來與發展,2012 (2):86- 89.
[9] 范中杰.論傳統節假日教育與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J].現代教育論叢,2008 (4):7- 12.
[10] 翟衛華.積極運用傳統節日,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 (5):6- 8.
[11] 楊麗霞.論青少年的傳統節日文化熏陶教育[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8):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