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榮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近期,筆者在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的高職教師赴加進修班系統地學習了加拿大的職業教育理念,了解了教學模式、課程開發、教學方法,對加拿大高等職業教育有了一定的認識。
加拿大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主要目標是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特殊技能的勞動者,企業高級技工人才和企業短缺人才,并為他們提供技能鍛煉和進修的機會,以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安大略省的高職教育中除了設置Co-op課程,即“帶薪實習課程”外,針對技術培訓學員所采用的多為“學徒式”技工培養模式,學員被公司接收后,與政府、學校以及雇主(公司)共同簽訂合同,然后才能成為學校的正式學生。入學后進行學制2~4年的學習。學習的總體計劃按照如下方式進行:每年在雇主公司進行10個月的實際工作,在師傅指導下進行,技能的掌握主要在這段時間完成,然后回到學校進行2個月學習,在公司上班、學校學習期間,學生有一定的報酬;學完全部課程考試合格后,即準予畢業,同時可以參加加拿大紅印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1]。
加拿大高等職業教育將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在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的基礎上,頒發職業技能證書和專科文憑,強調課程的實用性和操作性。學習期間,學生由學校安排到加拿大相應公司工作,不僅能獲得實際工作經驗和相應的課程學分,還能夠得到一定的工資報酬(每周40小時,400~640加元,可支付2個月生活費),如百年理工學院,是多倫多四所高等職業培訓教育機構之一,下設多個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每學年都會安排近1/3的時間進行Co-op課程,參與該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成績良好,且向學校提出申請。除企業外,參與到Co-op課程的還有學校內部的實訓工廠,可供學生選擇。
以安大略省為例,學院的所有專業課程均由其教育主管部門(安省教育部)制定內容和標準,教學活動則由各個院校根據自身特色和優勢自行安排。教育部根據本省市場發展和人才需求,充分發揮PAC(專業咨詢委員會)的功效,設定課程內容和標準,形成課程總庫。學院可以從中自由選擇不同課程進行組合。值得注意的是,Co-op課程開設的前提就是“校企合作”,在加拿大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是有政府指導性的,高職院校的所屬就是政府,那么校企合作也就是政府與企業合作。
在校企合作中,高校的合作教育部門負責大方向的協調、服務、管理等工作,而具體的校企合作的實施事宜,則由各專業教師負責,加拿大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體現在學校、企業、學生的三方合作。主題思想是在課堂上學習、工作中學習。能將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實踐操作相結合,提高工作創新意識,提升工作能力。
在具體教學過程的研究中,有很多專業教師在表述中大量地使用“program”一詞,通過提問和交流得知,學生在學院根據專業的不同,都會接受相關課程的學習,最后取得畢業證書,但對于希望獲得職業資格認證或技能考核認證的人(除普通學歷教育學生外還包括社會人員的職業培訓、成教性質學生)來說,需要完成一個甚至幾個“program”,最后考核獲得認證證書。那么一個“program”可能就包含了多門相關知識的課程學習,它也可以理解為,“program”是專門為掌握專業技能而設置的課程組合體[2]。
同中國國內高職教育相似的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所有學院,均對學生有技能認證的要求。所不同的是,加拿大的眾多企業對學生就業時的職業資格或專業技能認證有硬性要求,這就促進并規范了學院教育中的技能訓練和考核,使之不至于成為形式。因此,不少學生本科畢業后,先進入職業學院學習,取得相關技能認證后再就業。
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加拿大教師來自兩個方向,一是高等教育培養合格的專業教師;二是來自社會的高級技術人員,后者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即可被聘任。教育主管部門會定期對所有教師資格進行審核,對高職院校教師的考核并不是建立在學術和科研的基礎上,而主要看該教師的社會服務狀況和學生評價。教師的職稱晉升主要根據學歷學位,與國內不同的是,加拿大貫徹終身教育理念,即使是文學博士,如需教授法學,也必須取得法學碩士學位,并且在教授法律相關課程后,才有可能晉升為副教授。如此這般,其實是鼓勵教師拓展自身各個領域或專業的知識,站在多學科交叉的高度教授學生[3]。
“合作”是加拿大高職教育教學中的關鍵詞。一方面,它可以被理解為交叉與融合。行業在面臨時代變革時對崗位、人才技能和行業發展等方面做出的調整,直接映射到學院教育上就變成了學科交叉,專業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以及跨專業合作教學的議題。顯然,這是職業教育適應市場、適應行業變動最好的體現。目前,在這些方面,國內不少院校的辦學思路已與加國同步。另一方面,教師鼓勵學生在學習和實習過程中與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人組成團隊,共同完成項目。
從PAC的運作到課程設置,從辦學理念到教學活動實施,加拿大的高職教育無疑走在了世界高等職業教育的第一梯隊之列。然而,國內高職教育經過十幾、二十幾年的努力,雖然在教學硬件條件和教育教學形式、方法上,快速地接近了第一梯隊,一些辦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如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校企合作、廠中校、校中廠、專業指導委員會等)都已與國際接軌,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無奈[4]。當然,我們也看到,同樣作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業務水平、專業素養、職業精神、人文情懷等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就其講課內容來看,加拿大學院教學評估有較為完善和嚴謹的評估機制和規則,對學生個人以及團隊合作的評估都是建立在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前期調查基礎上的。比如在課程教學開始前,教師會讓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關于興趣、課程認知、職業規劃等諸多信息,針對不同的個體和團隊特點,才能結合以后的教學過程和作業結果進行評價,這一點在國內高職教育中甚是少見。因為這樣做的工作量和復雜程度很大,對教師增添了分析能力的要求,此外,國內高職院校生源素質不高,不能保證較高的調查有效度。
在學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體系的過程中,也不難發現這些發達國家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存在的一些共性。
第一,工學結合學制靈活,在校理論學習與在企業工作實習時間分配合理,在企業工作實習的時間有保證。
第二,企業積極參與對學生的培養,不僅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還相應地給予一定的報酬,可以提高學生在企業工作實習的熱情。
第三,學校職業教育緊貼企業需要真正做到了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
第四,高等院校與企業在合作教育過程中,既可以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做出貢獻,又可以在許多方面實現“雙贏”。
中國是發展中的大國,在職業教育方面與加拿大等一些國家有許多不同的具體情況,因此,要結合教育實際擬定和啟動所有新生的創新想法,在虛心學習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要根據國情的不同適當考慮優化方案,不能一味地盲目肯定先進國家的現有做法,要講究實事求是,講國情的針對性。反過來,由于過分強調中國國情,放棄學習別人經驗的機會,也是不可取的。學習、消化,然后借鑒有益部分,才是應有的態度和理性思考。
[1]江偉.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新理念[J].教育與職業,2001,(3):46-47.
[2]李文時.加拿大職業教育考察報告[J].青海交通科技,2006,(6):58-59,60.
[3]汪春慧,楊志霞.加拿大的職業培訓[J].教育與職業,2003,(23):52-55.
[4]黃堯,劉京輝.國際職業教育發展趨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1999,(7):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