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潤,歐曉彥
(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南昌 330031)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拓者和總設計師,鄧小平為中國改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值此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之際,研究鄧小平對改革的豐功偉績,具有重要意義。從改革道路、改革理論、改革精神整體認識維度來研究鄧小平對中國改革的貢獻,將有助于我們深化對鄧小平及其思想的認識。
所謂改革道路,就是指為了實現改革目的所選擇的途徑。道路的選擇,在于改革主體對可能性的把握和選擇,這決定了改革道路會有差異。在鄧小平看來,中國的改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中國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改革道路,是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道路。
鄧小平所開拓的中國改革道路內涵十分豐富。
第一,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根本。鄧小平在改革剛啟動時就指出: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1](P165),“必須堅持,絕不允許任何人加以動搖,并且要用適當的法律形式加以確定”[1](P358)。鄧小平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因為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旗幟、馬列主義旗幟才能高舉,無產階級專政才能鞏固,中國改革事業才能順利發展。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蘇東等社會主義國家之所以在改革中失敗并導致國家解體,其原因在于它們所選擇的改革道路是錯誤的,而錯誤最根本的又在于在改革中背離了共產黨的領導,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和馬列主義的指引。“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中國改革道路指明了方向,它不僅是中國改革道路區別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道路的根本標志,也是中國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證。
第二,立足中國國情是基點。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始終貫徹的唯一正確思想路線的出發點。在中國改革道路探索過程中,鄧小平強調:“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或者說一切從實際出發”[2](P118);“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2](P2)。在強調人口多、底子薄的情況下,鄧小平指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前主要任務是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2](P252)。正是因為有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和把握,鄧小平才找到了屬于中國的改革道路。
第三,經濟建設是中心。改革開放前,毛澤東主導我們黨長期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我國社會主義探索經歷嚴重曲折。鄧小平復出后,主導我們黨在客觀分析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后,果斷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并強調:“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1](P194)隨后,他提出“對內經濟搞活、對外經濟開放”政策,目的是打破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四個現代化。
第四,堅持改革開放是方法。鄧小平在充分認識和把握當代世界格局和時代特征基礎上,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指出閉關自守是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指出不改革中國就沒有出路;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開放也是改革,“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2](P134)。由此可見,鄧小平把改革開放作為了中國發展生產力的方法和途徑。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隨后,改革重點轉移到城市,對城市的工商業、科技、教育等各行業進行改革。同時,設深圳等為經濟特區,開放上海等十四個沿海城市,形成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直至沿江、沿邊、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第五,實現共同富裕是目標。鄧小平多次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P373)。為此,鄧小平根據中國國情,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并提出“兩個大局”戰略思想,鼓勵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要求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實踐證明,鄧小平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道路是中國改革唯一正確的道路。沒有鄧小平的改革道路,就沒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抉擇。黨的十七大報告高度評價了改革開放以來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3]
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探索中國改革道路過程中,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智慧大膽地進行理論創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拓展了新視野,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理論,有力地指導著中國改革不斷向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理論,是鄧小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改革實際和時代特點結合起來,在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基礎上,提出的關于中國改革的一系列思想和觀點,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偉大理論成果。這一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解決了黨和人民在改革中迫切需要搞清楚的理論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中國歷史向前發展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是全面系統的,包括改革的動力、目標、性質、方向、途徑和標準等,這些理論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了鄧小平改革理論的科學體系,科學回答了在一個生產力比較落后的中國如何通過改革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第一,改革的動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設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由生產關系構成的人類社會經濟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體體制兩個層次。生產關系所決定的基本制度與生產力發生矛盾并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時,該社會制度不能自身解決,必須革命,改變社會的根本制度。然而革命只能在基本制度層面上而不能在具體體制層面上解決解放生產力問題。基于以上分析,鄧小平認為,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已解決了基本制度層面解放生產力的任務,而阻礙我國生產力的原因在于具體體制存在許多弊端,要消除這些弊端,就必須改革。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2](P390)由此可見,通過以改革經濟體制為重要內容來掃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達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是鄧小平解決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徑和方法。
第二,改革的目標。要改革就要有明確的目標。在鄧小平看來,改革總目標是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具體目標是改革原有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體制,使之“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2](P241)。其中,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它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文化體制改革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些具體目標的確立,對于統一全黨思想,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改革的性質。正確判斷我國改革的性質,是關系到我國改革及社會主義制度存亡的大問題。“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2](P142),這是鄧小平在繼承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觀點、科學區分根本制度和具體體制基礎上,推導出來的社會主義改革性質。他指出,我國建立的社會主義根本制度是好的,要堅持,但“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1](P327)。因此,要對不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具體體制進行改革,來逐漸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根本制度。鄧小平認為:“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2](P135)他還指出,我國的改革不是對原有體制的修修補補,而是要徹底打破舊體制、建立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體制的全面、深刻的改革,其艱巨性、復雜性不亞于中國革命,因此認為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第四,改革的方向。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鄧小平的一貫主張。中國的改革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因此,在改革中保證社會主義方向,至關重要。鄧小平強調:“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現在講的對內搞活經濟、對外開放是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下開展的。”[2](P138)“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2](P206)為保證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鄧小平強調在改革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決不允許在這個根本立場上有絲毫動搖。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1](P17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改革雖然受到國內外種種因素的干擾,但卻始終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這都源于鄧小平給我們黨和人民指明了方向,使我們黨和人民在改革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第五,改革的途徑。在中國的改革路子該怎樣走、各項改革該怎樣搞這一重大問題上,鄧小平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下,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改革的實踐經驗教訓基礎上指出:社會主義沒有固定模式,各國必須根據自身條件來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是馬克思沒有說過、做過的嶄新事業,沒有現成經驗借鑒,只能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摸索,因此在改革過程中,要尊重群眾,尊重實踐,敢于嘗試,敢于冒險,“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2](P372);改革“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所謂膽子要大,就是堅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穩,就是發現問題趕快改”[2](P118)。鄧小平以上論述,不僅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指明了實現途徑,而且也為廣大改革者消除了思想包袱。
第六,改革的標準。鄧小平領導我們黨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后,在改革不斷深入過程中,把實踐標準具體化,提出“各項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2](P23)的新論斷。這是“三個有利于”思想的雛形。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一些人對中國的經濟特區及引進外資的做法產生了懷疑,擔心中國會走資本主義道路,因此,許多地方改革開放的步子邁不開。針對這一現象,鄧小平指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P372)。“三個有利于”的改革標準,是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標準、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原則結合起來,在實踐中的科學運用,是實踐標準的具體化和升華,在理論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破除了姓“社”姓“資”抽象概念的束縛,有力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全面推進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導。
從以上理論可看出,鄧小平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并呈現出時代性、實踐性、創新性和民族性特征。首先,中國改革理論具有時代性,是因為它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用于解決現時代問題的產物,是鄧小平關注當代世界格局和思索當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成果,反映了時代的特征。其次,中國改革理論具有實踐性,是因為它是從中國改革的實際出發,是在解決改革出現一系列重大實際問題中產生并不斷對改革實踐經驗進行理論概括的成果,具有很強的問題意識和針對性,是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再次,中國改革理論具有創新性,是因為它是鄧小平在領導中國人民在改革實踐中探索出的一整套系統的理論,既無前人指點,又無現成經驗借鑒,具有鮮明的創造性和新穎性,大大推進了社會主義的理論。又次,中國改革理論具有民族性,是因為它植根于中國群眾的實踐,立足于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以中國式的思維和言語,講出了馬克思主義前人所沒有說過的新話,體現了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這些特征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的,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它不僅凝聚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智慧和心血,而且凸顯了鄧小平對中國改革的巨大貢獻。
鄧小平不僅是中國特色改革道路的開拓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的創立者,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精神的培育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精神,是指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精神風貌,它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自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改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傳統革命精神在新時期的改革實踐中的升華,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所體現的魄力和勇氣。這些精神經歷了改革實踐的洗禮,激勵著黨和人民勇往直前,積極改革。這些精神內涵豐富多樣,我們將其歸納為四個方面:堅定信念的執著精神、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全心為民的服務精神、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
堅定信念的執著精神是中國改革精神的本色。信念是人們在一定認識基礎上,對某種思想理論、學說和理想所抱的堅定不移的觀念和真誠信服與堅決執行的態度,它是人的認識、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統一,激勵著人們堅持不懈地追求。堅定信念就是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鄧小平始終堅信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他指出:“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2](P382)對這一崇高信念,鄧小平一生都在為之而艱苦奮斗。在黨和國家遭遇“左”和右的思想錯誤時,鄧小平置個人榮辱安危于度外,勇敢面對現實,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極其清醒的頭腦,及時撥亂反正,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中來,開辟了一條既拒絕走“以階級斗爭為綱”老路,又反對走否定社會主義、主張資本主義邪路的道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道路;在改革受阻時,他始終對改革保持積極樂觀態度,及時消除人們的思想顧慮,開創了改革新局面。鄧小平深知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求黨員和干部要用堅實的理想信念團結人民,他指出:“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斗,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2](P190)
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是鄧小平中國特色改革精神的精髓。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對此推崇備至,把自己稱作“實事求是派”,并始終在中國改革事業中堅持實事求是。粉碎“四人幫”后,鄧小平積極倡導解放思想,支持真理標準大討論,有力抨擊了“兩個凡是”,使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針對以前黨對中國基本國情判斷的失誤,鄧小平指出:“不要離開現實和超越階段采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是搞不成社會主義的。”[1](P312)為此,鄧小平在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教訓中,對中國國情進行了科學判斷,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等,使黨在此基礎上制定了這一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在改革中,鄧小平強調:“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2](P382)他要求我們要少講空話,多干實事,“要切實解決問題,要踏踏實實地工作。一句話,就是要落到實處”[1](P99)。在人們產生疑惑、改革受阻情況下,鄧小平準確把握經濟手段與政治體制的關系,在堅持實踐標準基礎上,提出“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破除了人們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傳統觀念,消除了人們在改革中的思想束縛。由此可見,鄧小平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艱難改革中形成的。正是因為有鄧小平這種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中國的改革事業才得以蓬勃發展。
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是中國改革精神的源泉。突破陳規、勇創新路,是鄧小平勇于開拓創新精神的主要表征。在鄧小平看來,中國的改革是前人沒有做過的全新事業,只有發揮創新精神,“打破傳統的主觀偏見和習慣勢力的束縛,敢做老祖宗沒有做過的新事,敢說老祖宗沒有說過的新話”[2](P91),中國的改革才會勝利。正是在這種精神指引下,全黨才能沖破各種僵化思想的束縛,帶領人民轉變觀念,不斷進行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體制創新。創新精神,使鄧小平提出關于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及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一系列解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問題的全新理論,開辟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敢闖、敢“冒”、敢試,也是鄧小平勇于開拓創新精神的主要表征。在鄧小平看來,改革既然是全新的事業,那么新興的事物總要有人第一個去試,因此鼓勵人們要大膽嘗試。他指出:“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難免會犯錯誤,但我們不能怕,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停步不前。膽子還是要大,沒有膽量搞不成四個現代化。”[2](P229)他還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2](P372)這些論述,體現了鄧小平勇于開拓社會主義改革事業的革命膽略和創新精神,是鄧小平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所形成的精神風格。
全心為民的服務精神是中國改革精神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也是鄧小平貢獻畢生心血的動力源泉。鄧小平認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凡是能夠保護人民利益的事,應努力赴之”[4]。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鄧小平都在踐行著這一思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鄧小平在新時期全心為民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建設受到重創、人民生活水平極低情況下,鄧小平痛心地指出:“國家這么大,這么窮,不努力發展生產,日子怎么過?我們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難,怎么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2](P10)他還指出:“我們有我們的責任,要對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負責,要發展經濟,使他們生活得更好。”[2](P326)基于此,鄧小平帶領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在改革中,鄧小平始終把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準繩,把人民對改革的態度——“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思考一切問題和黨制定一切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并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成敗的標準之一。從中不難看出,全心為民的服務精神不僅是鄧小平的價值追求,同時也是中國改革精神能夠得到人民認可的根源所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精神三者有機統一于鄧小平所開創的中國改革事業中,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成果,它們之間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共同構成鄧小平對中國改革的歷史貢獻。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精神的基礎,它為改革理論和改革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提供豐富的實踐素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精神的理論指南,它以理論形態表達改革道路和改革精神的價值目標、本質規定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的升華,它為改革道路的開拓和改革理論的豐富提供精神支撐。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8.
[4]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