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銀華
(湖北文理學院經濟與政法學院,湖北襄陽 441053)
鄧小平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毛澤東外交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外交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當前以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們發展對外關系和處理國際問題的重要指導思想。鄧小平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內容十分豐富,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內建設的需要,對新中國成立以后堅持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進行了調整和完善,其根本目標就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鄧小平于1985年6月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講話中指出:“過去有一段時間,針對蘇聯霸權主義的威脅,我們搞了‘一條線’的戰略,就是從日本到歐洲一直到美國這樣的‘一條線’。現在我們改變了這個戰略,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1](P127)這就是“我們奉行獨立自主的正確的外交路線和對外政策”[1](P128)。“中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在爭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3](P286)因為改革開放伊始,中國還非常貧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300美元。根據鄧小平當時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三步走”的現代化建設目標,到20世紀末人均GDP要達到800美元。鄧小平指出,800美元對經濟發達國家來說不算什么,但對中國來說,這是雄心壯志。它意味著到20世紀末,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10 000億美元。到那個時候,中國就會對人類有大一點的貢獻。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0 000億美元,日子就會比較好過。更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再發展30到50年,我們就可以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因而我們誠心誠意地希望不發生戰爭,爭取長時間的和平,集中精力搞好國內的四化建設。
有鑒于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對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對外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分珍惜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愛好和平與追求進步的國家和人民共同奮斗得來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經過30多年的艱苦創業,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獲得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了小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中國的政治文明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國家的民主制度不斷健全,公民的自由和權利依法得到維護和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權利。中國已初步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貫徹落實。中國的教育、科技、文化、國防、衛生和體育等事業迅速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得到滿足。中國的和諧社會建設得到加強,國家努力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增強全社會創造活力,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保持社會穩定,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的滄桑巨變,中國人民經過艱苦探索和頑強奮斗,既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推動了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
沒有和平的環境,不僅新的建設無法推進,而且以往的發展成果也會因戰亂而毀滅,而離開發展,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和平。因而二者互為目的,又互為前提,這是總結國際關系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而得出的基本結論。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將堅持把自身發展與人類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同各國人民一道更好地促進世界的安全和穩定。 中國總結以往發展的經驗,借鑒人類現代文明的發展成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并積極探索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和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文明發展道路,為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樹立了榜樣。
中國盡管取得了舉世公認的發展成就,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并且在環境、資源、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比較突出,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在繼續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具體來說,就是要使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然后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了達到以上目標,我們除了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奮斗之外,還要同各國人民一道,繼續努力創造和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既通過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
第一,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思想一旦離開了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人們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這個世界之所以充滿了危險,就是因為它是利益的天下。利益關系是國際關系中影響各個行為體對外行為的最根本的要素,而國家利益則是國家行為主體對外行為的最基本的動因。國家利益是國家制定對外政策的重要依據,調整國家戰略的基本著眼點,解釋和證明國家對外行為合理性的工具。盡管中外學者對國家利益的理解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但并不影響這個概念的實際運用。而筆者認為,所謂國家利益具有多方面的內涵,它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利益的綜合和抽象。鄧小平于1989年10月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指出:“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我知道你是反對共產主義的,而我是共產主義者。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2](P440)在國家利益的總和中,主權和安全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所有利益中最核心的利益。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盛行和西方敵對勢力圖謀對我國進行“西化”和“分化”的背景下,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和安全就顯得更加重要。因而鄧小平指出,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對這一點我們比過去更清楚了”[2](P445)。他強調,關于臺灣問題,我們主張“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我們要繼續反對外國干涉,反對制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圖謀。對西方的所謂“人權外交”,鄧小平指出,人們支持人權,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權。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西方的一些國家拿什么人權、什么社會主義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實際上是要損害我們的國權。事實上,國權比人權要重要得多。在主權問題上,我們絕不示弱,要維護我們“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
第二,實行不結盟政策。鄧小平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3](P979)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原則。獨立自主是中國人民經過100多年奮斗和流血犧牲得來的,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從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則。鄧小平指出,中國本來是個窮國,為什么有中美蘇“大三角”的說法?就是因為中國是獨立自主的國家。為什么說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就是因為我們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否則只能是看著美國人的臉色行事,看著發達國家的臉色行事,或者看著蘇聯人的臉色行事,那就根本沒有獨立性。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我國在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曾經實行過結盟和建立戰略關系政策。如20世紀50年代的“一邊倒”政策、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一條線,一大片”戰略。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客觀必然性,對于維護我國的主權和安全、發展對外關系曾經起過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結盟伙伴的相互制約,它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我們的手腳,不利于我國發展全方位的對外關系。只有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真正實行不結盟、不打牌的對外政策,才符合當今時代的進步潮流,才能更好地維護我國的根本利益。因而我們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建立戰略關系,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不搞軍備競賽,不進行軍事擴張。不依附于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不屈服于任何大國壓力,同誰都來往,同誰都交朋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基礎上,我們業已建立了多個伙伴關系,為建立新型的國際關系提供了經驗和范例。
第三,對于一切國際事務,我們都要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我們講公道話,辦公道事”[3](P1123),因而我們國家的政治分量就更加重了。這個政策很見效,我們要堅持到底。在國際交往中,中國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劃線,中國觀察國際關系問題不是看社會制度,而是根據公認的國際法準則行事。中國判斷是非的標準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是否有利于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繁榮,這一原則立場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賞和尊重。
第一,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我們的一貫立場,也是世界人民面臨的一項長期任務。冷戰結束以后,國際形勢雖然總體上趨向緩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存在,仍然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主要表現是:擴大軍事集團,深化軍事同盟,利用各種借口干涉別國內政,動輒經濟制裁、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動蕩。以大欺小、以富壓貧、恃強凌弱的現象屢見不鮮等。因而鄧小平指出:“要爭取和平就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3](P797)他強調,我們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和貧富一律平等,國與國之間應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彼此的糾紛和爭端,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它國內政,更不能侵略和顛覆別的國家。我們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不針對某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誰搞霸權主義就反對誰,誰搞戰爭就反對誰。我們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予人,也決不允許別國把他們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予我們。
第二,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鄧小平指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范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總結國際關系的實踐,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P96)國與國之間應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相互尊重和友好相處。要尋求共同利益的匯合點,共同對付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對彼此之間的分歧,要堅持對話,不搞對抗,從雙方長遠利益以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局出發,妥善加以解決,反對動輒進行制裁、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我們與美國和日本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恢復和發展了正常的關系,同發展中國家加強了友好合作。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我國采用“一國兩制”的方法,成功地解決了香港和澳門和平回歸祖國并保持繁榮穩定的歷史遺留問題。和平共處的原則不僅在處理國際關系問題上,而且在一個國家處理自己內政問題上,也是一個好辦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以后幾十年來,經受住了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逐漸成為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
第三,進一步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鄧小平1984年5月在會見外賓時指出:“中國和所有第三世界國家的命運是共同的。”[1](P56)我們都曾長期遭受殖民主義的侵略奴役,國家獨立以后面臨著發展民族經濟和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雙重任務。中國一貫致力于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中國現在屬于第三世界,將來發展富強起來,仍然屬于第三世界。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維護國家獨立、實現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中國將一如既往,同發展中國家在各個方面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維護正當權益。
第四,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二戰后形成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帶有強烈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色彩,是以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關系為基礎的,由少數幾個大國壟斷世界事務,世界各國人民強烈要求改變這一現狀。早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提出了要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問題。他說:“世界上現在有兩件事情要同時做,一個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一個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1](P2827)他還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國際新秩序。這一主張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反映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愿望,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賞。盡管實現這一目標任重道遠,中國將一如既往地和世界上愛好和平、向往進步的國家和人民一道,為實現這一崇高理想而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除此之外,鄧小平強調的原則,還有諸如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同世界各國和地區廣泛開展貿易往來,加強經濟技術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發展;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充分發揮我國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及區域組織中的作用;要堅持在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原則的基礎上,同一切愿與我黨交往的各國政黨發展新型的黨際交流和合作關系,促進國家關系的發展;廣泛開展民間外交,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增進人民之間的友誼,推動國家關系的發展等等。
奉行鄧小平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效地維護了我國的國家利益,也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因而它是我國政府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對外政策,并在對外交往的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3]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