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宗耀
(北京建筑大學文法學院,北京 102612)
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智慧的結晶,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國夢”,在推進中國社會進步的發展過程中做出了并還將做出極其重要的貢獻。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夢”自身存在著質與量的差別,有著自己度的幅度和范圍。
所謂質就是一個事物區別于另一事物的本質的屬性。根據質,我們可以把不同的事物區別開來。自從國家產生以來,就出現了不同類型的國家夢想,如奴隸制時代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中國孔子在《禮記·禮運篇》中所描繪的“大同”社會和“小康”社會,封建制時代沙俄帝國的強國夢,近代以來歐洲強國的“海上之夢”和美國社會的“美國夢”,以及我們現在所提出的“中國夢”等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夢”,其區別何在,也即這些夢想的本質區別是什么呢?“夢”的質就是它的本質,也就是“夢”的階級性。換句話來說,“夢”的階級性就是夢的本質。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政治是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判斷政治上層建筑先進與落后的標準就是看其能否同先進的生產關系相適應。同先進的生產關系相適應的政治就是進步的、文明的,而生產關系又必然體現為階級關系,所以,在這里,屬于生產關系范疇的“夢”必然體現為階級關系。在一定的意義上,這里所說的“夢”必然具有階級性。
講“夢”的階級性,有的人可能不理解,因為他們認為,作為“理想”之 “夢”,它是人類的一種追求,一種境界,它是從歷史進步的角度來講的,而不是從階級斗爭的角度來講的,為什么一定要把它與階級性聯系在一起呢?其實,這個問題不難理解。自從階級社會產生以后,生活在現實中的人,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具體社會制度下的人們,而不是超脫于一定社會形態的抽象人的集合體。特定社會制度下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去構建同自己的生產關系相適應的政治上層建筑,當它們在促進自身利益時也促進生產力發展時,當然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所以,作為人類理想之“夢”,雖然它從表面上看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問題的,但是在其本質上,它體現了一定歷史時期進步階級的利益,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人類在追求符合自己利益的夢想的過程中,大體上必然會出現奴隸制度國家的“夢”、封建制度國家的“夢”、資本主義制度國家的“夢”和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的“夢”。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的“夢”,本質上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代表了少數人的利益。資本主義制度和前兩種制度相比是一種歷史的進步,特別是在它們追逐自己夢想的過程中,創造了不少符合人類進步需要的一些價值理念和文明成果,但是以資本個體為本位的價值觀規引下的國家觀和制度觀,仍然決定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歐洲夢”和“美國夢”等等,在本質上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簡而言之,奴隸制度、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下所追逐的“夢”,雖然由于歷史條件限制而分別代表了不同階級的利益,從而具有不同的質,但是就三者都是代表了剝削階級和少數人利益這一點來講,三者又具有共同的質。以“美國夢”為例,它的核心就是實現個人的價值,實現美國國家利益最大化,即通過個人奮斗、美國國家利益至上來實現美國倡導的自由、民主核心價值觀和美國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個人主義和美國至上是美國夢的思想基礎和靈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夢”,雖然它與“歐洲夢”、“美國夢”等有著一定的相通性,但是從“質”的角度說,最根本的還是它們的異質性,它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本質是為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的。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性決定了“中國夢”是人類逐夢史上的一次真正的質的飛躍。從“夢“的價值主體來看,它是國家、社會和個人,因此,“中國夢”既是“個體夢”,又是“民族夢”和“國家夢”,是“個體夢”、“民族夢”和“國家夢”的統一。“中國夢”既是中國人共同命運中感情、力量的表達,也是普通人希望、追求的表達;從“夢”的價值內容來看,實現“中國夢”是以充分保障人民合法權益,不斷地為人民群眾造福為前提條件的。這是因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夢”的奮斗目標,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是“中國夢”的應有內涵。
“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這是中華民族基本的文化心理,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品格。“這種傳統基于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和諧共生、相互包容、互為一體的整體性思維和世界觀。判斷‘中國夢’不能基于西方的歷史觀,而只能基于中國歷史的發展。”[1]歷史終將表明,以西方歷史觀判斷“中國夢”所得出的結論和采取的行動是錯誤的。“中國夢”的實現,不同于以往的大國崛起或強國崛起,而是基于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珍惜和平、維護和平的優良傳統、美好愿望和堅定意志,它以和平發展、科學發展為基本路徑和基本方式,并與其他民族和國家攜手發展、和諧發展、共同發展、共享繁榮。所以,基于整體性思維和世界觀的“中國夢”不應該僅僅理解為中國人民自身利益的實現和中國的強大崛起,而忽略中華民族將來對人類要有所貢獻、已經對人類做出的貢獻、正在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和將來為人類做出較大貢獻的深刻內涵。這種把中華民族為人類做出較大貢獻的價值理想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戰略緊密聯系在一起,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科學社會主義“世界大同”的理想之中的“中國夢”,已經向世界展示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令世界其他民族和國家廣泛關注并受到仰慕。
只有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質定格在“為人民”身上,才可以從理論上更加深入地認識到實現“中國夢”的主體和價值指向都是人民。只有真正彰顯了人民的實踐主體地位和價值主體地位,“中國夢”的實現才有更為堅實的現實基礎、根本目的和動力之源;只有把 “中國夢”的質定格在“為人民”身上,才能增強對人民群眾的認同是共產黨執政水平的評價尺度、人民群眾是社會價值的評價主體的清醒認識,這對于我們黨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保證黨的各項工作的成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時,也只有把 “中國夢”的質也定格在要“為世界做出貢獻”身上,才能進一步向國際社會展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維護世界和平,從而在共產主義實現的歷史必然性之中包含著無產階級和先進人類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追求。這就是“中國夢”和“美國夢”、“歐洲夢”等“西方夢”的根本區別。
質是認識事物的起點,正是因為事物的質的不同,世界上的事物才多姿多彩。同樣,不同制度下的國家和民族逐夢的質是我們區分不同類型“夢”的根本依據。正是由于質的不同,“夢”才出現了不同的類型。這一原理告訴我們,不同制度下的國家,其追逐的“夢”都是有階級性的,不存在什么“超階級的”、“全民的”夢想。如果真的有什么普適價值的“夢”的時候,那也就是共產主義大同世界的到來、消滅了階級和階級差別的時候,那么原本意義上的階級和國家也就不復存在了,也就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294)。因此,“夢”的階級性要求我們在認識和評價 “中國夢”的時候,一定要認識到它的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從而為正確的認識奠定基礎。
“中國夢”不僅具有質的規定性,而且具有量的規定性。“中國夢”量的規定性是指“中國夢”實際發展的階段、程度和水平,也就是 “中國夢”所內含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實現階段、程度和狀態。任何一種夢想,都有其自身的實現階段、程度和達到的水平。正是根據量的不同,每一種夢想的發展才呈現出了階段性和內容性的變化。
在剝削階級社會,追逐夢想的運動和過程從質上來說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都是少數人剝削和壓迫大多數人的工具,是少數人的夢。但是從“量”上看,其變化是非常明顯的。以資本主義為例,從階段性來看,它就經歷了從自由競爭到壟斷兩個歷史階段,特別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產生,更是把資本主義逐夢的過程推向了一個新階段;從內容上來看,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實現了它的“增量”變化,如資本主義將科學技術轉變為強大的生產力,資本主義追逐剩余價值的內在動力和競爭的外在壓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作為上層建筑在戰勝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的生產方式,保護、促進和完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從而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資本主義逐夢過程中的“量”的變化使得資本主義這個剝削階級社會的“夢”呈現出不同的局部質變。目前的資本主義正是其發展的量的積累的最高階段。但是,無論資本主義發生了多少局部質變,以“資本個體”本位為價值原則、以“資本主義精神”為信念支撐的“夢”不可能完全解決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個領域以及全球范圍內的沖突、動蕩和危機。“美國夢”和“西方夢”等的局限性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不可能根本消除,它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過渡性。
“中國夢”的發展也會因為“量”的不同而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以及發展程度和發展水平的差異。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場史無前例的事業,建設的時間還比較短,同時由于我們在歷史上有很多失誤,目前“中國夢”所實現的量的積累仍然處于現代化水平不高的階段,發展程度和狀態也只是處于初級階段。這種“量”的變化,從歷史來看,中國共產黨90多年艱苦卓絕的“逐夢”歷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從愿景來看,中國共產黨“逐夢”的未來發展戰略和路線圖也清晰可見。
第一個階段,從1921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用了28年的時間,為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經過10年土地革命戰爭、8年抗日戰爭和3年解放戰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建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歷史使命。
第二個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中國共產黨為改變國家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使命進行了艱辛探索,其間經歷過嚴重的曲折和挫折,但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第三個階段,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今天,中國進入了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開辟了實現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國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在這一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朝著持續、平穩和快速方向迅速發展。到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盡管人均GDP依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但這畢竟是一個驚艷世人的奇跡。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社會進步實現了三大飛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的飛躍,人民生活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會保障水平的飛躍,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飛躍。這些“增量”的變化,使得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繼續奮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擔負著團結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還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是說,從現在開始,我們黨仍然還肩負著三大歷史任務。這三大歷史任務與此前的發展戰略為基礎,共同構成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景。
展望“中國夢”的愿景,第一階段,到2020年左右,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此,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有具體的要求和部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堅決確保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社會保障全面覆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方面要取得新的跨越發展。第二階段,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使我國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對“中國夢”的實現階段、程度和達到的水平又提出了具體的“增量”要求。
在21世紀中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以后的發展戰略,在目前的黨代表大會文獻中均沒有涉及。但是“中國夢”還要繼續“增量”,繼續確定第三個階段的奮斗目標。“聯想到毛澤東和鄧小平過去的一些論述還是可以了解到一些基本設想的,那就是努力接近、趕上和超過世界上的發達國家。”[3]以這個論述為總根據,本人在這里參照不同領域學者的不同看法,對“中國夢”第四個階段的基本設想綜合出一個大致的“量”的輪廓以供參考。
第一,從2050年到2079年大約30的時間,即中國實行改革開放100周年,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全面推進國土改造,人們生活達到普遍富裕的程度。
第二,從2080年到2100年,即21世紀末,全面趕上或者超過發達國家經濟水平,人民生活達到全部富裕程度。
為實現這一目標,至少需要完成10項重大任務:(1)全面發展國民經濟,不僅經濟總規模要接近當時最發達國家(可能仍是美國),而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有巨大提高,達到人均5萬美元以上,進入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2)全面完成工業化和信息化。高新技術產業和其他知識產業成為經濟上的主導產業,傳統產業用高新技術加以改造提高,全面實現產業結構高度化。(3)全面展開對各個地區的開發和現代化建設任務,使東、中、西部差距縮小到正常狀態,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4)完成農村的現代化改造,使城市化水平趕上世界平均水平,全面實現城鄉一體化,基本消除城鄉差別。(5)完成國土改造任務,實現全國綠化、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基本控制大災大害。(6)建立成熟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7)建立成熟的適合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的現代政治、文化、法律、福利保障制度,建成民主法治的社會。(8)人口優生優育,教育高度普及,消滅文盲和半文盲,全民的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較高。(9)科學技術全領域(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為科學技術強國。(10)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比較充分的滿足,基本做到安居樂業,實現國泰民安[4]。
“中國夢”的量的規定性,使得我們對“中國夢”的認識更加深化。只有在對“中國夢”進行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再進行定量分析,才能達到對“中國夢”的全面認識,給人民一個美好的愿景期盼。
度是保持特定質的量的限度,是質與量的統一。這里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在一定的度的條件下,質是統一的,即度不變,質也不變;度變了,質也隨之發生變化。二是在一定度的范圍內,量的變化是個區間,即同質的“夢”可以有不同的量的表現。以“夢”為例,只要是剝削階級社會的“夢”,無論發生怎樣的量的變化,都不會沖破為剝削階級服務、為少數人服務這個質,否則,它就不是剝削階級社會的“夢”了。一旦量的變化越出了私有制、越出了為少數人服務的度的界限,即臨界點,達到了為大多數人、為整個社會乃至全人類服務這個度,剝削階級社會的“夢”就必然被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之“夢”所取代了。
正確認識“中國夢”的度,就是要準確把握好實現“中國夢”的質與量相統一的界限。把握好這個“度”的界限,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實現“中國夢”的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中國夢”的制度保障,而不是依賴別的什么道路、理論和制度;同時要兼收并蓄、廣納博采,正確地認識“中國夢”與“美國夢”、“歐洲夢”、“非洲夢”等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在“度”的范圍內辦好自己的事,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理想。
第一,正確地認識“中國夢”與“美國夢”、“歐洲夢”等西方夢之間的相通性和異質性,這是把握好“中國夢”的度的前提。
要認識到,“中國夢”與“美國夢”、“歐洲夢”等西方夢有其相通性,但是“美國夢”、“歐洲夢”等的理論基礎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個人主義”和“國家利益至上”。這是因為,資本主義是剝削階級社會發展的最高一個階段,量的積累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以至這個階段又是這種文明發展的最后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資本主義積累了大量的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這是西方資本主義“逐夢”的歷史結果。比如,西方資本主義積累了大量的發展市場經濟的寶貴經驗;西方資本主義所積累的選舉制、分權制、監督制等政治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其中也包含了人類文明的某些共同的基本價值;西方資本主義文化與資本主義相伴而生,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剔除資產階級的屬性以后,剩下的就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也將和資本主義時代創造的生產力一樣,成為未來社會主義新社會誕生的條件。所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盲目地抓住“西方夢”的局限性而否認其發展水平,必須學會利用資本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但是,在階級社會里,政治權力是階級統治的權力,這是因為,政治權力源于階級利益,政治權力是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無論資本主義達到何種歷史的最高階段,以資本個體為本位的價值觀和國家觀使它都不可能超出剝削階級的歷史局限而為廣大勞動人民和全人類服務。就是說,資本主義“逐夢”的過程,是以廣大勞動人民的巨大困難和犧牲以及以發展中國家的不發展作為代價的。以“人”為例,資本主義曾經高揚過“人”的大旗,喚醒過對“人”的覺醒,但是一旦資產階級獲得統治地位后,“人”的旗幟也就被丟在一邊,而代之以“馬鞭、步兵和騎兵”了。不能不看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西方資本主義的逐夢進程仍在繼續,但是其文明矛盾也仍在繼續拓展和深化:已經由單一性矛盾和危機向綜合性矛盾和危機發展;由民族—國家范圍內的矛盾轉化為全球性的矛盾;“西方夢”還帶來了一系列的全球性問題,導致了人類“生態文明”危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才把資本主義文明叫做“文明的陰溝”、“文明的野蠻”以及“野蠻中的野蠻”。這是由它的“度”所決定的。這說明了以普遍資本個體為本位的資本主義精神在顯示其強大的力量和優越性的同時,由于自身所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造成了個體主義和人類整體主義的分離。所以,“美國夢”、“歐洲夢”等“西方夢”的境界絕不是人類文明的神話,也不是“中國夢”的價值指引。
應該看到,事物的量的發展是客觀的必然的歷史進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美國夢”等“西方夢”的量的發展一定要突破資本主義文明的限制,從而由新質的文明為量的發展開辟道路。一旦沖破了“度”所要求的量的界限,它的剝削性質也就不存在了。這種新質文明的產生將把人類文明的發展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第二,牢固地堅守“三個自信”,在度的范圍內做好自己的事。這是把握好“中國夢”的度的根據。
實現“中國夢”的現實根基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然離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有著很大的距離,但是它已經充分體現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特點,有著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新內涵、新內容和新方向。這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對社會主義的創新和發展。從改革開放到今天,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不僅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且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實踐,啟發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自覺與制度自覺,為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提供豐富的實踐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理論支撐、理論引領和理論規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規定了道路探索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規定了理論創新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5]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踐、理論、制度緊密結合的,既把成功的實踐上升為理論,又以正確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還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方針政策及時上升為黨和國家的制度。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上,特就特在這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上。”[6]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這三種形態的統一。其中任何一種形態,雖然也都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但都不能構成完整意義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重屬性的統一,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性,也是“中國夢”的度的規定性。因為雖然“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詞不一,但是它們的“語境”相同,“語義”同一,“內容”相同、“理想”一致。在度的范圍內辦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事,這就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所形成的“中國夢”的最鮮明的特色。
把握好 “中國夢”的度,牢固地堅守“三個自信”,必須正確地對待當前的社會思潮,這是把握好“中國夢”的“度”的關鍵。
走社會主義道路,是億萬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但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對這個問題,我們以前不是很清楚。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不僅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科學水平,而且成功地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但是,事物的發展總是復雜的,事物的主流總是從不同的方位中去審視的。在當前非常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一些人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問題上產生了新的困惑,有的懷疑甚至不贊成我們黨所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公開宣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權貴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等。對這個重大原則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植根于中國大地、反應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7]這就明確回應了黨內外、國內外對中國道路的關切,旗幟鮮明地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其本質屬性上屬于科學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這個特定社會歷史環境中的具體形式,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和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中國化的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夢”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實現“中國夢”,我們必須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在國際參照、和平共贏、尊重對方、相互學習和依賴的基礎上,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做好“中國夢”這篇大文章。
參考文獻:
[1]公茂虹.解讀中國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石仲泉.中國共產黨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3,(3).
[4]李京文.新世紀我國面臨的挑戰與任務[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5]肖貴清.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有機統一[J].教學與研究,2013,(3).
[6]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報,2012-11-19.
[7]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