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輒,柳禮泉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 41008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亮點之一是進一步強調了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我們黨準確把握時代和形勢發展變化、積極回應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邏輯是事物發展規律的抽象反映,邏輯學之父亞里士多德認為構成一切事物形成、運動、變化、發展和滅亡最普遍規律的原因有四個,即“構成一個事物而本身繼續存在的東西”[1](p133)的“質料因”,關于事物的形式或原型的“形式因”,關于事物的變化或停止來源的“動力因”和關于事物意義和價值的“目的因”。在與形式相結合前,質料只是一種潛在的能量,需要基于一定的目的,因由一定的動力,它才能成為現實的事物,從潛能轉化成現實的過程就是事物發展變化原因規律的反映。“既然原因有四種,那么自然哲學家就必須對所有這四種原因加以研究。并且作為一個自然哲學家,他應當用所有這些原因——質料、形式、動力、目的——來回答‘為什么’的問題。”[2](p48)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規劃的一項系統工程,對其“為什么”的研究要突破由點到點的局限,借鑒系統哲學思想,從本體著手理性分析其邏輯結構,即文化強國形成和發展規律的“四因”。
在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中,事物的“最初基質”構成了事物的質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3](p263),這是“構成了一個物體而本身繼續存在著的東西,它本身不是一種特殊的事物,沒有任何特定的規定性”[2](p133),是事物“所從出的東西”,即事物由之所成并因之生長,在運動中繼續保持存在的核心要素,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不會因外在形式的變化而產生質的改變。也就是說,事物形成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具有一定的質料,無論它是可感知的還是比較抽象的,比如瓷碗是由黏土做成的,文章是由文字構成的,黏土和文字分別是瓷碗和文章的質料,沒有黏土和文字就沒有瓷碗和文章,雖然瓷碗的形狀大小可以千變萬化,文章的長短質量可以各有不同,但他們的質料始終是黏土和文字,質料是事物生滅變化的基礎。
如果把亞里士多德“事物本體是什么”的“質料因”賦予現代意義的話,不難得出,構成文化強國的“質料”應當包含四個核心要素:
其一,至高無上的文化主權。文化主權是一個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內對外文化事物的最高權力,構成國家整體主權的一部分。海德格爾認為,一個國家的主權構成其發展的“技術支架”,具有國家主權卻并不意味著就同時擁有文化主權,“文化主權說到底,它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覺,就是從主權角度來考察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自覺意識之構成。”[4](p7)也就是說,文化主權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自覺的產物,如果缺乏本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自覺,沒有文化認同,找不到文化發展的未來方向,文化主權自然也就無從說起。
其二,清晰明確的文化領土。抽象意義上,文化領土,是根據文化的影響力而劃分的,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所能擁有的文化領域,也是國家行使文化主權的范圍和空間。清朝史地學家顧炎武在其著作《日知錄》卷一三“正始”條中提到,“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5](p1006)他認為亡國只是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新王朝取代舊政權,文化并沒有實質變化,對社會震動不大;而亡天下,則不僅是“國”亡,文化領土也淪亡殆盡,整個民族的文化之種被泯滅和置換。可見,文化領土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存在的根本,是國家實力的整體體現。
其三,穩定有效的文化組織。文化組織就是行使文化職能的機構,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政策在政治上和組織上的體現,按照行使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政府文化組織和非政府(民間)文化組織。文化的特性既有公共公益的一面,也有商品市場的一面,因此,穩定有效的文化組織既包括側重依法從宏觀上提供物力和財力管理科教文衛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的政府文化組織,也包括在微觀上更靈活、相對自由,能夠整合社會資源,多元途徑促進文化發展的非政府(民間)文化組織。
其四,德才兼具的文化人。人是形成國家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時也是國家行使文化權力和享受文化義務的對象。要通過文化達到“強國”,就要有一支結構合理、數量眾多的文化人去共同努力。這些文化人既可以用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識推動和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與此同時,通過“讀圣賢之書,立君子品行,做有德之人”,文化人還能注重自我修養,堅持提升自我人格水平,從而凈化和影響周圍的文化環境。
質料因是事物得以形成的基礎和前提,但一個事物能有別于其他,而非千物一面、千篇一律,或者說事物為什么能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存在和運動,還取決于另外的因素,這就是形式因。亞里士多德認為形式是“事物的形成或模型”[3](p266),它既是事物本質的說明,也可以是事物結構的表現,作為事物所存在的“整體”,定義和規定了事物是什么。在這里,“形式因”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內在形式(eidos),這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或“是所是的什么”,也就是事物之所以為該事物的本質;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狀(morphe),是事物表現于外的那個樣子。一般來說,內形式要通過外形狀表現出來。以上文的瓷碗為例,雖然無論怎樣上釉或燒制,碗的質料都是粘土,但碗有碗的形狀,一旦摔爛變成了碎片,就不具備碗的形狀和功能了。這就是說,質料本身并不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只有通過形式的推動,并且以形式為變化目的,事物才可能由潛在變為現實。
文化強國,意味著文化能力和文化魅力的相對強大,由此可探尋出構成文化強國的“形式因”應該包含這兩個方面:
從內在形式上看,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文化軟實力。意大利新馬克思主義學者安東尼·葛蘭西認為,文化“無疑是指徹底的、統一的和在整個民族普及的‘對生活和人的觀念’……它可以產生某種道德、生活方式、個人與社會的行動準則。”[6](p2)作為一種軟力量,文化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在獲得國家主權和掌握政權后,繼續爭奪思想文化領域的領導權,增強文化軟實力,能夠穩固國家政治,在國際國內產生重大的政治影響。也就是說,現代化、全球化的今天,能夠“強國”的“文化”應該是可以體現一個國家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發展水平的先進文化及由此形成的文化軟實力,從內容上看,相對其他文化形態,要具有強大的魅力,對內形成文化自信,對外形成文化吸引;從實踐上看,要具有強大的文化創造、生產和傳播的能力,使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興旺發達,形成較強文化軟實力;從思想上看,要對文明行為有高度的認同感,自我約束形成高尚的道德觀念,以高質的文明言行造就高級的文明根基。
從外在形式上看,反映在建立科學合理的文化體制和文化制度,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等方面。文化強國的內在形式是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而“文化軟實力發展的源頭活水來自于文化建設自身”[7](p208),也就是說,可以“強國”的文化軟實力,自然而然也就意味著文化體制和文化制度的科學合理,迸發出活力和生機。從行業制度看,文化能產生大量的經濟效益,隸屬于經濟產業,但同時,在社會領域中,文化還有抵抗經濟利益誘惑、維護人民公共利益的公益性,鑒于經濟和公益的雙重屬性,合理的文化體制和制度就是要理順市場、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分別建立文化產業制度和文化事業制度,將市場的回歸市場,將政府的回歸政府,實現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兩分法”發展,達到經營性的文化產業發展和公益性的文化事業繁榮這兩者間的協調。同時,國家是人與人按照一定組織方式結合起來的聚集體,文化強國表征和反映在個人上,就是人人享受到權利平等、機會平等以及規則平等的文化權益和文化資源,公民道德素質得到提升,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主流。
在“四因說”中,“動力因”是指使一定的質料取得一定的形式的力量,也就是引起一具體事物 “變化或停止的來源”[5](p205)。事物的生滅變化,或者說事物為什么會開始或停止運動,除了具備一定的質料和形式,還需要一種力量作為最初的源泉,就好像房屋需要建筑者以磚石等原料,運用一定建筑方法來建筑一樣,這種推動或作用因素就是動力因。還以前文的瓷碗來說明,如果有成堆的黏土出現在面前,沒有其他外力的推動,而周圍的人們也只是在一旁空想或休息,沒有付出練泥、制胚、上釉、燒制的勞動,瓷碗仍然生產不出。
歷史是人民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945年,毛澤東在延安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詞中,總結了抗日戰爭八年的歷史經驗和抗日解放區建設經驗后,說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在此之前,李大釗也認為“我們要曉得一切過去的歷史,都是靠我們本身具有的人力創造出來的,不是那個偉人圣人給我們造的,亦不是上帝賜予我們。將來的歷史,亦還是如此。”[8](p205)這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史觀的集中體現。人民既是社會革命的決定力量,又是社會改革的決定力量。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現文化強國,人民依然是也應該是根本動因和力量主體。要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要充分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強國中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實現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群眾中的文化人才,更是文化強國的關鍵驅動力。文化人才,也即文化精英,按照意大利社會政治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的精英理論看,精英兼具“高度”和“素質”兩方面要義,其中,“高度”是可以作為客觀判斷的職位、財富、得分、聲譽等層次的標準,“素質”是人才智、才干和內涵的反映。根據帕累托研究歸納出的“二八法則”(也稱巴萊多定律)認為,社會的發展變革往往是占據20%比例的精英人才抓住80%的好機遇,引領推動的結果。由此可見,精英的意義,猶如一束火焰,可以點亮整個世界,關鍵的少數文化人才,是決定整個文化強國建設的效率和成敗的主要驅動因素。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文化人才工作,牢牢樹立文化人才是文化得以發展的第一資源的理念,在文化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等多個環節多管齊下,大力培養和積極引進文化人才的同時,在行動中穩妥處理好各利益相關方關系,擴大人才投資效益,解放和發展人才,充分調動各類文化人才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人才個體能夠有效流動,用當其時,才盡其用,推動文化人才工作的科學發展,構筑起文化強國建設的人才高地。
任何一個事物,它的創生與動變還必須朝向一定的終極目的,也就是說為什么要如此運動。例如吃飯的目的在于填飽肚子,這就是目的因。“目的因”是指事物之所以為形式所追求的那個終極東西,也就是它的產生是為了什么目的,“即做一件事的‘緣故’”[3](p28)。繼續拿前文的瓷碗來說明,在具備黏土等質料的前提下,由人或人發明的機器通過一系列工序的運動,最后得到形狀為碗的瓷質容器,就是為了更好、更方便地盛載食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和戰略是具有一定時代高度和世界意義的偉大理論命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更高層次上的文化自覺與擔當,也回應了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強國的現實需要,具有非同一般的價值。
對國家而言,文化強國的目的在于:維護無產階級文化領導權,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構建“文明社會”。文化是思想上層建筑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在階級社會里,上層建筑具有一定的階級性,代表和反映執政黨的利益,思想上層建筑要為政治上層建筑提供理論根據。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文化、建設文化強國是為了充分展示出國家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批判社會現實和整合文化資源,對政治社會的“實然性”進行價值追問和理性評析,努力維護無產階級的文化領導權。全面推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發展,達到馮驥才先生倡議的“文化社會”,即高素質的、既有物質文明又有精神文明的社會。
對個體而言,文化強國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精神品位,給人一個精神家園,解決人民精神文化饑渴的難題,使人民享受到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凝聚社會意志,避免出現國家、社會和民族認同危機,減少社會轉型中遇到的風險和問題,防止西方文化的惡意滲透和侵蝕,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發展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和世界強國。一個社會需要有一個主導性的精神追求或核心價值觀,才不至于渙散,對于個人而言,也同樣如此。每個人都有一個家,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精神尋找一個安身之所,每個民族、國家也要為自己的人民確立一個精神上的安頓之所,這是一個社會穩定、和諧具有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根本條件。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物理學[M].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藝衡.文化主權學說與當前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的理論構建[J].2009,(2).
[5]顧炎武.外七種[M].黃汝成,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意]安東尼奧·葛蘭西.論文學[M].呂同六,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7]駱郁廷.文化軟實力戰略、結構與路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8]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