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丹,蔡永生
(1.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2.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闡述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包括對新聞宣傳、網絡媒體建設的論述)有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思路、新舉措,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真理光輝,是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最好教材,對于指導我們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凝聚力量,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及其繼承者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報刊媒體新聞的性質、功能、作用、規律等重要問題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其內容非常豐富,是一個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和與時俱進的開放體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根本點包括以下內容:
1.新聞媒體是政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聞喉舌論是馬克思最早提出的,他說:“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1]這表明,報刊媒體具有傳遞信息的功能,更是革命斗爭的工具,是無產階級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堅持喉舌論,并豐富了喉舌論。江澤民同志在新聞工作研討班上說:“我們黨歷來非常重視新聞工作。始終認為,我們國家的報紙、廣播、電視等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這既說明了新聞工作的性質,又說明了它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
2.新聞媒體屬于意識形態,要堅持無產階級黨性原則。馬克思主義認為,報刊媒體是意識形態機構。恩格斯指出:“絕對放棄政治是不可能的;因為主張放棄政治的一切報紙都在從事政治。問題只在于怎樣從事政治和從事什么樣的政治。”[3]我們黨在長期的意識形態工作中一直堅持這一觀點。毛澤東同志指出:“比如報紙,這是屬于意識形態范圍的。有人說,報紙沒有階級性,報紙不是階級斗爭工具。這種話就講得不對了。至少在帝國主義消滅以前,報紙,各種意識形態的東西都是要反映階級關系的。”[4]因此,報刊媒體、新聞事業要堅持無產階級黨性原則。
3.報刊媒體具有宣傳功能,應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1871年2月13日,恩格斯在《致國際工人協會西班牙聯合會委員會》的信中談到幾種工人報紙時說:“這些報紙使我們了解到西班牙工人運動中所發生的事情;我們非常滿意地看到社會革命的思想越來越成為你們國家工人階級的共同財富。”[5]列寧強調,報紙是“向俄國社會民主黨、工人群眾進行黨的宣傳鼓動工作的一個最重要的公開喉舌。”[6]“報紙應當成為各個黨組織的機關報。”[7]毛澤東同志指出:“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8]。1994年1月24日,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宣傳思想工作,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9]1996年9月26日,江澤民同志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指出:“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10]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以高屋建瓴、洞察深邃、遠見卓識的創新思想,打開了意識形態工作新視野,提升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境界。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堅持傳承和創新發展的主要論點可以概括如下:
1.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習近平同志指出,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這對于新的歷史條件下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是講到位了。因此,我們在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
2.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現在,宣傳思想工作的環境、對象、范圍、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務沒有變,也不能變,還要加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包括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來指導意識形態工作,凝聚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共識。
3.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是意識形態領域體現輿論導向的根本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也就為堅持人民性提供了政治保障。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為堅持黨性提供了群眾基礎保證。可見,堅持黨性原則是牢牢把握輿論工作主動權的首要前提,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牢牢把握輿論工作主動權的核心要求。處理好兩者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集中體現。
4.堅持政治家辦媒體。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不動搖,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臺、辦新聞網站。宣傳思想工作者要增強黨的意識,盡職盡責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過得硬、靠得住,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這在更高層次上鮮明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堅持無產階級黨性原則的深刻思想。
5.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循的重要方針。為什么習近平同志要強調這一方針?因為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為此,要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達到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效果。同時,把正面宣傳和輿論斗爭統一起來,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必須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
6.把網絡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互聯網在國際上發展很快,在我國發展就更快。今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三十三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全年新增網民 535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45.8%[11]。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是順應我國網絡發展、輿論格局變化的戰略選擇,是保證國家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要求,更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創新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新聞觀已經形成內容豐富的理論體系,但是由于社會歷史和時代條件限制,不可能論述網上輿論;我們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雖然已經重視和論述網上輿論工作,但是,明確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還是習近平同志的最新論斷,豐富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習近平同志在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把正面闡述和分析問題結合起來,有強烈的問題意識。為什么要強調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除了上面所述的理由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網絡文化中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問題倒逼我們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重中之重。
所謂網絡文化,從廣義上說,就是借助于網絡這一載體進行傳播的思想觀念、新聞信息、生產生活、文化娛樂等的話語體系,是人的力量和各種關系及其變化發展在網絡上的話語表達。一句話,是網絡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其成果的統一體。狹義的網絡文化,有學者稱是人們在網絡世界中所開展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12]。自1994年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我國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網絡文化也豐富多彩。在“人人持有麥克風、個個都是發言人”的自媒體時代,有人說只有理解網絡文化,才能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這是有道理的。網絡時代和網絡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改變或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但是,網絡文化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社會現象。先進的網絡文化發揮積極作用,落后的網絡文化發生消極作用。由于諸多原因和工作的不完善,我國網絡文化建設還存在許多問題:一是思想政治上的理想信念缺失,意識形態淡化,是非觀念模糊。金錢至上、名利至上、享樂至上、心為物役、信仰缺乏、政治立場不堅定、崇拜西方價值觀的現象在網絡文化上常有表現。二是網絡淫穢色情、血腥暴力和低俗媚俗之風比較嚴重,怪異新聞、花邊新聞充斥網絡。文字、圖片、視頻、聲響極具挑逗性,甚至有時可以說是黃毒肆虐,瓦解意志、消磨時光,特別對青少年摧殘身心,影響甚大。三是網絡暴力虛假信息泛濫,網絡謠言屢禁不止。這里說的網絡暴力與前面講的血腥暴力有區別,一般在網絡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人們習慣稱之為“網絡暴力”[13]。網絡謠言橫行,擾亂人心,影響社會穩定。四是網絡賭博、網絡詐騙等違法活動時有發生。通過網絡信息傳遞,使現實中的一些人上當受騙,怨聲載道。五是民族文化弱化,知識產權難以保護,網絡安全受到威脅,等等。
為什么網絡文化建設中會出現上述問題并且屢禁不止呢?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內因和外因相統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理,可以分析得出以下原因:第一,我們旗幟鮮明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政治家辦媒體不夠。現在,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誰發表正面言論,誰發表支持黨和政府的言論,誰駁斥那些攻擊污蔑黨和政府的言論,誰就會受到圍攻,而我們這邊常常是鴉雀無聲或者聲音不大。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這從反面說明,我們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第二,互聯網信息傳播的獨特性,為網絡文化的低俗內容、怪異新聞的傳播提供了便利。互聯網具有高度開放的特性,是最容易實現信息傳播自由、最難控制的傳播方式[14]。我國是網民最多的國家,網絡的廣泛性使六億多網民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制造者、傳播者。網絡的虛擬性為隱蔽地提供和傳播正反兩方面信息提供了方便。網絡的無界性為打擊在境外操作的違法犯罪活動增加了難度。第三,西方國家的強勢網絡文化對我國的滲透和影響。西方發達國家不但在經濟、科技、軍事上占優勢,在文化上也占優勢。他們拼命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通過網絡文化等途徑千方百計地推崇他們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加之先進的網絡技術的優勢,的確為我國的網絡文化建設增加了壓力困難和挑戰。第四,經濟利益的驅使。有些網絡文化的操作者、管理者不講社會效益,不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制度,只講經濟利益,乃至不擇手段在網絡文化上攫取金錢,滿足私欲。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是有明確目的和價值取向的,我們黨的新聞事業就是為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的。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講話強調“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15]。這一論述,對我們網絡文化建設有深刻啟示,就是要把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作為價值取向。這就是把握網絡文化建設的大局和大勢。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出來后,得到廣大干部群眾真心擁護。宣傳思想部門做了不少工作,效果是好的。群眾說,中國夢是一種形象表達,是一種為群眾易于接受的表達,確立了鼓舞人心的奮斗目標。所以,我們要把實現中國夢作為網絡文化建設乃至意識形態工作的價值取向。如何通過網絡文化建設為實現中國夢的美好前景作出應有的貢獻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眼大事,找準著力點,應勢而動。
第一,從網絡文化建設的內容上,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這的確是召喚我們前進的偉大旗幟,是全黨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我們一定要在網絡文化上把它作為尺度、作為標準,認真貫徹、始終堅持。黨的十八大號召:“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6]這體現了我們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創新成果,也是黨中央對網絡文化建設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最新要求,我們要深刻領會,努力實踐。網絡文化建設的內容可以不斷豐富創新,但正確的輿論導向不能變,要堅持唱響網上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第二,從網絡文化建設的形式上,提倡豐富多樣,鼓勵百花齊放。根據唯物辯證法原理,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也可以反作用于內容。因此,也不能忽視在形式上的努力。從上網主體來看,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到81.0%,手機上網仍然是網民規模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既要研究計算機上網的特點,也要探索手機上網的特點;既要發揮計算機上網的作用,也要發揮手機上網的作用。從上網載體來說,要利用好數字報刊、移動電視、手機媒體、計算機媒體、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興媒體。為此,要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工具的行家里手。
第三,從網絡文化建設的方法上,既要從我國實際出發,以我為主,重視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也要重視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在網絡文化建設上,也要提倡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統一。摸著石頭過河,就是要注重實踐,勇于探索;加強頂層設計,就是要注重網絡文化的關聯性和前瞻性,要有規劃和謀劃。雖然我國的網民人數最多,網絡事業發展最快,但核心技術和先進技術還是不如國外發達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做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發展網絡文化,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宣傳闡釋中國特色,精心做好對外宣傳。
第四,從網絡文化建設規律的把握上,要認識和處理好一些重大關系。列寧指出規律就是“本質的關系或本質之間的關系。”[17]我們把一些本質的關系認識清楚,就是對規律的把握。一是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有時候我們既有堅持黨性不夠的問題,也有堅持人民性不夠的問題,只有認真改變這一現象,才能真正搞好網絡文化建設。從本質上講,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堅持人民性就是堅持黨性,把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統一起來。二是要重視新聞媒體的共性,也要重視網絡文化的個性。我們對傳統媒體知之較多,對網絡媒體則知之甚少,需要加強學習掌握。網絡媒體具有跨平臺、跨群體、跨時代、跨文化的特性[18],網絡文化建設就要把握和體現這些特點。三是既要體現正面宣傳,又要堅持輿論斗爭。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針,也是網絡文化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在堅持正面宣傳的同時,也不放松輿論斗爭。在事關堅持還是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我們必須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敢抓敢管,敢于亮劍。當然要掌握政策和策略,對一般性爭論和模糊認識,不能靠行政、法律手段解決,而是要靠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真理揭露謊言,讓科學戰勝謬誤。
第五,從網絡文化建設的途徑上,要勇于改革創新、求真務實、狠抓落實。一是堅持重在建設,立足加快發展,積極開發利用。二是提高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拓展網上書店、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網上展覽館、網上影院等業務,推動先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精品網絡傳播。三是加強對網上社會熱點問題的引導,把公眾情緒引導到健康理性的軌道上來,特別要注重對突發事件的網上引導,完善快速反應機制,把網上引導和網下處理緊密結合起來,綜合應對。四是積極推進網絡法制建設,加快互聯網立法進程,實行依法辦網、依法管網、依法上網,落實執法責任。五是切實維護網上安全。六是提高網絡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形成黨委領導、行政監管、法律規范、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道德感化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75.
[2]江澤民.關于黨的新聞工作的幾個問題[M].中國新聞年鑒(199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4]轉引自:朱國圣,林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8.
[6]列寧論報刊與新聞寫作[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316.
[7]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7.
[8]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9]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47.
[10]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4.
[11]2013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N].人民日報,2014-01-17.
[12]趙惜群,翟中杰.雙刃之利劍:網絡文化價值初探[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13]曹隴華,趙文輝,張夢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角下的網絡輿論監督[J].科學·經濟·社會,2012,(4).
[14]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理論熱點面對面[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142.
[15]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
[16]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1-32.
[17]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61.
[18]張頤武.“四跨”詮釋新媒體時代[N].人民日報,201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