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永冠 王蘇生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都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生態經濟是未來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深圳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敗的關鍵。深圳全市面積1991平方公里,近50%的土地劃入生態控制線范圍,森林覆蓋率約4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自然保護區占全市土地面積超過30%。深圳各區面積及生態經濟發展稟賦差異巨大,生態經濟行業分布很廣,行業規模大小不一。深圳生態旅游業已有一定規模,還有不少生態循環經濟企業,資源回收企業,生態綠色建筑也走到全國前列,各區都進行了不同的生態建筑實踐和嘗試。深圳生態經濟正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深圳生態產業分布包括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生態科技業、生態建筑業、生態金融等行業。產業分布廣泛,但少有龍頭企業和權威子行業,行業集聚、行業協同效應并未形成。
深圳生態企業一般規模較小,如廢棄物回收企業,零星分布于城市的不同角落。深圳的碳金融服務業企業,由于有碳金融認證需要的企業不多,而且認證的指標量不大,所以碳金融服務企業的收入也不多,大多還處于一個中介服務公司的狀態。
由于生態經濟剛剛形成,大多子行業并無有效發展思路,所以除生態旅游業外,生態經濟利潤率普遍較低。更突出的是,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年固定支出一千多萬元,但深圳目前所分配出去的碳指標僅3300多萬噸,2013年6月18日至2013年11月8日近5個月的成交額僅為822萬,即使按0.6%雙向計收交易費,交易費年收入也僅20多萬元,難以維持收支平衡。
以光明新區生態建筑業發展為例,由于生態建筑在現有建筑成本增加約1%-3%,單位成本約30-80元/平方米,但節能效果未得到社會完全認同,不少生態建筑仍是行政主導的產物。
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重大改革,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限制了市場,保護并扶持了短期的低效經濟,但又有效防止了生態破壞所導致的嚴重人類災難。生態文明所指向的生態環境是黨和政府給予每個人最切身最現實的重大利益,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態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內生的動力來源。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最大的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雖然經濟評價標準不是最優的方法,但在相當長時期里仍然需要堅持,所以致力解決生態保護與生態經濟效益的矛盾,就要發展生態經濟,彌補市場不足的領域,創造生態文明的自我發展和完善的有效機制。
深圳作為全國改革先鋒,面對巨型城市給環境所帶來的巨大壓力,理應表現高度重視的態度,表明高度負責的立場并作出應有的積極貢獻。
我們要充分認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及政府的重要作用。
對于大型、總部型生態經濟企業,深圳應著力吸引和培養,從財稅、金融等方面進行適度扶持,鼓勵企業進行國內外生態資源整合,增強深圳生態實力,增加對生態環境的實際貢獻。
對于大宗生態性、資源性商品,如林木、野生動物等,鼓勵進口,節約使用。建立從產品貿易向服務出口轉型的貿易發展機制,逐步形成非實物貿易優先出口的鼓勵機制,簡化生態資源性產品進口手續。
對高生態成本的行業或企業,要嚴格控制企業的排放,實時有效監控,建立生態成本的計量和征收機制,統籌所征得的環境成本收入如排污費、地下水取水費等,專項用于生態恢復的有關事業。
對于生態金融交易平臺,深圳應繼續加大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的扶持力度,吸引省內外、國內外碳資產、資源來深圳進行交易,搞活深圳碳市場,搶先在全國創出氣候交易的有效市場機制。
對于煤、油改氣等企業行為,要明確各項鼓勵政策和補助標準,簡化申報流程和補助發放流程,切實把好事辦實,辦快。
深圳要著力統籌一些基礎性的生態項目,引領全社會生態經濟的轉型和發展,明確、健全、細化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對于生態交通建設,要牽頭進行生態控制線區域的限制和適度開發,山林、水體的保育,完善低碳交通系統,做好相應的低碳基礎設施,增加電氣化交通設施,讓市民能夠進一步深切體會生態保護給人們帶來的直接好處。
對于煤、油改氣政府項目,在全國今年超過100億立方米的用氣缺口下,深圳仍有相對充裕的氣源,需要充分把握目前機遇,穩步推進煤改氣、油改氣、電力生產燃氣化等工程。深圳城市的汽車保有量已超過230萬輛,鹽田港區等地大型貨運車輛油改氣工作正有序推進,深圳要加快汽車加氣站項目的用地審批,增加市民使用燃氣化汽車的便利。
對于工業園區生態化,要建立和完善工業園區共生系統,實行“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行為準則,抓好園區前期減量化生產方案的設計,引入生態工業企業幫助園區企業進行生態化提升,建立園區內部循環和外部循環系統,充分分析主導產品的工藝流程和特點,區分污染環節與非污染環節,對污染物轉換為無害物質再給予排放,內部燃料鼓勵內部建立循環網絡,減少對外排放,增加園區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程度。
對于管控公共生態項目,管理控制好有害動植物,保持生物鏈平衡穩定發展,保持物種多樣性。探索并逐步形成生態項目外部采購和管理機制,招標發包部分生態管理項目,如深圳內伶仃島薇甘菊危害的生態控制項目,讓社會和企業參與生態保護行業并得到實際利益。設定深圳林木年凈砍伐量為“0”的目標,根據實際,建立深圳林木儲積量逐年增加的機制和階段目標,落實負責部門。考慮通過招標方式,向社會引入深圳林區管理企業,建立有效的生態企業和生態林管理體制和責任追究機制。
深圳要加快生態經濟行業目錄,明確可進入控制線內發展的行業和產業,建立“一個世界,兩種模式”的管理理念,有效宣傳有關政策和措施,開發更多適合深圳的生態經濟成分,挖掘生態產業,建設美麗深圳。
發展生態農業。比較深圳碧嶺現代農業科技園、山海農場和西麗果場等農場生態經濟系統,大力發展與觀光旅游和高科技結合的新型農業農場,調動深圳、珠三角等地游客生態旅游的消費需求。鼓勵發展生態園藝業,促進企業供應城市花卉消費,形成生態花卉工業,開展線上與線下促銷交易。
發展生態工業。深圳要堅持減少生產投入,轉換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增加生產效率,增加可再利用率,發展新能源產業,鼓勵中電投、中廣核、拓日新能等大型公司建設城市太陽能屋頂項目。發展核電,探索并開發深圳風電資源,根據實際繼續推進煤改氣發電項目,打造深圳清潔能源城市的優良品牌。開展海水淡化項目,為深圳增加后備淡水資源來源。
發展生態旅游業。進一步促進深圳東部華僑城等大型旅游項目向北發展,集中管理,高規格開發,減少污染。引入民間資金,發展深圳水庫等生態旅游及餐飲業,抓住西部廣深沿海高速公路開通的機遇,著力于在深圳西部打造生態保護和旅游品牌。
發展生態科技業。宣傳引導民間資金進入碳捕獲和封存行業,探索在保護區內批準實施碳捕獲項目,向國際社會申請碳排放指標。
發展生態金融業。鼓勵企業進行碳資產申請和認證,增加碳資產社會存量,提高碳資產流轉速度,擴大社會認識。扶持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衍生相關金融服務和科技信息產業,樹立深圳生態金融品牌。
發展生態循環經濟業。根據實際,劃定垃圾集中處理區,逐步開放垃圾回收牌照,發放專業化垃圾處理執照,探索對特定危害垃圾和廢物(如鉛鋅電池)處理企業按量補貼,讓社會力量有效參與公眾垃圾分類回收,著重管理好垃圾回收企業以有效提高資源回收再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