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強
(浙江傳媒學院文化創意學院,浙江 桐鄉 314500)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現場。習近平定義“中國夢”——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而且滿懷信心地表示這個夢想一定能實現。“中國夢”的提出不是為了趕時髦,而是“中國夢”具有最大限度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偉力,無論面對多少挑戰、多大困難,始終以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歷史智慧為底蘊,給人以希望,給人以信心,給人以力量。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與實踐創新,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新時期有必要進行“中國夢”宣傳教育途徑和方式研究。
新的歷史時期呼喚新的理論指導,社會與高等學校的德育工作也不例外。通過“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途徑和方式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習與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把“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滲透到高等學校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姿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可以促進德育,從而提高高等教育的德育工作,增強德育工作實效性。通過“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可以進一步傳播放大立德樹人的正能量,凝聚強大精神能量,激勵廣大學生學習先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劉云山表示:“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堅定人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凝聚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精神力量。”教育部《關于做好2013年春季開學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全國各級各類學校要深入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開展民族復興“中國夢”宣傳教育。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九提“中國夢”。現實的政策依據要求進行“中國夢”宣傳教育途徑和方式的研究。
原則是指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直接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體系主要概括為:方向性原則、層次原則、求實性原則、激勵原則、民主原則、主體原則、滲透原則、示范原則、疏導原則。為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時期研究“中國夢”宣傳教育途徑和方式應遵循以下原則:實事求是,正面宣傳的原則;因地制宜,講究實效的原則;黨政、教學齊抓公管的原則;突出“以人為本”宣傳教育理念;突出人“全面發展”的價值理念。
“中國夢”記錄著中華民族從飽受屈辱到贏得獨立解放的非凡歷史;“中國夢”承載著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艱辛探索的偉大工程;“中國夢”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程似錦。“中國夢”的認識是在實踐中得出的寶貴精神財富,高等學校進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途徑與方式要以學生需要為根本,遵循哲學的規律,運用“認知‘中國夢’——感悟‘中國夢’——實踐‘中國夢’”為主線的教育模式,通過切合實際的多種宣傳教育形式,使學生真正做到“知、行、情”的統一。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文化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要發揮宣傳媒介的作用,啟動一切宣傳輿論工具,廣造聲勢,抓好“中國夢”的傳播,形成強有力的“中國夢”文化傳播的聲、訊、空全方位網絡體系,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達到“中國夢”文化理念入耳、入腦、入心的目的。
1.外在環境的創設:加強校園環境建設
首先,營造“中國夢”校園文化氛圍,加強校園“中國夢”文化硬件建設。例如:展覽室、宣傳欄、牌板、標語、橫幅等要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突出藝術性,抓好視覺傳播可以入眼。其次,充分發揮校園廣播傳播速度快、覆蓋面積大、宣傳鼓動效果最明顯的特點,開辟“中國夢”專題欄目,開設“中國夢”相關訪談、講解、故事會、歌曲等,靈活多變,直接快捷,讓“中國夢”入耳。最后,抓住不同高校的特點,因地制宜講求實效,印發“中國夢”文化宣傳冊,根據重要階段性的日期,舉辦“中國夢”相關的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抓好這種載體傳播,讓“中國夢”入心。
2.精神環境創設:全體教師的重視與參與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楷模。教師是“中國夢”宣傳教育精神環境的核心因素,是高校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關鍵。精神環境的建設需要高校領導層面的重視,組織并引導教師在各自學科領域進行“中國夢”探究活動;作為高校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挖掘現實生活,分析社會真實事件,滲透“中國夢”的精神;精神環境的創設還需要和諧的師生關系,在“中國夢”的宣傳教育中要尊重學生,寬容對待學生,以朋友的身份同學生進行交流,真摯的微笑、溫馨的鼓勵、親切的引導都能夠提升宣傳教育的效果。
要解決“中國夢”宣傳教育實效的問題,就必須克服家長式的說教方式,注重感情的投入,營造“中國夢”文化氛圍,讓“中國夢”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造校園文化活動載體,進一步增強宣傳教育效果。
首先,“中國夢”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要注重實在性,宣傳教育必須聯系實際,切忌華而不實,搞形式主義,教育內容要扎實,形式要創新,要采取廣大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積極參與、效果突出的形式進行。其次,“中國夢”宣傳教育的內容要具有全面性,宣傳教育要有計劃地開展進行,要覆蓋全體學生,運用創新創意的方式,增強宣傳教育的吸引力。最后,“中國夢”宣傳教育的形式要有多樣性,高校的黨務、行政、教學各部門要多途徑進行,活動載體要具有新穎、靈活、易操作的優勢和特色,增強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
“中國夢”宣傳教育的內容可以巧妙地植入日常課堂教學中,刻意的、直白式的教育往往適得其反。有一道菜叫毛血旺,主料是“鴨血”,配料有“毛肚、鱔魚、豆芽”,如果把日常的課堂教學比作主料“鴨血”,那么“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內容可以比作“毛肚、鱔魚、豆芽”,學生在吃日常教學這道大菜的同時,不自覺地就把配料攝取。這種巧妙的植入方式可以達到很好的宣傳教育效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需要的就是這種方式。
1.創新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高校課堂理論教學的主要問題是,理論教育與人文教育分離,理論與實際脫離,往往成為空洞的說教,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方面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注入大量人文知識的內容,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生動性;另一方面要聯系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生所關心的國家現實問題。方式方法把握好的話,正常課堂教學中植入“中國夢”的教育內容,甚至不用提到“中國夢”三個字,也可以達到“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效果。
2.革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認為,道德教育的最本質特征是它的實踐性,而不僅僅是知識。認識在實踐中深化,習慣在實踐中養成,價值觀在實踐中確立。長期以來,高校中“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陷入“注入式”和“填鴨式”的泥潭,已經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了學生思想道德的“內化”與“外化”,難以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成長、個體的滿足以及自我實現為教育的出發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進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把理論寓于生動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新模式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達到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知識的熏陶、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感化。
3.教師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素質
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提高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關鍵在教師。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社會意識形態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要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做教書育人的表率,做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教師自身的素養對教育教學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專業教師尤其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用自己的言行舉止體現出思想傾向、思想追求、精神面貌、治學的態度、氣質修養、對“中國夢”的執著等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學生,為學生樹立做人的典范。
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開展十一年來,由全國老百姓選出的年度人物中一半以上是共產黨員,新華網評:“共產黨員是托舉‘中國夢’的脊梁”。脊梁是一種力量、一種自強、一種擔當。從感動中國的共產黨員身上,人們感悟到當代共產黨員信仰堅定、品德高尚、心系群眾、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情懷和風范,觸摸到時代的先鋒、社會的楷模、中國的脊梁。
黨員都有自己的夢想,必須“個人夢”緊隨“中國夢”的腳步,把“個人夢”根植于“中國夢”,樹立高尚的“個人夢”,去感染影響身邊的廣大群眾。 高等學校進行“中國夢”宣傳教育要發揮黨員隊伍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典型宣傳機制,為廣大學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提供制度保障;要不斷塑造典型,注重發現先進典型、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進行大力宣傳,營造“中國夢”宣傳教育的輿論氛圍,有助于達到宣傳教育深化的效果。黨員的“個人夢”應該助力于“中國夢”,在實現“個人夢”的過程中推動“中國夢”前進。為此,黨員更應加強自身的學習,增強自身的素質,提高實現夢想的能力。
網絡新媒體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討會召開,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衛紅在會議講話中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關注網絡新媒體的影響,主動研究、積極利用網絡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校穩定工作服務,不斷豐富工作的新手段,開拓育人的新空間。
網絡終端設備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必備工具,大學生是接觸和使用新媒體最早、最直接的群體。網絡搜索成為大學生解決學習問題的最佳途徑,大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將網絡與自身的學業需求結合起來。據調查顯示,登錄網絡社交工具成為大學生網絡第一行為,63.1%的大學生連接計算機網絡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打開QQ等聊天工具,16.3%的大學生則首先打開人人網(社交網)首頁,這說明大學生熱衷于網上交往形式。新媒體在改變著大學生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廣泛應用網絡新媒體,如論壇、博客、微博、人人、飛信、QQ群、微信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傳播方式多樣生動,符合大學生希望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和接受習慣,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途徑和方式要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這一陣地,大學生是網絡使用的主力軍,把網絡新媒體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論壇、博客、微博等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夢”宣傳教育,可以進一步拓展教育宣傳工作的時空。
[1]王虹,劉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趙惜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
[3]張雪萍.論在當代大學生中踐行中國夢的意義與對策[J].黑河學刊,2013(7).
[4]劉君.關于在高校開展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9).
[5]田佳佳.高校思政工作者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的前沿思考[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