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潔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近年來,國家和教育部都在大力提倡職業院校要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職院校也要把德育教育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并且當做一種長效機制來施行。而實際上雖然高職院校普遍都看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在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殊性和外界因素的干擾,使得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實施起來難度較大,德育的實效性并不突出。究其現象背后的原因,與德育環境密不可分。德育環境是由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等因素的廣泛性、性質的多重性、方式的多樣性決定的。德育環境作為一個開放的環境,主要表現為在空間上和時間上沒有嚴格的界限;同時,德育環境又是一個動態的環境。在基本矛盾的推動下,在社會發展中,整個社會環境,無論是經濟環境、政治環境還是文化環境都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
環境作為達到育人的目的載體,人可以利用環境、改造環境,在環境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因此,本文從主觀環境與客觀環境出發,探討環境對高職德育管理的影響。
高職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是他們德育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高職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7到20歲之間。從心理學觀點來看,他們屬于青年期,是身心發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關鍵的時期,也是各年齡發展階段的最佳時期。這一時期正是他們在心理脫離父母或其他養育者而變得相對獨立的過程,相對于生理性斷乳而言,這被稱之為“心理斷乳”。心理斷乳期是學生從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現獨立意向的階段,是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將面臨許多發展方面的問題,目前高職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階段。高職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極其復雜的,有著許多值得重視的心理特征。
1.自我意識增強,自控能力不足。高職學生自進入高職院校,就開始不再愿意受到家長的管教,逐漸想要擺脫父母、家庭的約束。大學無論從教學模式到校園氛圍都與高中截然不同,他們在大學這個小社會,可以接觸到來自各地的同學,面臨的情況也比之前復雜,這使他們自我意識迅速增強,開始追求“本我”,把自己看做是“成年人”,渴望擁有平等的社會地位與權利,于是他們開始有強烈的自立、自強、成才的行動與渴望。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具備馬上成才的條件,還處在成才的準備階段。面對這種現實與期望的矛盾,他們不知所措地經常處于急躁、焦慮之中,如遇到一點不滿或不平之事,心理上就會承受不了,容易出現突發式的情緒失控,難以自控。
2.自卑感嚴重,反抗意識強烈。高職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不好,他們在以前只重視應試教育的初中、高中階段,受到的都是家長和學校的批評、斥責和不公平的待遇。這不僅增強了他們的自卑感,還在人際交往、語言表達等能力方面有了社交障礙。但是另一方面,社會上對高職教育的偏見不認可等,使得高職學生認為自己與同齡人相比,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前途渺茫,許多學生甚至不知來高職學校的目的,認為還不如直接外出打工,從此結束上學生涯。正是如此,高職學生都有很強烈的自卑感、社交障礙和危機感。他們常用過激行為,比如頂撞老師、逃課、打架斗毆等來掩飾自己的內心的。
1.德育教師隊伍建設薄弱。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向教學傾斜,沒有設立專門的德育工作崗位,因此輔導員擔任了包括德育管理工作在內的各項工作。輔導員精力有限,需要管理的學生人數又多,經濟待遇也不如其他教師,覺得從事德育工作根本沒有前途,因此呈現惡性循環,學校無法吸引有能力的教師從事德育管理工作。由于學校缺乏專、兼職德育管理人,對輔導員又沒有進行專業性培訓,所以影響到了學校德育管理的整體水平。
2.教師德育培訓少。傳統教育觀念認為教師就是傳授知識,而大多教師在這樣的理念下,具有愛崗敬業精神,使命感、責任感都很強。在教育實踐中,有的教師只滿足于課堂教學,傳授課本內容,因此忽略了學生應該如何做人的問題。這種思想在一些教師身上的確是存在的,認為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身心素質培養是輔導員、政教處、校領導的事,抱著與己無關的態度。這些都直接制約著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效果。
3.德育選修課程設置單一。目前高職院校開設德育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德育課分為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兩部分。必修課程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職業道德與職業規劃、法律基礎知識等。這些是對學生的心理、思想道德進行教育,重視學生掌握理論的系統性和全面性。選修課程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等開設。大多數高職的選修課包括心理輔導、未來規劃等,目前還沒有涉及到學生的社會公德、網絡道德、衛生教育等,因而,切斷德育課程與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有機聯系,導致學生在成長發展中遇到實際問題時,缺乏指導。
4.德育教學手段傳統。目前高職院校課堂教育以及學校組織召開的各項德育活動,高職生興趣并不大,因此對學生的德育效果并不明顯。學生對上大課、個別談話、說教式管理都比較反感。他們喜歡現代化的、網絡的媒體手段,也更喜歡與教師多一些交流和互動。
高職學生由于自身的年齡、心理特點,部分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認為他們的天性是充滿破壞性的,因此不嚴加管教就難以成人,所以采取更多的強制、控制、灌輸、矯正的方式來教育學生。這種教育方式,有各種各樣的缺陷,與今天教育的主題精神背道而馳。學校德育管理應該重視各管理主體和被管理者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在管理過程中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和主體性,師生之間應該有交流和互動。
客觀環境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媒介環境,這些環境對學生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考慮到高職學生并未走出校門,直接受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的影響不大,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文化環境和媒介環境以及學生家庭教育環境對高職學生德育的影響。
在科學技術革命浪潮、全球化、現代化和我國社會主義改革整體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現實與虛擬的圖景。文化環境與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處于同一序列,但是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是這一圖景的顯性因素,文化環境決定著社會環境的總體因素,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變化都將折射在文化環境之中,因此,文化環境是德育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方面,文化觀念的相互交織。現實和傳統的思想觀念相互交織,落后的思想觀念和消極觀念沒有伴隨社會制度的建立而消失。于是在學生的思想里,既有先進思想又有消極觀念,這種矛盾性就體現在一些行為上。另一方面,國際和國內的各種多元觀念相互交織。西方的各種理論、文化思潮通過網絡、文化產品、媒體等涌了進來,這里邊既有代表現代社會發展的優秀成果和當代思想意識,如科學精神、民主、平等觀念,又有腐朽、消極思想,如消費主義、享樂主義、自由化等。尤其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和顛覆,形成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尖銳對立,這就形成了文化環境的多元對立。中職學生正處在喜歡追求新鮮刺激、思想上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這些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負面作用,并且與學校傳播的各種德育與社會現實形成強烈反差,容易造成他們的價值觀發生扭曲,影響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
媒介環境是信息溝通的中介。隨著其不斷發展,現在媒介環境不僅生成了以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式,而且由單媒體走向多媒體,呈現印刷媒介、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本文的調查和訪談主要以網絡媒介為主,因此在分析中也著重分析網絡媒介。
網絡就是現代傳媒的傳播優勢把地域性的個體聯系成相互聯系和依存的網絡系統,這深刻地影響了文化傳播方式和形態。人類的工作、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受互聯網的影響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與此相反,人類的認知、價值觀以及道德情感等也都時刻發生著變化。現實生活中受法律、法規、道德約束而必須遵守的,網絡世界卻不用;現實生活中沒有的或不允許存在的,網絡化世界里沒有約束,都出現了。在現實中得不到的,網絡世界可以給予,因此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隱匿性給高職學校的德育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而學校是互聯網絡技術傳播的密集區域,網絡對高職學生來說,意味著交友、娛樂、學習等等。網絡對學生學習幫助的優勢不言而喻,但是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網絡對高職學生身心成長的影響因素越來越大。在這個新事物的背后,我們還需應對一些問題和挑戰。
傳統的道德形成條件依賴于公眾輿論監督,如今網絡所具有的符號、自治、開放等特點。虛擬的網絡環境中,沒有真實身份信息的網絡行為和網絡主體的“缺席”,而針對網絡的法律約束和道德行為規范控制還有待完善,國家在這個方面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網絡主體與他們所應擔負的社會責任不協調。在這個特定的不受約束的環境中,一些學生放松了道德約束,忽視了他們自己對社會的真正作用,忽略了真實的社會角色、社會地位和社會責任,使自己在一個虛幻的世界中放任,做出一些在網上散播謠言、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盜用他人網上資料賬號、侵犯知識產權等與現實社會要求所違背的事情,給他人和社會造成了嚴重危害。
在傳統德育管理中,學生信息渠道來源一般是單向的,德育管理者和相關職能部門通過技術手段就可以過濾掉信息中的不良因素。但互聯網是一個全世界都在使用的交流和互動平臺,網上信息量相當繁多,網絡信息每天都被更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無所不新。因此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學生信息渠道來源多元化,這就導致德育管理者和相關職能部門對網絡信息監管較難,學生與網上傳播的多元化信息直接接觸。現如今高職生上網主要是娛樂(聊天、打游戲、看電影、聽音樂等),在知識獲取方面使用較少。這表明,他們主要是在網絡上尋求心理滿足感,在網絡上建立網絡人格。另一方面,很多學生也表示經常上各高等職業學校BBS,瀏覽信息。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蔓延、文化霸權主義的滋生與各種信息混雜在一起,使高職學生所處的信息環境良莠不齊,信息質量大幅度下降。這表明要讓學生善于使用和利用網絡,必須教授他們一定的方式方法,給予一定的輔導,提高學生對西方思想的滲透、庸俗內容等信息的免疫力,使他們的道德教育環境免受污染,進一步強化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網絡對高職生的道德感染力極大,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德育工具。
多數高職學生步入高職學習之前大都生活在父母身邊,因此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影響著高職學生的身心發展。家長自身的學識品德、修養內涵、興趣愛好等等,都對孩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應試教育思潮的影響下,家中都十分重視對孩子知識的培養,對孩子的智育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資金投入。至于思想方面,他們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或目標要求不高,忽略了孩子的個性發展。家長教育孩子,或管教過嚴,或過分溺愛;或不講道理,或百依百順;或方法簡單粗暴,或對孩子限制保護太多。因此家長訓斥、打罵多,不能與孩子平等交流,而與孩子的情感少。家長為孩子操心包辦一切,忽略了孩子作為主體,主動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養,沒有孩子的自主意識。許多家長認識不到德育與智育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1]余仰濤.思想政治工作環境研究方法論[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6(1).
[2]馬銀花.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問題的思考[J].西江月,2013(19).
[3]范兆蘭等.青少年心理斷乳發展過程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