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學
(韓山師范學院,廣東 潮州 521041)
愛情價值觀是人的價值觀在愛情問題上的具體體現,涉及什么樣的愛情有意義,什么樣的婚戀生活幸福以及選擇什么樣的婚戀對象等問題。大學生是當代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未來的中堅力量,所以,大學生的愛情觀既關系其學習進步、健康成長、未來幸福,又對高校文明管理和社會和諧發展起著不容忽視的催化作用。令人擔憂的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以及西方思潮的涌入,大量良莠不齊的各類觀念、信息等不斷來襲,使中國社會原有價值體系受到嚴重沖擊,多元價值觀念盛行。在此背景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正面臨更大的價值選擇空間,同時也面臨更大的矛盾和心理困惑。因此,探討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愛情,樹立正確愛情觀,以及在多元價值社會習得明辨是非的能力,是當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盡管中國古人對愛情的傳頌和向往由來已久,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和作品,但是發展到現在,學校、家庭、社會卻羞于討論愛情,特別是對學生的愛情教育依然十分匱乏。近些年,“試婚”“一夜情”等觀念隨著社會發展進入大學生視野,給大學生愛情觀的形成與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在這種東西方文化劇烈碰撞、網絡信息橫行、多元價值盛行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的愛情觀正受到污染,面臨困境。
在對近年來大學生戀愛情況的調查當中,大多數研究都表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曾經或正處于戀愛當中,甚至有研究發現,高達99%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有過談戀愛的經歷。在大學生戀愛現象蔚然成風的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內在動機呢?林燕青的一項調查顯示63.2%大學生是因為跟風談戀愛,而在倪芳等的調查中,由于消除寂寞、滿足虛榮心、積累經驗而戀愛的分別占24.5%、12.3%、26%,處于尋找真愛目的的僅占37.2%,六成以上的大學生談戀愛并非因為“愛”。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大學生戀愛呈現出明顯的功利性,受“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觀念影響,將戀愛作為一種資本進行投資。由此可見,大學生戀愛呈現出只顧眼前,不計后果,注重物質,輕視精神的苗頭,戀愛的動機性因素已經偏離正常軌道。
在大學生的愛情觀當中,觀念性的因素包括態度、道德等內容。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愛情是一對男女基于一定的社會基礎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相互傾慕、并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生活伴侶的一種強烈、純真、專一的感情。在愛情當中,性愛、理想和責任是三個基本要素,缺一不可。然而,受西方文化浸染、網絡媒介污染等影響,部分大學生不同程度地走進誤區,在愛情觀上表現出戀愛態度隨意、性態度開放、戀愛道德薄弱、責任感缺乏等現象,這對傳統文化中注重忠貞、責任、信守承諾等而言是一個大的挑戰。客觀上來講,由于社會文化影響所致的社會期待及資源掌握局限性,大學生還缺乏熟練考慮愛情的客觀條件,但就主觀上而言,這類現象反映的是愛情觀的異化。同時,當代大學生愛情觀還存在愛情至上、完美愛情等極端觀念,如劉昊等人對北京15所高校的5100名大學生的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所持愛情態度表現出對“唯一愛情”的極大向往,這種將愛情放在一個至高的地位,或者對愛情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的觀念,對大學生正確處理愛情與學業、愛情的獲得與維持等都造成較大干擾。
愛情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幸福體驗、人生成長的同時,也可能給當事人帶來傷害。保護性因素的存在,能使當事人免于或減輕痛苦的折磨,而薄弱的保護性因素則可能導致當事人深受其苦,甚至做出過激行為。在楊文龍的調查中,失戀是當代大學生普遍面臨的人生問題,隨年級增長緩慢上升。這也就意味著大批大學生要遭遇戀愛失敗所帶來的痛苦,由于缺乏有效的挫折教育,大學生在戀愛失敗面前普遍表現得過于偏激,如自南京危機干預中心的調查顯示,戀愛占大學生自殺原因的44.2%。除了失戀,95%的學生承認自己曾經在生活中遇到過有關“性”的問題。事實上,隨著性觀念的日漸開放,大學生性行為、未婚先孕、流產等已經成為傷害其身心的因素之一。此外,不合理的信念同樣會導致保護性因素的失效,如部分學生持愛情至上的觀念,遭遇失戀等挫折容易做出過激行為,而對完美愛情的不合理期待,則可能導致愛情難覓或不能忍受戀愛中的任何瑕疵,極易在戀愛中體驗到負性情緒。
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高校構建的為大學生提供心理服務的網絡結構,大多是全院性的機構,因而擁有上至高層管理者,下至班組心促委員的廣泛力量,利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加強大學生愛情觀教育有其先天的優勢。具體而言,從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出發,大學生愛情觀教育可以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課程體系建設。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實現大學生愛情觀教育的主要途徑和中心環節。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愛情觀教育只是摻雜在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甚至是語文教育中,因此全面性、系統性都不夠強。要使大學生建立正確的愛情觀,在愛情道路上更加順暢,除了要繼續保持這些課程的引導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負責部門應牽頭設計一門類似于《愛情心理學》《愛情與婚姻》的課程,將愛情的本質、愛情的態度、愛情的方法、愛情與婚姻等內容納入課程,為全體有興趣的大學生提供較為系統的、全面的、科學的愛情知識支撐;二是心理咨詢。長期以來,心理咨詢室經常迎來在失戀、雙方矛盾沖突、戀愛與學業、戀愛與家庭等問題中情緒低落或焦慮煩燥的來訪者,這些來訪者因為面臨人生苦惱,沒有辦法有效應對,故此來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利用心理咨詢師的咨詢,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能解決具有個性的愛情觀問題;三朋輩的作用。作為心理健康體系最底端的朋輩,由于其本身就是大學生中的一員,因此能為其他愛情煩惱者提供最貼近生活,最容易靠近的心理服務。此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的院(系)書記、輔導員、班主任等,都是大學生愛情觀教育的力量來源。總之,將愛情觀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先天優勢促進大學生的愛情觀發展,是有利于學生發展、學校管理的新模式。
由于大學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步入成熟期,情感也進入爆發期,所以大學生戀愛現象較為普遍;又由于其應對挫折和失敗的能力欠缺,所以大學生在遭遇戀愛挫折的時候,通常會采用一些不成熟的方式應對。要改善大學生的這一現狀,還需引導、促進大學生的能量轉化,構建大學生心理新狀態,具體而言包括升華和渲泄。大學生年齡普遍在18-25歲,正是精力充沛、斗志昂揚的時候,特別經歷了較長的性等待期后,一旦環境寬松下來,就容易陷入為性而愛的誤區,容易造成不良后果。正如瓦西列夫所說,性欲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如果失去控制,它就可能成為災難。但幸而“性愛行為并非是兩個個體自然發生或者不發生的,而是受社會秩序約束、可以選擇、可以控制的一種行為”。學校通過組織豐富多采的校園文化、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等,可以引導大學生將體內過多的性能量升華為積極健康、有益身心的活動上。升華運用在戀愛挫折上,能使人把情感、精力等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業和生活的追求上,還能在更高的境界中獲得補償。戀愛挫折造成的情感壓抑是十分嚴重的,還需要及時、合理渲泄,不然可能會出現抑郁、煩躁等各種不適應癥狀。引導大學生通過傾訴、歌唱、旅游,甚至痛哭等形式,可以將積壓在心理的負性情緒渲泄出來,能在一定程度上紓緩心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大學生愛情觀教育的重要力量。何立國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對大學生的情感生活有明顯的影響。盡管受自身認識的局限,部分家長本身在愛情上就存在經驗、方法,甚至是態度等方面的不足,但只要家長能始終稟持以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為目的的原則,在實施教育過程中以一種積極、踴躍的態度,參與到大學生的愛情觀教育當來,這種目標、態度本身就能消除愛情的神秘感,減少學生由于好奇而戀愛的行為產生,同時還能給學生滿足感、被重視感,促使親子關系向良性方向發展。與家長的影響一樣,社會力量對大學生良好愛情觀的塑造同樣不可小覷,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不出校門的大學生都能很便利地獲得社會上的大量資訊,電視、網絡、報紙等媒介通過其渠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通過其內容對大學生愛情觀的形成與發展造成深遠影響。為了引導大學生愛情觀朝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社會應承擔起其輿論導向的責任,通過塑造、傳遞正向、積極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為大學生愛情觀的形成提供榜樣參考和價值引導,使大學生在由社會和家庭共同營造的愛情觀教育輿論新環境中,樹立起正確的愛情觀,為將來的健康生活、美好人生打下基礎。
[1]黃希庭,鄭涌.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林燕青.愛情,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環——論大學生的愛情教育[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5):48-50.
[3]倪芳,王莉.大學生戀愛狀況分析及正確戀愛觀的樹立與引導[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7-29.
[4]雷湘竹.對大學生進行愛情婚姻教育的理性思考[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27-30.
[5]劉昊,沈健.當代大學生浪漫愛情觀的特點——基于愛情量表的量化分析 [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1(4):47-55.
[6]楊文龍.淺析大學生生命觀教育[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16-117.
[7]申荷永.社會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
[8](蘇)蘇霍姆林斯基.論愛情[M].李元立,關懷,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12.
[9](保)瓦西列夫.情愛論[M].趙永穆,譯.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28.
[10](日)橋瓜大三郎.性愛論[M].馬黎明,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60.
[11]何立國,郭田友,林映冰.大學生的愛情觀取向:結構與特點[J].青年探索,2012(4):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