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君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高校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學生的管理工作,其將關系到高校能否完成學生的培養目標,能否讓學生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伴隨著我國法治化進程的加快,公民也具有較高的法治觀念和維權意識,這在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可以體現出來。但是,現如今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出現了管理體制不合乎法律規范以及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這對于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和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要求學校能夠按照法律的要求和規定,制定學生管理權限;能夠不斷調整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系,完善管理程序和法律途徑;能夠在高校學生管理事務之中貫徹法治觀念,最終不僅能實現法治化管理,還能夠充分保證學生權益的實現,讓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充分做到民主化和科學化。
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會有產物出現,這就是高等院校,它是社會進入高層次文化水平之后進行教育的重要單位之一。高校需要適應社會的需求,有組織地開展教育活動,并為學生提供教育服務。現代化教學要想完成教育任務,需要進行高校管理,將育人作為基本的出發點,并根據現有的法律規章制度,結合高校自身的出發點,采用更加合理而又科學的方式對教學管理體制進行創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創新管理改革機制,優化高校的人才管理配置,盡可能提高辦學質量,并為辦學效益的提高進行有組織的規劃。總體而言,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就是結合管理思想、制度、機構等多個層面,為學生做好服務的綜合性系統。
所謂法治,需要和“法制”進行區分,對于兩個詞語的辨析要有清楚的認知。“法治”用英語而言是rule of law,而“法制”用英語表達為ruleby law,兩者無法通用。此外,從內在的意義而言,“法治”主要包括依法行事、遵章守法等內容,但是“法制”的意思是某個范圍內的法律制度或是法律層面上的。“法治”更加強調依法管理,任何人都不能將利益凌駕于法律之上。法治的特征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第一,民主、自由、理性,將它們進行完美結合;第二,根據國家現有的制度,一旦進行公布,就要保證其連續性和權威性;第三,要保證依法辦事的態度,需要尊重自由與人權。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就是要將法律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結合學校的發展特色,開發出一套適合學校發展的學生管理條例,其在國家法律的基礎上更突顯高校育人的本質。
由于受到“特別權利關系理論”的影響,我國高校并沒有對學生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的法律規定,學生的合法權益也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界定不明確就會導致糾紛,造成彼此之間不必要的麻煩。法律的不明確還容易導致高校自行制定相關的條例,這些就會限制學生的權利,讓學生的法律地位受到限制,不利于學生之后的發展和成才。
我國的教育法律法規之中雖然有對高校大學生的義務進行規定,但是并不完善,也沒有按照流程執行,往往具有很強的原則性,但是不容易實踐。這樣高校在制定規章制度時,由于自身的權利過大,就不能有效地把握法律,讓權利和義務之間失去應有的平衡。制定的某些條例也許只考慮校方的基本利益,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訴求,甚至和法律相抵觸。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是維護學校的正常教學制度,僅僅是管理職權,并沒有將學生的正當權益考慮在內,這樣就無法促進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的建設。
我國高校的現行制度往往都是高校的領導者制定的,在管理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很低,而且領導更加強調高校的利益,對學生的利益并沒有十分重視,因而學生無法將自己的觀點展現在眾人面前,一切只能聽從學校的安排。我國的高校雖然都設有學生代表大會,但是并沒有賦予其法律地位,很多組織的職位設定都如同虛設,學生無法有效地參與到高校學生管理之中,也就無法保證法治化的透明性。
正義不僅僅要能實現,而且要以人們能夠看到的方式實現,這才是真正的“正義”。新時期很多高校在行使學生管理權力時,更多的是在走程序,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基本權力。高校學生管理沒有正當的規范途徑和法律救濟,就會造成對學生權力的侵犯。但是,目前我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并沒有完善的法律救濟制度,其也只能進行原則上的訴訟,無法讓權力得到有效的保障。
作為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學生管理工作在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學校的辦學模式已經不斷發生轉變,也朝向滿足大學生的方向發展。新時期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需要在各個環節進行努力,加強法治觀念,完善制度,這樣才能達到雙贏的理想效果。
要想依法辦事,首先要求高校的管理工作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能夠在自己掌管職權的過程中進一步保護和尊重學生的基本想法。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者需要知法懂法和用法,能夠運用法律的思維處理與自己職責相關的事宜。在處理學生問題時,要能夠彰顯依法管理的原則,充分尊重被教育者,充分發揮法律的一致性,能夠做到人人平等。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下,才能依法管理。其次,學生管理工作者需要有理論方面的培訓,這樣便于獲得專業知識,能夠提高工作的實效性。最后,高校可以通過法律講座的方式鼓勵法治化校園的建立,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加強民主觀念和平等觀念的傳播,讓學生有足夠的自覺性來遵循法律。高校需要強化法治觀念,為廣大學生營造法治氛圍,加強大學生的法治教育,為之后的法治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礎。大學生在走向社會之后,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讓自己時時刻刻受到法律的保護。
僅僅將法律作為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的工具并不能發揮其作用,需要將其和道德進行結合,這樣才能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內在的道德和外在的法律兩者雖然代表不同的方向,卻能夠將高校學生管理的內容全部涵概進去,兩者相輔相成,為高校管理工作構成有機整體。建立法律秩序不能離開道德倫理和秩序的支撐,法律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就間接決定其無法讓人們直接服從一些判決,如果僅僅依賴法律,那么將會付出比較高昂的成本。因此可以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于一切事宜,堅持依法辦事。運用法律手段的形式代替行政、管理等方法,用教育法的相關內容約束教育管理活動,要嚴格把關執行性、規范性。學生在法律關系中的地位不可忽視,要充分發揮其作用,保護學生的權利,并讓學生自覺履行義務,保證做到人人平等。一旦學生有違法的情況出現,必須嚴格處理追究其責任,保證高校學生管理的時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學生管理要將德育放在首位,充分發揮思政道德教育的作用,提高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的地位,不斷引導和啟發學生,將思想品德變成學生的思想意識,將依法辦事變成學生的自覺行為,將他律和自律進行有機結合。
現如今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已經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的條文的原則性過強,并沒有很多實用性的程序和規章制度,對于高校、教師和學生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也沒有進行明確的闡述,對于相關的權利和內容等方面也沒有加以規定。但是國外的發展相對比較好,我國高校在法治化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結合自身的發展有所借鑒。我國要進一步加強立法建設,并不斷完善規章制度,主要有以下四個環節:第一,結合高校自身實際,完善規章制度,秉承合法性、程序性以及適時性等相關原則。第二,保證學生的正當權益得以實現。高校在制定規章制度時,需要將學生作為本質,將管理效率這一因素充分考慮進去,并維護學生的合法權利。第三,了解規章制度的特征,主要有規范性、普遍性、可行性以及引導性等。只有清楚其內涵,才能將其培養成一種行為方式。第四,完善規章制度所應有的程序。注重程序,是因為其不僅僅關系到時效性,還有給高校和學生彼此認知的機會。
民主管理制度對于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而言也至關重要,其將關系到能否將管理工作落實到實處,能否加大學校規章制度的實施程度。只有監督才能發現并解決問題,這是法治化管理的重要階段。高校可以成立獨立機構發布信息,讓學生有知情權,同時也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高校領導開設信箱,了解學生的想法,為學生解答疑問,糾正出現的違法行為。所有的學生或是相關團體都要用正當的渠道對問題進行反饋,不能采用不正當行為,否則將會受到權責追究。
新時期構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需要教育部門、高校以及學生的共同努力,這樣才能促進教育法治化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全新的歷史時期對高校的學生管理法治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能夠符合體制改革,在市場經濟建設的過程中能夠符合依法治國戰略的根本要求。只有完善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體系,才能促進高校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才能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建設和諧校園文化。
[1]劉玉浦.法制宣傳教育: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程[J].求是,2011(1).
[2]馬建華,何玉杰.高校學生管理規范的法律審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3]董靜.加強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工作探析[J].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
[4]馬曉麗,查志剛.高校學生管理法律體系及構建法治化工作模式的研究[J].邯鄲學院學報,2012(2).
[5]王天,王偉清.對高校學生管理危機干預領域中教育理論問題的理性思考[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