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廣生
朱希祖與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
呂廣生
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羅香林、朱倓夫婦任職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注重館藏,創辦刊物,保護文獻,貢獻不小,其父朱希祖應有提點之功。文章擬從辦館、購書、辦刊和護書等方面,揭示朱希祖與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從中亦可略窺其誘掖女兒女婿為學處事之苦心。
朱希祖 羅香林 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
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一作逷先、迪先,浙江海鹽人,著名歷史學家、藏書家。羅香林(1906-1978),字元一,號乙堂,廣東興寧人,著名歷史學家、客家研究開拓者。朱倓(1905-1980),字仲嫻,浙江海鹽人,羅香林夫人、朱希祖長女,歷史學家。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羅香林夫婦擔任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館長、干事期間,為籌謀該館建設殫精竭慮,多所興革,朱希祖給以指點和支持。前人研究多關注羅香林夫婦的貢獻①,未曾提及朱希祖之功。本文擬以朱希祖和羅香林夫婦往來書信為基本資料,輔以其他文獻,厘清相關史實,藉以揭示朱希祖與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亦可概見其悉心提點女兒女婿為學處事之長者風范。
羅香林夫婦接任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工作后,興廢革替。朱希祖從該館經費、用人、辦刊、購書、編目等方面,悉心指導。
1936年8月15日,羅香林被委任為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以下簡稱“中山圖書館”)館長[1]。9月9日,朱希祖來信詢問情況,發表己見。關于經費,他認為:“此館如不增加經費,多用人而不買書,則直是一毫無意味之機關。”關于用人,以“仲嫻為總干事,而令兄等多人為館員”欠妥,勸他“用人萬不可再增加私人,現在定局者,既往不咎,裁員而再易以親屬,則大不可。”關于辦刊,“學報萬不可辦,一則減少圖書經費,二則妨礙君專門學問”,而“館中根本事業則擴充書籍為第一要義”,要他先作購書計劃,按“先完備普通書而后補充善本書”步驟采購,“善本書決不宜亂購”。普通書分黨史書籍、應用經史子集、地方志、廣東史籍及廣東人著作、家譜等4種購置。如此一二年,則“辦圖書館可謂有成績矣”。若能蟬聯館長,則“稍購善本書,以求精進。”朱希祖還煞費苦心代為編擬一個購書預算案,兼顧兩夫婦的學問事業:“為君自己學問計,宜多備隋唐五代史參考書,為仲嫻計,宜多備東林黨史籍及專集。”[2]羅氏夫婦時剛而立之年,治學治事均不夠老練②。羅香林上任伊始,在館長之下,設總務、購訂、編目、閱覽、典藏5部共6名干事,羅氏親屬占3人;8位助理員,羅姓有3人[3]。這一方面說明羅香林舉賢不避親,另一方面難免授人話柄,難怪朱希祖要為他擔憂了。
朱希祖操心更多的是中山圖書館經費能否到位及其使用問題,寫信屢問,細加指點。1936年 10月 13日,朱希祖寫信問朱倓:“圖書館內辦公情形如何?經費有辦法否?”建議“目下最要緊宜先查明已有書籍,作一草目,以為購書時查考有無之用。”[4]同日又寫信給羅香林,關心“購書款已確定未?”[5]12月1日致羅香林信,建議購書:“擬先搜集廣東地志及先賢著述自屬要緊,但當先編一館有廣東地志目及先賢著述目,然后可就未有者添購,此事萬不容緩,否則不免重購,及他人無從介紹也。再者普通必要之書亦當陸續添置,不可專從本省著想。余前有一購書計[劃]書寄來可參考也。唐代史籍參考書不甚多,而近出中外雜志中反甚多,不可不注意。”[6]12月14日回朱倓信,催她抄寄一份中山圖書館藏地方志或廣東人著述目錄,便于推介圖書[7]。獲悉中山圖書館圖書款增加了,朱希祖重提購書計劃:每年購地方志10000元,普通書5000元,地方先哲遺書2000~3000元,雜志及其他書籍2000元。因為“地方志為一切文化總匯之籍”,國內除了北平圖書館、北大、清華、燕京各大學、故宮博物院、金陵大學外,“西南及東南、兩廣各省尚未夢見此事業,故中山圖書館首當提倡,以為南國之冠。今年提開大洋一萬元先購普通地方志,明年再提開大洋一萬元購稍貴重地方志,以為基礎。其后年增加數千元,則在南方必首屈一指矣”[8]。
在朱希祖指點、廣東名宿名家和館里同人幫扶下,更兼羅香林夫婦努力,中山圖書館建設頗有起色。羅香林接任時,館藏圖書12萬余冊清冊,缺少中文書籍17本,西文書籍2本,均列明在案[9]。經朱倓清檢編目,元刊本1種、明刊精本75種,各家抄校精本10種,明刊大藏經5000余卷,孔廣陶精抄本2000余卷,移歸善本室珍藏[10]。1936年12月8日,羅香林在報刊上發布《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征求本省先賢先烈遺著遺物啟事》,率先贈書100余冊,外界名宿、中山圖書館同人亦響應捐贈,至1937年3月5日止,獲贈1000余冊,其中珍品不少;雜志報紙每月各有百數十種;美術有黃少強、趙少昂、鐘介民、黃家澤諸名家杰作及家藏珍品見贈,大裨館藏;購書1800余冊;又登《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征求圖書啟》征求10類圖書:革命文獻、政府公報、社團刊物、時人著作、區域方志、絕版書籍、內外典籍、藝術作品、家譜族譜、歌謠唱本[11]。對朱希祖購書計劃大為擴充。至1937年冬,館藏已達13萬余冊,雜志報章500余種,皆依時編目公布,分期載《書林》等刊[12]。又編印《館藏善本書目》《館藏方志目》《西文書目》《廣東書目》《館藏圖書總目》《雜志報紙目錄》等6種書目,利便讀者[13]。
受羅香林夫婦之托,朱希祖為中山圖書館代購一批珍稀圖書,并曾想將所藏地方志轉讓中山圖書館而未果。
1936年12月1日,朱希祖致羅香林信,介紹3種古籍:《雍正廣東通志》《乾隆廣州府志》“極少見”,《廣東漢魏六朝磚拓本》“亦為希世之寶,價亦甚巨。”因購書款未到,“恐亦不能購也。磚拓本若購得,可影印發售。”[14]1937年2月12日,朱希祖致羅香林信,推薦元刻明補大字本《新唐書》:“貴館極可購入,此與君所學相關,與他善本不同也。”[15]4月21日又致信說,如欲購《乾隆廣州府志》《廣東漢魏六朝磚拓本》《華延年室題跋》,“望即通知”;并寄《廣州府志》,“此皆極難得之本,于貴館最為適用。”[16]5月9日致朱倓信,介紹康熙刊《屈大均廣東文集》:“其序跋與《文外》所載大異,價奇昂,如要可代商。”[17]6月4日回信朱倓,重申該文集“實堪珍寶,將來必可設法購得也”。又介紹廣東人詩文集及地方志6種:康熙11年刊《康熙新寧縣志》,羅陽黃錫圭輯、道光庚寅刊《惠陽紀勝》,歸善黃氏會刊本《羅浮紀勝》、黃安瀾撰《西湖蘇跡》、《東坡寓惠集注釋》、(南明)釋刪鷲撰、康熙刊《咸陟堂文集》[18]。6月21日致羅香林信,告知:“明末清初廣東人著作最難得,價亦甚貴,然當竭力搜羅也。”[19]7月16日致朱倓信,希早向市府申購《屈大均廣東文集》《四朝成仁錄》、南明廣東人王畿《貴耳集》抄本,“蓋非經過四五月不能購成也”[20]。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朱希祖曾想將所藏地方志轉讓中山圖書館。1937年4月21日,朱希祖致信羅香林,告知:“地方志目已繕寫一本,將最少價目細開于各部之下,又將總數開列于后,其中極難得之志價稍貴,蓋千余部中最精華各志已盡在其中,雖僅有四百數十種,然皆與貴館所藏不相重復,而所揀剩之四百數十種皆普通之本不值錢矣。惟明版十余種及浙江部分不在其內,茲將目錄寄上,望從速呈請市府批準。呈請時須說明選擇精華及不重復兩點,而其最廉者每冊不及一元,其精華部分有北平圖書館及海內藏志家所無者,價自當稍貴。”[21]這是一宗大采購,經費是關鍵。5月6日致信朱倓,詢問:“地方志目二冊已寄來,想早收到,未知已呈請市府否?”并解釋所列志書中價昂者,如沈德潛《元和縣志》“確是珍本難得”[22]。 6月5日又致羅香林信打探:“經費方面未知容易請撥否?”[23]6月21日致羅香林信說:“地志既已呈報,想無問題,款稍緩亦可,惟批準后望即通知,以便將志書整理提出寄來。”[24]7月16日致羅香林信擔憂道:“地志購買先謀批準,后謀得款,現在究竟已批準否?若第一步未曾達到,恐無望矣。”[25]同日致朱倓信,又問:“地志款不知何日可得?其他擬購之書不知已否提出?”[26]9月3日致羅氏夫婦信,告知:“余于七月九日起裝書籍六十大箱,地方志亦在內。”[27]隨著抗戰烽火四起,朱希祖出售方志的夙愿終究未了。
中山圖書館原有《廣州市立圖書館特刊》《廣州市政建設叢書之—廣州市立圖書館》,于弘揚學術、傳播文化作用不大[28]。羅香林任上,先后創辦了《圖書周刊》《書林》《廣州學報》。朱希祖不贊成女婿辦刊,但仍給以指點并撰文支持。
1936年9月5日,羅香林呈請市府增加預算擬辦刊,因市府不允,遂說服報人允其于當年11月14日辦《圖書周刊》,在廣州《國民日報》副刊按期刊登[29]。朱希祖致信表示異議:“以經費如是之少,未能擴充圖書本身,以為將來之成績;乃先創辦《圖書周刊》及《廣州學報》。周刊不能行遠,不如月刊,季刊。而學報則非圖書館經費所宜辦,是亦非君一人所能辦,專務外而不求讀書講實際學問,已非所宜,況借公費以辦非圖書館責任內之學報,尤易招物議乎!此皆仆所不能贊美者也。”一再強調:“學報萬不可辦,一則減少圖書經費,二則妨礙君專門學問,與其辦一淺薄之學報,不如辦一精采之圖書月刊或季刊,亦可以發揮學術,如為舊籍解題,或為新書批評,或介紹專門學術書籍,如史學書報及一切社會科學書報,而附以本館書目及報告,此亦可以大有影響于國內學術界也。”[30]朱希祖未能勸止羅香林,《圖書周刊》如期刊行,共出13期。由此可見,當時的羅香林是一個很有主見、不輕易改變主意的年輕人。《圖書周刊》設置的欄目有:各類文獻及秘藏或史料之蒐集與敘錄,中外新舊要籍之介紹與批評,中外版本目錄之研究與敘錄,中外善本圖書之敘錄或題跋,圖書分類與編目諸問題之討論,圖書管理之理論與方法,圖書館與藏書家及出版界之調查或訪問,關于圖書及各地出版界之通訊或新聞,圖書館服務之紀錄或書林掌故,讀書隨筆與作家介紹。如此看來,朱希祖的建議在一定程度上被羅香林采納。
1937年3月10日,因得市府批準前請增費,且以篇目太少,乃改自印單行本,《圖書周刊》易名為《書林》,半月刊,共出2卷12期。內容除承前介紹中外書籍并討論目錄版本與圖書管理諸學外,且增先民遺著及近人重要文錄詩錄、中山圖書館每月館務及每月新增書籍、與該館重要公文。從《圖書周刊》到《書林》半月刊,反映了朱希祖先見之明。朱希祖在《書林》刊文《酈亭書跋》,分9期連載完。中山圖書館同時創辦了《廣州學報》,以闡揚中山遺教,建立中國本位文化,研究中華學術,宣揚民族固有精神,提倡研討樸學風氣,傳播中外學術思想為宗旨。因經費批文,延至1937年1月1日始創刊[31]。出兩期而停。朱希祖事前曾勸阻不成,后又在致朱倓信中分析說:“《廣東[州]學報》作文者不多,恐甚難維持。”[32]事實再次證明了朱希祖的成熟老到。朱希祖在《廣州學報》刊載《梁代貨幣考》一文,已屬不易。他寫信給朱倓說:“現在叢報太多,每月必有數處來要文,余一概謝絕。”[33]言下之意,他之所以投稿《廣州學報》,完全是為了支持女兒女婿。
朱希祖不贊同羅香林的辦刊理念,給他中肯的建議,雖然未被悅納,并不以為忤,仍予以力所能及的支持,亦見一位長者對年輕后學的寬容、關愛和誘掖。上述各刊雖不盡人意,但在中山圖書館歷史上和傳布嶺南學術文化上,仍有其積極作用。
抗戰初,羅香林夫婦為搶運中山圖書館藏書,盡心竭力。朱希祖也表示關切,提醒女婿安置圖書欠妥之舉,并從中斡旋,為他化解與頂頭上司的矛盾隱患。
當廣州頻遭日機轟炸,羅香林呈請搬運中山館圖書到大后方或廣西安厝,1937年8月13日獲市局會字第五二二二號密令,允“將珍貴圖書、重要文卷,匱分重要、次要,準備范匣,于必要時,一律遷運附近安全地帶,以資保全”。第一批裝運中文善本書35箱,運至龍歸市,僅裝得31箱,4箱就地托人代管。第二批運出善本書5萬余冊,遷至廣西。10月18日將館內新裝150箱圖書,與此前31箱同時落船,于25日押運至廣西桂平,移藏石嘴圩棠梨村,派館員2人保管[34]。
在中山館圖書搶運過程中,朱希祖表示極大的關心。1938年10月23日,朱希祖從報上獲悉廣州失守,致信朱倓問:“書籍二百箱已運出否?”[35]12月7日又致朱倓信問:“中山圖書館書已運出一百八十箱至桂平鄉下,未知有專員保管否?如無保管之人舍他而去亦屬徒然,最好想法保存為是。”[36]1940年4月26日致羅香林信,告知見到許崇清談及搶運中山圖書館圖書事,發覺女婿欠妥之處:“因圖書事談及汝所管中山圖書館事,據許言此項書籍即彼所主張暫歸連縣廣東文理學院管理,又言汝將此項書籍分為二處存放,善者置于龍州,次者置于柳州,現柳州部分即擬運去連縣,而龍州部分許頗怪汝不向彼說明,彼見龍州地方官始知,且龍州一度失守,其書存在與否今尚不知,今龍州雖奪回,即書存在,運送極難,況又不知存亡乎?余案:許為廣東教育廳長,圖書館為彼所該管,何以移至龍州之書不向彼聲明,望速將此事源委補告于許,使彼不致始終介懷,并將此事源委略告于余。”[37]又在同日致朱倓信中,要她慎重對待此事:“前日見許校長(許崇清——作者注)言決定將中山大學遷至廣東連縣,中山圖書館書籍決運至連縣,文理學院亦在連縣,可彼此共用云云。……余為香林計,若中山圖書館無枝節問題,一經說明,且自陳辦事不周到之過,許校長亦必渙然冰釋。余再從旁吹噓,或不致更換。”并自述置身官場的無奈:“余年老暫入官場,實非本志,太平之后,余書籍售去,仍擬歸老田園,從事著述,人生不過爾耳,熱鬧場中余實厭煩也。”[38]其實,朱希祖過慮了,此事并未影響羅香林在中大任教。
朱希祖還是中山圖書館的通訊讀者,這自然得益于女兒女婿之便。1937年4月21日朱希祖致信羅香林,想借中山圖書館藏《乾隆天門縣志》《澎湖紀略》二書,“已出借書條”[39]。5月6日又致信朱倓,“望速寄來”[40]。5月9日再催女兒“速寄”[41]。6月4日寫信告知女兒,兩書“均已收到”[42]。后來,兩書不慎丟失。1940年4月26日朱希祖致信朱倓,主動承擔賠償責任:“余前借《澎湖紀略》及《天門縣志》已在宣城失去,蓋余所借人之書籍及書店寄來頭本皆集在一籐書箱內,為車站堆房人抽去,余前已為汝言之,余擬將來賠償,望告知香林報銷時可特別聲明,或余再補出一借書條亦可。”[43]
朱希祖因為女婿女兒羅香林、朱倓夫婦供職于中山圖書館而心系該館的建設和發展,獻言獻策,勞心費神,既有扶持年輕后學之意,又為中山圖書館傳布嶺南學術文化作出了貢獻。
注釋
①主要研究有:蔣志華.羅香林與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J].嶺南文史,2004(2);蔣志華.羅香林與廣東地方文獻[J].學術研究,2005(5);馬楚堅.羅香林伉儷對廣州中山圖書館發展及南中國文化之貢獻[A]//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羅香林論學書札[C].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668-702.
②從朱希祖1934年3-7月間三次致信羅香林,勸他多預備隋唐五代史,以便薦他任教中央大學事可知。參見朱希祖.朱希祖書信集.酈亭詩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2:155,156-157,159.
[1][3][9-13][28-29][31][34]馬楚堅.羅香林伉儷對廣州中山圖書館發展及南中國文化之貢獻[A]//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羅香林論學書札[C].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2][4][5-8][14-27][30][32-33][35-43]朱希祖.朱希祖書信集.酈亭詩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2.
Mr.Zhu Xi-zu and Sun Yat-sen Library of Guangzhou
LVGuang-sheng
Mr.and Ms.Luo (Luo Xiang-lin and Zhu Dan)had worked in Sun Yat-sen Library of Guangzhou between the late 1930s and the early 1940s.Getting support from Mr.Zhu Xi-zu,Ms.Luo's father,the couple focused on library collection,starting publications,and document preservation,thus making quite a lot contribution to the library.This article states an unknown history about Mr.Zhu Xi-zu and the Sun Yat-sen Library of Guangzhou,so as to reveal his study methods and life philosophy.
Zhu Xi-zu;Luo Xiang-lin;Sun Yat-sen Library of Guangzhou
格式 呂廣生.朱希祖與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J].圖書館論壇,2014(7):130-134.
呂廣生,任職于玉林師范學院圖書館。
201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