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麗
(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淺談存在論意義上的信息
——與鄔火昆教授商榷存在領域的劃分問題
董艷麗
(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在信息時代,信息哲學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它對當今科技發展的內涵做了高度本質性的抽象和概括。透析存在論意義上的信息本質,對該學科領域的建制發展的重大意義,不僅在于其對傳統哲學的創新與突破,而且對信息科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論意義。
信息;存在;不實在
維基百科中將“信息”定義為:它是一個高度概括的抽象概念,很難用統一的文字對其進行定義。它是一個發展中的動態范疇,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演變而相應地擴大或收縮。但總的來看是:從過去到現在,信息所涵蓋的范圍是不斷擴大的。
信息本體在客觀世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及其涵蓋范圍的不斷擴展性,給人們認識和把握信息的自在存在時帶來困難。雖然我們能夠確確實實地感覺到信息的客觀存在性以及普遍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自在信息向我們所傳達的信號,但實際上無法真實地去觸摸到。然而,這些障礙并沒有影響到“信息”一詞的廣泛應用,不管是在日常生活還是在實用信息科學中,信息似乎已經成為交流的一種隱喻,但這些使用也只是在一種受限的范式中進行的。
如何跨越直觀具體基礎上對信息的具體現象的表征,從宏觀整體上把握信息的特征,抽象出信息的本真態本質呢?
國際哲學界最有影響的信息研究有: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哲學家德雷斯克(Fred Dretske)于1981年完成的《知識與信息流》;伊比利亞美洲社會哲學協會1988年在墨西哥召開了的關于德雷斯克的信息流理論的“信息理論:語義學和認識論”的國際會議;英國牛津大學的佛洛里迪于2002年提出的信息哲學。
1979年我國信息論專家鐘義信先生對信息的研究給予了“狀態說”定義。他指出:“信息就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或運動的狀態以及這種方式/狀態的直接或間接表述。”“廣義的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不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思維領域,信息是普遍存在的。”鐘先生對信息的定義體系表征了信息的部分本質,對信息的定義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信息客觀普遍存在性特征的辯護與論證。
我國哲學家黎鳴先生在《論信息》中認為:“信息屬于物質的相互作用范疇”,從而開創了信息的相互作用說。這種觀點是一種認識論上對信息動態機制的表述,將信息的產生源歸結為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信息產生機制的本質說明,其廣泛存在性則不言而喻,定義中認為信息是物質的普遍屬性同樣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信息的普遍客觀存在性特征。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長林先生在《論信息的哲學本性》中給信息下了這樣的哲學定義:“可以在哲學上把信息理解為被反映的事物屬性,或反映出來的的事物屬性”,開創了信息哲學的“反映說”。在將信息理解為反映出來的事物的屬性上時,那么作為事物被反映出來的屬性,依附于事物載體而存在,那么其客觀存在性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20世紀80年代,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鄔火昆教授提出了“直接存在(物質)”和“間接存在(信息)”的概念,并給出了信息的定義:“信息是標志間接存在的哲學范疇,它是物質(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狀態的自身顯示”。將信息在哲學范疇中的位置定義為對間接存在的標志,它是物質存在方式和狀態的自身顯示,那么它至少明確地表征了兩點:(1)信息本身并不是物質,它是從另外一個維度——間接存在來表征事物現象及其物質的屬性,是物自體向主體或外界進行自我展示的一種途徑或手段,同時這種展示是一種兼具動態性以及時空性的傳遞過程。(2)信息是對具有普遍性的物質存在方式和狀態的間接層面的顯示,是一種伴隨其載體物質而存在的存在,那么自在信息本身則是附帶在其對物質自身信息的傳遞過程中,主體所接受的不僅包括信息所傳遞的物自體所傳遞的信號,而且也包含著信息本身所傳遞的信號,這種雙信號傳遞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信息本身的特殊存在性。
縱觀信息哲學發展歷史脈絡發現,對于信息的研究始終貫穿著存在論主線,那么對信息的存在論意義研究,對于把握信息的本質舉足輕重。
對于“信息”一詞的不同解讀,在哲學領域所產生的影響是革命性的。
鄔火昆教授通過對存在的重新劃分為信息開辟了新的研究途徑,他將存在劃分為直接存在和間接存在:直接存在對應現實的客觀實在,具有一定的具體性而言;間接存在則并非直觀可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給主體一種不實在性。通過這種劃分為“信息”概念進行哲學定位,并且將它們之間的關系表述為下列等式:
物質=客觀實在=實在=直接存在;
不實在=客觀不實在+主觀不實在(精神)=間接存在=信息;
客觀不實在=客觀間接存在=客觀信息;
主觀不實在=主觀間接存在=主觀信息。
通過存在論意義上的重新劃分,為信息在哲學領域的建制找到了基點以及成長點,這是一種新的對本體論的研究維度或者說為本體論的研究另辟蹊徑,開創了一種新本體論研究方法或世界觀。這種劃分方式對于認識信息概念及其內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從大的方面將信息與物質區別開,兩者分別是對不實在世界和實在世界的不同描述范疇;其次是將信息與意識(涉及精神)做了區別,信息范疇涵蓋了意識范疇,它具有很大的廣延性和兼容性;最后,這種劃分是對傳統哲學界物質與意識劃分的創新與突破,尤其是其衍生的主觀信息和客觀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信息理論體系,為信息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展開以及成長奠定了基礎框架。
但鄔教授的這種劃分體系也是明顯偏頗的。首先將物質等同于實在,信息等同于不實在,而實在與不實在是兩個相對而存在的概念,但是信息與物質并不是兩個相對而存在的概念,而且這也與他對信息的本質性定義上存在矛盾,在定義中他認為信息是物質存在方式和狀態的自身顯示,那么在這里信息一定程度上依附于物質而存在并發展或者說物質是信息存在的載體,兩者并不是相對而存在的范疇。比較“物質”與“信息”的相關概念,在哲學領域中列寧對物質下的定義是“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如果以鄔火昆教授對信息的定義“信息是標志間接存在的哲學范疇,它是物質存在方式和狀態的自身顯示”為權威,那么這兩個定義明顯的表征:將物質等同于實在,將信息等同于不實在的做法是欠缺的。筆者認為,物質和信息只是對實在世界和不實在世界的不同層面的部分描述,各自具有其存在的價值意義,兩者既不是相對而存在,也不是可以互相代替的,直接將物質等同于實在,將信息等同于不實在的做法不僅簡化了世界的多樣性,而且這種直接畫等號的做法完全忽略了概念之間的深刻本體性內涵。
其次,通過間接存在來表征信息的存在性,深刻地反映了信息的本質,賦予了信息本質性定義,但是這種間接存在不同于直接存在的是:它同時涵蓋客觀性和主觀性兩個方面,從而使得信息與物質這兩種對存在的描述具有不相對稱性,物質只是對實在世界的客觀性描述,而信息則是對不實在世界的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表征,這種不對稱性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系統的不完備性以及進一步的研究的必要性。另外,現實中雖然信息自身在本體論意義具有一定的不實在性,但是信息在存在論意義并非不實在,在一定程度上是確確實實客觀存在的一種對世界的表征,那么上述等式如果僅僅從本體論的角度去理解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是從存在論的意義上去理解也是欠缺的。
最后,如果單單從存在論的意義上理解第二個等式,將精神、意識等定義為主觀不實在劃分到不實在范疇則是與傳統哲學背道而馳的,如果說傳統哲學中對于物質與意識的劃分存在缺陷,那么這種完全否認精神以及意識的主觀實在性,完全否認傳統哲學的正確性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而且在鄔火昆教授的整個劃分體系中并沒有為主觀實在留有一席之地,主觀實在在心理學領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概念,甚至有學者認為心理學就是關于主觀實在的科學,那么在哲學這個大口袋里,忽視對主觀實在的研究則只能證明該體系是不完整的。
總之,鄔火昆教授的存在劃分體系具有信息中心論主義傾向,雖然一定程度上為信息的存在找到其地位以及合理性,但是過度的強調了信息的廣延性以及兼容性,造成了實在和不實在概念的不對性,對于建構客觀公正的信息哲學體系是不利的。
信息在存在論意義上的普遍性特性是有目共睹的,這也為信息哲學成為“元哲學”提供了可能,其存在論意義上的本質規定為突破傳統的哲學問題提供了新的審視維度,為開辟新的哲學領域提供了理論前提,從而創立了一種新的世界觀、歷史觀、社會觀以及方法論,豐富了時代哲學的內涵,但是信息哲學成長以及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還有待哲學領域相關學者的進一步研究突破。
信息哲學不僅僅與傳統哲學之間達成一種辯證關系,它與信息科學之間更達成了一種深層次的互動。信息科學的不斷飛速發展為信息哲學體系的不斷豐富與完善提供新的論證材料,信息哲學體系的成功建制為信息技術的深入探索提供了系統認識論、存在論以及價值論指導,使科學技術的發展沿著理性的道路大踏步前進。
[1]黎鳴.論信息[J].中國社會科學,1984(4):13-26.
[2]鄔火昆.哲學信息的態[J].潛科學雜志,1984(3):33-35.
[3]劉長林.論信息的哲學本性[J].中國社會科學,1985(2): 103-118.
[4]鄔火昆.信息哲學——理論、體系、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5.
B26
A
1673-0046(2014)2-0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