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丹
(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基礎課程探討]
關聯理論框架下高職英語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以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為例
黃丹丹
(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關聯理論是一個關于語言交際的理論,它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交際與認知。在關聯理論中,交際被看成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是按照某種思維規律進行推理的認知活動。長期以來,學生閱讀綜合技能的提高都是英語閱讀課教師極為關注的問題,很多教師都致力于如何能夠運用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去幫助中國學生真正提高英語閱讀水平。而論文的研究意義在于不僅從關聯理論的角度探索和理解閱讀理解過程,更重要的是將該理論有效地運用到高職英語閱讀理解教學中去,切實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英語閱讀水平。
關聯理論;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不論在我們生活中還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閱讀被公認為是生活和外語學習中獲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最新出版的《大學英語課程標準》強調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在于幫助大學生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在學校期間所要面對的各種考試,包括CET-4和PETS-3等英語考試中,閱讀理解都占據相當大比例的分值。因此,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英語閱讀教學,而且對閱讀課教學策略的研究在英語教學中一直都受到教學策略研究者們的普遍關注。筆者試圖從國內的高師院校英語閱讀課教學實際出發,從關聯和認知理論的角度去探索閱讀課的教學策略,以期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
Morris把語用學看成是語言符號與符號使用者關系的學科。Grice和Austin等人認為符號信息和交際意圖有關系,是由推理支撐的超符號關系。Sperber和Wilson是最早提出關聯理論的兩位學者,他們把語言超符號關系的研究引入了認知的軌道。他們在1986年出版的一本題為《關聯性:交際與認知》標志著關聯理論的誕生。
(一)關聯理論的定義
Sperber和Wilson通過使用程度條件的形式定義了關聯:
程度條件1:如果一個命題在一個語境中的語境效果大,那么這個命題在該語境中就具有關聯性。
程度條件2:如果一個命題在一個語境中所需的推理努力小,那么這個設想在這個語境中就具有關聯性。
從上述定義我們可以看出,語境效果在描述關聯理論的時候往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關聯理論還主張:人們通常根據自己所認識的假設性進行理解和認識自己的語言能力,同時人們的認知假設的條件是相互關聯的,也就是說,根據自己對于已知道的事情和事物進行判斷。關聯理論非常側重對于話語的認知,話語和語境在其中往往發揮著非常重要的關聯性作用。
(二)關聯理論的內容
1.關聯理論——一種全新的交際觀。認知是心理語言學家在研究中經常用到的術語,它與選擇、接受、加工、理解和儲存信息的技能相關。在語言交際中,人類認知側重于處理與之最相關的信息。這種傾向就叫做關聯,人們通過關聯從新舊信息的交互中選擇最相關的信息。關聯是人類的一種自然機制,存在于所有的語言交際中。同時,關聯也是一種交際,目標在于從紙質材料中獲得信息。因此,關聯理論與心理語言學和語用學一起為閱讀理解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
2.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在關聯理論中,Sperber和Wilson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中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際的概念。他們認為,關聯是語言交際中的自然特性,人的交際本身就是一個明示和推理的過程。從交際者的角度來看,交際是一個明白無誤的示意過程,即用無誤的語言表明個人的意圖;而從交際對象的角度來看,交際則是一個推理過程,即交際對象需要根據對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去推斷說話人的意圖。
(一)實驗過程簡介
實驗開始前,教師通過中考英語成績選出了2011 級A、B兩個班作為實驗對象,他們的平均成績分別為82.1和83.3分,差距最小。然后筆者在實驗班A和控制班B同時進行了一次閱讀理解測試,他們的分數都被記錄下來。通過為期16周的教學實驗,對A班的學生根據所設計的教學策略進行閱讀教學,而對B班的學生采用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教師按照普通的閱讀課教學方式,即按照讓學生進行略讀、查讀、驗證的一般過程閱讀文章,并且在重點句子和段落上進行講解。為期16周的實驗結束后,兩個班同時進行第二次閱讀理解測試,教師再一次記錄分數。兩次測試均選自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三級歷年真題(2006-2009年),且測試時間均為60分鐘。最后,教師在A、B兩個班分別進行了一次現場問卷調查。教師在發放問卷前向學生簡單說明此次問卷調查的目的和內容,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真實情況如實填寫問卷,并且當場收回。本次問卷發放67份(實驗班33份,控制班34份),回收67份,且67份均為有效問卷。
(二)實驗班閱讀課教學策略設計
1.弄清英語閱讀課教學策略的目標和期待
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往往都是不能夠離開教學的目的,對于英語閱讀課程來說,學生不管是進行課內閱讀還是進行課外閱讀,它們閱讀的目的以及期待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偟膩碚f,讀者的閱讀目標和期待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獲取事實;了解意圖;實現對文章的完整理解;評論某人的觀點;提升自身的各項能力和技能。如果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教師就不可能有積極的教學行為。相反,如果教學目標能夠符合學生自身的特點,那么教師的教學行為就會更具有方向性,教師也更容易為每個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閱讀目標。
2.設計和構建關聯性語境
在現實的交際活動中,語境往往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語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處于變化的內容。一部分學者這樣認為,在整個交際過程中,話語所傳遞的信息受到幾方面因素的影響:語境、上下文和所交流的對象。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交際雙方(作者和讀者)是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地方的,他們也不可能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讀者只有通過文字信息去揣測作者的寫作用意,并通過尋找關聯去與作者達成默契。當讀者看到這些語言信息時,一系列對語言符號的關聯性搜尋便自動展開。
3.設計提高學生對詞匯、話語結構和篇章關聯信息捕捉力的策略
閱讀文章并不僅僅是讀懂篇章中的某些具體的詞句,而是需要把這些詞和句放進一定的上下文中去進行綜合理解。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體現在將文章內容進行整體性的把握和完善,同時還捕要捉閱讀材料中的詞語、句型結構,以及文章的相互關聯的信息。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對于英語掌握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他們對于句法、語義等非視覺來源的把握程度也是不同的。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對于篇章的整體理解上,對于部分關鍵詞和段落有選擇的進行信息處理,而并非逐詞逐句地閱讀和理解。
4.增強學生對文章風格理解力的培養
文章的風格也就是一篇文章基本不同于其他文章的主要內容。交際對象、交際目的不同,或是文化的差異都會導致文章的風格有所變化。比如說,假如一篇文章所要面臨的群體是兒童的話,那么這篇文章的風格就應該接近兒童的生活環境,或是與兒童的心理特征相符,簡單地說就是能讓兒童讀者看得懂。在某種意義上,文章的風格可以為讀者進一步理解文章的真實含義提供較大的關聯性。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全面理解和體會文章的風格,以便把握文章的關聯性。
兩個班在經過為期十六周的教學實驗后,教師都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也普遍能完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布置的作業與任務。最后,教師對這兩個班再一次同時進行了一次閱讀測驗。我們采用了獨立樣本t檢驗來完成對成績的分析。見表1。

表1 后測數據分析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實驗過后,兩個班的平均成績普遍都有所提高。控制班的平均分由34.30分提高到39.27分,而實驗班的平均分由33.41分提高到了42.94分。由分析結果可見,0.01〈p=0.032〈0.05,說明經過實驗后控制班和實驗班的成績差異較為顯著。且t值為負,說明控制班成績的均值低于實驗班的均值,效果顯著,實驗可行性高。這充分表明了基于關聯理論的閱讀教學策略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成績與水平。
另外,筆者將實驗班和控制班在問卷第三部分閱讀策略的使用情況作了歸納分析,總結了基于關聯理論的閱讀策略使用情況。(見表2)

表2 關聯策略運用比較
如表2所示,實驗班和控制班同學在使用以上三個方面的策略時表現出了非常不同的結果。總的來說,實驗班同學在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后,大部分同學的閱讀策略較之以前更加科學。在關聯理論的教學策略指導下,實驗班的同學普遍能夠運用預測策略去判斷文章的內容、主旨、觀點、體裁和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還會運用推斷策略去判斷詞義、句義以及推斷文章的下一部分內容;在閱讀時,他們還學會了可以利用句子之間的相互聯系、上下文語境、原有知識概念和背景知識以及文章中的非文字材料進行關聯性的理解。這些策略都是控制班同學表現相對較弱的方面,足可以見得,為期16周的教學實驗使得實驗班同學在閱讀策略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
通過本次實驗發現,運用關聯理論來指導高職英語閱讀課教學策略確實對學生的閱讀成績與水平有明顯的提高。與此同時,學生的閱讀策略也相應地變化了不少,在預測、推斷和關聯性語境的應用方面都有明顯的提高。針對閱讀的不同階段,教師和學生都有了明確的任務和目標。
(一)關聯理論對于英語閱讀課教學的意義
首先,通過這次教學實驗,筆者發現在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普遍有所提高。在閱讀文章時,他們能夠主動地激活頭腦中的相關知識,并結合自身對相關主題的知識背景去尋找有線索有價值的信息。其次,學生對于閱讀課的興趣在逐日增加,而且他們會主動在課外做一些相關的閱讀訓練,包括閱讀英文的小說、報紙和雜志。再次,學生的閱讀速度明顯加快,閱讀策略也較之以前更加科學,整體閱讀水平普遍有所提高。最后,對于教師,在閱讀課教學中所運用的教學策略也有所改變。實驗結果清楚地驗證了,結合關聯理論所設計的教學策略確實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和閱讀成績,這對于高職英語閱讀課教學方式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關聯理論對高職師學生閱讀策略的影響
通過對實驗班為期一個學期的關聯性閱讀教學,以及對問卷結果的綜合分析,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使用的策略有所變化。
首先,在實驗之前,幾乎所有的學生沒有聽說過關聯理論,對關聯理論的主張更是不了解。實驗結束后,當問及關聯理論時,學生總能多多少少地說出一些關聯理論的原則或是對自己閱讀理解的影響。最重要的是,他們在觀念上開始對文化背景知識予以足夠的重視,因為他們認識到背景知識對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尤為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足夠的背景知識有助于學生對于文章的內容及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推斷。
其次,學生的語言水平普遍比較差,平常對于單詞的記憶也只是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層面。通過關聯理論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另外一種學習單詞的方式,即通過上下文內容來猜測詞義,不會一遇到生詞就手捧字典求助了,對于復雜的句子亦是如此。這首先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速度。
最后,通過學習關聯理論,學生學會了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信息對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推斷。比如通過閱讀標題,利用已有知識,通過分析修辭,閱讀首段和末段等。而且學生還學會了在閱讀時不斷地進行推斷、驗證來完成整個閱讀過程。
(三)關聯理論對高職英語閱讀課教學策略的啟示
1.教師要明確閱讀課教學的目標和教學策略
通過關聯理論,教師和學生都弄清了這點:閱讀能力并不僅僅體現在對篇章的文本信息進行理解,它是一種對語言信息處理的綜合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首先明白閱讀過程是一個讓學生成功尋找信息關聯的過程,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將篇章中相關聯的信息連接起來,又如何運用這些信息去進行推斷,最終全面理解這些篇章。而對于教學策略來說,教師不應該僅僅幫助學生找出問題的答案并作出恰當的解釋,而要成為學生閱讀策略的向導。即和學生一起尋找文章中的關聯線索,并根據這些線索進行推理判斷,最終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
2.教師要明確閱讀中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
閱讀過程中,作者和讀者的關系在關聯理論中被剖析得非常詳細,他們兩者最終的交際目的是一樣的,就是通過文字符號最終達成交際,只是在閱讀過程中的角色不一樣而已。通過關聯理論的學習,學生們改變了過去一味被動地接受文章中的文字信息,而是主動地去尋找更多的關聯信息。因為他們通過學習懂得了,在閱讀中獲得的關聯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接近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也能夠增加自己尋找關聯的動機和信心。對于閱讀課教師來說,他們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關聯性思維,引導學生正確地處理閱讀信息;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則是要積極挖掘語言文字符號線索,結合自己的背景知識和相關知識不斷地感知新的信息,并且學會去判斷和處理各種語言線索,以達到提高自己綜合語言能力的最終目標。
3.教師應該明確處理信息的方式和方法
關聯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是否成功在于交際雙方能否找到最佳關聯。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去尋找關聯,如何根據已有信息進行推斷和歸納等。這就要求教師要擺脫傳統陳舊的教學方法,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去探究新的教學策略,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找出一套適合他們的英語學習方式。
本研究只是一個嘗試性的教學實驗,由于時間限制,因此實驗周期比較短。實驗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英語閱讀問題的分析有待進一步完善。問卷的設計過程也需要更加仔細地斟酌。而且閱讀本身是一個復雜多變的認知過程,它涉及到了腦力活動和很多的外部因素,其中的很多變量我們無法涉及。究竟我們如何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推斷能力?如何能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文化環境以適應不同風格的閱讀材料?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地討論和改進。
[1]何廣鏗.英語教學法教程:理論與實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2]何自然,冉永平.關聯理論——認知語用學基礎[J].現代外語,1997(3).
[3]胡天恩.關聯理論與英語閱讀教學[J].鄭州工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4(4).
[4]黃雪英.國外閱讀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2(4).
[5]劉潤清.外語教學與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劉書林,劉春燕,林躍武.英語教學新概念[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4.
G718.5
A
1673-0046(2014)2-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