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胡毅美
(1.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70;2.天津商業大學,天津 300134)
[藝術傳承與創新]
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對策研究
——以楊柳青年畫為例
李玉梅1,胡毅美2
(1.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70;2.天津商業大學,天津 300134)
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傳統手工藝楊柳青年畫以其歷史性、文化性和傳承性,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本文通過介紹分析楊柳青年畫的現狀,從對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視角,借鑒日本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經驗,對楊柳青年畫的發展進程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以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柳青年畫的保護與產業化的良性發展,重塑天津楊柳青年畫的魅力。
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柳青年畫;文化產業
1992年號稱楊柳青年畫的第一畫莊“玉成號畫莊”成立,民間年畫作坊又開始興起,目前已發展到40余家。但令人遺憾的是,隨著社會文化的轉變,楊柳青木板年畫的文化定位及技術體系已發生了整體性的轉型。20世紀末,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傳統手工藝楊柳青年畫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沖擊。這一源于民間的草根文化卻面臨遠離百姓生活,成為高雅藝術品的尷尬局面。
(一)傳統楊柳青年畫工藝技藝保護不足
在代表天津地方文化藝術魅力的古文化街上,居然沒有一家“正宗”的楊柳青年畫店,琳瑯滿目的年畫只不過是絹絲年畫。很多游客慕名所購買到的年畫工藝品只不過是魚目混珠的“山寨”版年畫。而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便是我國對傳統手工藝的知識產權保護尚不完善。
我國是一個傳統手工藝眾多的國家。改革開放后,隨著世界各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關注度不斷提升,我國政府也加大了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近年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民間普查調研。天津文化部門為了保護瀕臨滅絕的楊柳青年畫工藝,從2004年至2010年開展了三個階段的保護工作。2004-2005年,對現存的古板、圖文資料進行鑒定、登記、建立起刻工、畫工、商鋪的考據資料庫;2006-2008年,進行楊柳青木板年畫的工藝考核標準;從2011年,建立了楊柳青木板年畫博物館暨中國年文化中心。雖然政府采取了積極手段在保護傳統手工藝,但從所采取的措施和成效來看,依然是以行政手段來保證傳統手工藝的存在和發展,而知識產權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二)傳統與現代的博弈
楊柳青年畫手工藝術不同于其他藝術,是一門“活”手藝。藝人除了掌握基本的工藝流程外,還需要用心去作畫,才可以創造出真正的楊柳青年畫。但現實卻是:目前集勾、刻、印、畫、裱等傳統技藝的藝人越來越少,而傳承人的培養也愈發困難。在物欲橫流的物質社會,鮮有年輕人能夠靜下心來,投身于年畫創作,這使得年畫的制作水準大大縮水。
楊柳青年畫制作時,需要用幾塊木板來拼接畫樣,時間一久,容易產生裂縫,而且木頭紋理不一,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印刷。為省時省力,一些新式的楊柳青年畫作坊開始采用現代印刷工藝,實現了大規模批量印刷。玉成號畫莊是楊柳青鎮唯一一家老字號年畫作坊,仍然堅持使用傳統工藝進行年畫創作。從年畫的收藏價值而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木板楊柳青年畫更具有收藏和保護價值,可是在市場價值體系下,其發展確實是困難重重的。
(三)年畫市場的萎縮和年畫產業生長土壤的缺失
清代乾隆年間,隨著楊柳青年畫進入繁盛時期,各地出現了風格迥異的年畫,其中,“四川綿竹、山東濰坊的楊家埠、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尤其是天津楊柳青年畫,自誕生以來,農村、農家便是其主要市場,尤其是每到年關,家家戶戶的墻上都貼滿了象征著幸福、喜慶的年畫。因而年畫不僅占據了津京兩地市場,還受到了上至朝廷內達官貴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喜好,年畫文化的盛行推動了年畫產業的發展,而年畫產業若想得到持續發展,需要夯實的大眾支持和廣闊的市場空間,也就是說,大眾需求和市場推動是推進年畫產業發展的最主要支撐。可是,改革開放后,隨著西方思潮的不斷涌入,人們的審美情趣悄然發生了變化,各式各樣的裝飾畫開始取代年畫,成為粘貼在墻壁上的主角,年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越來越受到質疑。一些年畫作坊為了適應人們的消費心理需求,開始潛心開發更能適合市場需求的年畫產品,傳統年畫市場幾近消亡。因而在各種文化的沖擊下,年畫不再是現代社會年貨市場的主角,繼而也遠離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而且,對現代人而言,年畫有一種“古舊”的感覺,人們更多地把年畫作為對傳統民俗的懷舊、物質載體、范式去欣賞,而年畫中所蘊含著的文化意義和內涵已經被當代人所遺忘。加之進入21世紀,文化產業的全球化進程加劇,年畫等傳統文化被邊緣化。如何才能不斷加入符合社會前進的新理念、新元素,給傳統年畫市場注入新活力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之一。
進入新世紀,隨著后工業時代的到來,傳統手工藝已不再是時代的社會主角,已陷入瀕臨滅絕的境地。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代表著人們生活習俗和價值取向的手工藝開始再度引發世人的關注,很多國家都把瀕臨滅絕的手工藝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設立了專業的博物館等設施來保護各國的傳統工藝,但脫離了鮮活使用環境的這些手工藝物品,在沒有現實關聯的靜態環境下,這些被保護的對象無法自然延續發展,人們只能在被凝固的某一段時間里去回味手工藝的歷史輝煌。作為傳統手工藝的楊柳青年畫,自從2006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響應國家扶持發展傳統手工藝的號召,天津市政府也加大了對年畫產業的扶持力度。2012年7月,文化部發布了《文化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實施意見》。該意見指出:“采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府措施,支持民間資本興辦具有公益性和準公益性特點的書畫社。”這些意見,為年畫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可是,政府的政策指引和投資畢竟只是年畫這一傳統手工藝得以保存和發展的外因,要想從根本上保護和發展年畫,還需要其自身的發展。年畫只有具備了自給自足的能力,才能保證其真正實現了長遠發展,這就需要大力發展楊柳青年畫的產業化。日本無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還是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皆具有獨特之處,本稿將借鑒日本的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如何實現楊柳青年畫的產業化進程。
(一)保護楊柳青年畫的知識產權
201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實施。該法從政策法規方面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作了規定,雖然從傳承人的培養和傳統手工藝的認定方面都作了很詳細的規定,但對一些敏感問題卻沒有詳細規定。比如,對傳承人的具體獎懲明細不夠明確。應細化這些規定,這樣才有利于傳承人放下心中芥蒂,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傳統技藝的保護和發展中來,而不是一味地去隱藏獨門技藝,這對手工藝的保護和產業化是極其不利的。眾所周知,日本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一直居于世界前列。1950年,日本頒布了《文化遺產保護法》,傳統工藝作為工藝技術被納入無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稱作無形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日本還制定了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的“保持者”和“保持團體”的保護制度,一般把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的“保持者”稱作“人間國寶”。政府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與工作環境,“人間國寶”則擔負著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遺產的職責。1974年,日本頒布了《保護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法》,從法律制度上保證了日本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與產業振興。以日本的傳統手工藝織染為例,日本人把織染技術中的有形部分和無形部分從類別、名稱、認定年月日、場所、所有者等方面進行了很詳細的分類描述。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日本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已經很成熟。鑒于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柳青年畫的技藝方面也應該進行明確劃分,統一技藝。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護年畫的傳統技藝,另一方面也可以杜絕絡繹不絕的贗品。
(二)培植傳統手工藝文化回歸的“土壤”
進入新世紀,隨著經濟高速成長和高度工業化帶來的越發嚴重的環境問題,人們開始懷念制作精美且充滿生活氣息的傳統手工藝,尤其是在物質生活極度膨脹的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若想使整個民族的產業得以良性發展,單單依靠現代技術是難以實現的,必須發展能夠從精神上引起人們共鳴的產業。于是,傳統手工藝的價值就越發彰顯。而要想讓傳統手工藝對整個社會的精神文化產生影響,就必須培育其得以回歸的“土壤”。從20世紀70年代提出文化產業這一概念以來,日本一直致力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振興,并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展現“日本魅力”的重要國策來推廣。他們除了大力進行海外文化滲透之外,還努力在本土創造適合文化產業發展的土壤。日本秉承:“文化產業力的源泉來自大眾的感受,或者說,大眾的感受培育文化產業”這一構想,開始了借助文化產業,振興日本經濟的夢想。在這一夢想的推動下,日本經濟得以再次起航。為了構建文化產業發展的土壤,首要前提就是要培育民眾的文化感受力。為此,日本政府和民間團體采取了創建博物館或民間社團組織,讓民眾有更多機會了解傳統手工藝,從而激發民眾保護和發展傳統手工藝的熱情。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柳青年畫雖然已引起了政府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但實際情況卻是,大眾對年畫的了解并不多,即便有些人購買收藏年畫,也是以其經濟效應為前提的。筆者做過口頭問卷調查,很多人只是聽說過楊柳青年畫,并不了解年畫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更不會關注其命運。可是,楊柳青年畫產業不同于其他產業,作為手工業,其首先具有經濟屬性,發展受到科技等眾多因素的影響,而從年畫的發展歷史和產生的舞臺來分析,又具有文化屬性,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的。在目前的手工藝市場環境下,要實現對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快年畫的產業化進程,必須依托于大眾文化的需求。為此,需提高楊柳青年畫在一般大眾之間的影響力,讓大眾成為推進年畫產業發展的動力。
(三)重塑楊柳青年畫工藝的現代價值
自從確立“文化立國”的策略以來,日本就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他們努力使文化遺產作為“資源”盤活,積極地讓文化遺產不再只是做“標本”,而是擴大宣傳力度,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國民化、國際化、產業化。日本認為:支撐傳統手工藝持續發展的源泉是結合國內外的大眾審美和表現力,提高手工藝產品技藝的精致性和提供良好的服務,從而促進傳統手工藝的國內外受容和體現民族文化、精神的能力。
近年來,在我國政策的指引下,天津市和地方政府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體現當地文化特色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功不可沒的。天津楊柳青年畫作為四大年畫之首,在宣揚天津民俗文化、展現天津魅力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013年11月,首屆楊柳青年畫大專班開班,標志著楊柳青年畫工藝正式走向公開化、透明化,這將有助于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為此,重塑楊柳青年畫工藝的現代價值已刻不容緩。朱洪啟指出:在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中,楊柳青年畫的魅力主要來自其傳統技術,而從發展策略角度來說,基于20世紀80年代前,年畫消費文化的核心是年畫的題材與內容,而不是年畫的傳統技術來看,年畫技藝是否需要革新,還需要商榷。筆者認為:楊柳青年畫若想保持其魅力,傳統的木板年畫技藝是不能被拋棄的,只是需要我們在技藝的精湛性和細致度方面必須做出改進。只有這樣,才能讓木板年畫在國內外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
[1]徐藝乙.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傳統手工藝[J].江西社會科學,2011(5):223.
[2]戴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困惑[J].望新聞周刊,2005(30).
[3]史麗華.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個特征[J].理論與現代化,2005(5).
[5]廖明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日本經驗[J].學術訪談,2007(1).
[6]周乙陶.經濟轉型時期的民族手工藝[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2).
J2
A
1673-0046(2014)2-0183-03
本文為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課題成果,課題編號:E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