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紅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經濟轉型背景下浙江農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研究
來紅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論文基于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分析了制約浙江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農業結構轉換與升級的模式選擇:內部主導產業的轉換替代模式、農業產業鏈延伸模式和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最后,根據我省農業生產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要,提出了相關的技術意見。
經濟轉型升級;農業結構調整;產業鏈延伸;農業可持續發展
當前國際、國內發展環境風云變幻,浙江經濟發展也遭遇了新的挑戰。從“九五”后期開始,浙江的產業結構就出現了與國內消費需求結構不協調的問題,浙江的企業卻沒有及時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應對,為了保持企業經營及區域經濟快速的發展,反而是采取了市場調整的策略,用大量的出口來代替。同時,為了應對本地區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通過向中西部生產要素洼地轉移來維持低成本。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無論從國際和國內經濟發展環境來看,還是從需求拉動力量和供給支持條件來看,浙江這種發展路子已經走到了盡頭。
從新世紀開始,浙江抓住國家實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戰略機遇,以效益農業、高效生態農業為發展方向,針對國內大中城市高附加值農產品的有利市場和國際市場,促進了經濟作物迅速發展。從2003年到2012年,農業總產值從529.44億元增加到1229.36億元。在種植業內部,從2006年到2012年,全省谷物產值由146.28億元增加到194.24億元,蔬菜由200.76億元上升到341.22億元,茶桑果由175.33億元上升366.12億元。浙江農業生產結構在國家政策和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下,正在進行以高附加值為主第三次大調整,也使浙江農業結構達到了新的水平。
1.農業經濟的發展受資源與市場雙重約束
浙江人均耕地0.032公頃,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據統計,2002~2011年浙江省耕地面積從159.91萬公頃減少到156萬公頃,凈減少3.91萬公頃,其中灌溉水田面積減少最多,低彈性的耕地資源供給和人口壓力的不斷加劇,造成農業結構調整彈性系數大大下降。同時,由于工業污染形成水質型缺水,水土資源的嚴重匱乏,已對生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
信息不靈所帶來的種植結構不合理,使許多農作物廉價出售。例如,衢州柑橘近幾年滯銷情況越來越嚴重,2009年,果農1500斤的柑橘只賣了47元錢。另一方面,政府導向失策,產銷不對路,造成農產品出售難、農民不愿種地、土地撂荒的狀況也屢見不鮮。
2.浙江農業規模偏小,產業化程度很低
我省農業組織化、產業化程度比較低,難以形成企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生產經營格局,產銷環節間還缺乏應有的協調和配合,連接緊密度不夠,導致品牌繁多、無序競爭現象嚴重。傳統產業一方面改造力度不強,再加上人多地少導致土地經營細化,土地密集型生產很難獲得規模效益;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到二、三產業,導致傳統產業面臨經營副業化、農戶兼業化和老齡化的挑戰。
3.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滯緩,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弱
農業科研體制尚未真正建立起科研面向市場的機制,應用科技研發滯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盡合理;農業科研與農業技術推廣分屬不同的行政部門管理,二者之間聯系不夠緊密;農業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改革步子緩慢,有待進一步完善。
4.農業發展外部的制約因素
影響農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因素一方面來自農業自身的弱質性,另一方面也有外部制約因素。當前影響農業發展的主要外部因素有:
(1)金融信貸方面的問題。農業生產資金貸款手續較為繁瑣,期限設置不合理,貸款金額有限制。在農業結構調整之后,農民加大了對于經濟作物、農副產品的加工、新型的種植業等等的投入,急需多元化的大型貸款與項目相適應。
(2)基礎設施薄弱。大部分的農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資金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管理落后、效率低下。
(3)保障制度方面的問題。盡管浙江在農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的農村各種保障制度依舊缺失。而對于農產品保險方面,保險公司往往由于回報率太低,缺乏為農產品提供保險服務的內在動力。
(4)農產品安全監管方面的問題。浙江農產品標準化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農產品監測監管體系有待健全,人員配備嚴重滯后,執法手段不嚴等問題也迫在眉睫。
(一)農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四大關系
在進行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發揮資源優勢與市場需求的關系;數量增長與質量效益提高的關系;結構優化和科技興農的關系;政府行政行為與尊重農民意愿的關系。
(二)農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模式選擇
由于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這樣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的雙重制約和影響,導致農業生產區域特征多樣化,這就決定了農業結構調整的多元發展模式。
1.農業內部主導產業的轉換替代模式
農業內部主導產業的轉換替代模式,主要是指利用主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出現相對過剩的有利時機,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和各地的資源優勢,合理配置資源,主動調減不適宜種植糧食地區的糧食面積,積極發展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發展養殖業,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具體而言,主導產業的轉換替代模式可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重點扶持主導產業。建設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帶和塊狀經濟,加快特色農業強縣、強鎮、強村建設。
(2)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由單一的糧食生產向蔬菜、水果、花卉、中藥材等產品生產轉變。立足于非耕地資源和庭院經濟,選擇從事集約化程度較高的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生產,可以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勞動力及其資源,產業集約度高、技術含量高、投入集中,規模經營、分工分業等優勢明顯,其效益遠遠高于糧食,應大力發展。
(3)加強林業發展。要結合浙江70%的山區特點,改造提升特色林業,調整優化林中結構,促進山區經濟發展。
2.農業循環經濟型模式
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與生態工程學的方法應用到農業領域。浙江的自然資源極度匱乏,要做好農業資源合理利用,保護農村環境,最佳途徑就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按照農業循環經濟建設要求,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高效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物的產生。通過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基地建設,推動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努力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盡可能地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在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的同時,提高農業產量和農產品品質。
3.農業產業鏈延伸模式
農業產業鏈延伸模式的中心思想就是做強做大主導產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逐步向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把數量型農業轉變成價值型、質量型農業。浙江省農業到如今還沒有脫離單一生產環節的束縛,與加工、流通環節存在脫節的結構缺位,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農業產業體系。
一是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中間環節,農產品加工對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緩解農產品難賣現問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這不僅關系到最終消費需求,而且關系到擴張農業的中間需求。發展農產品加工也有助于發揮我省勞動力資源充裕等優勢。發展勞動密集與技術密集相結合的農產品加工業,是擴大農業出口的潛力所在。
二是深化農業產業化理念。在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傳統產業化經營的基礎上,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四位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以產業鏈建設為落腳點,通過產品細分化的專業合作,促進企業之間形成緊密合作的上下游產業鏈。
(三)農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意見建議
在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穩步推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效益農業是長期的任務。在經濟轉型背景下,我省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發展效益農業,需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1.準確確立地區的農業定位
在發展效益農業的過程中,各地在調整農業結構時,應根據本地區的資源和優勢,確立自己的定位。浙江地處長江三角洲,毗鄰我國最密集的城市群,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鄉一體化,為城市農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輻射的載體,積累了良好的基礎條件,繼續發展城市農業,建設城市取向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大有可為。另一方面,根據浙江擁有市場開拓能力較強的外貿主體的優勢,在加大具有生產優勢的傳統產品,如茶葉、水海產品和絲綢等出口的基礎上,努力拓展花卉苗木、食用菌等新興農產品的出口,發展創匯農業也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2.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
我省農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市場農業,是具有競爭能力的農業,這就必須高度重視農產品的安全衛生,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協調機制,改革現有監管模式,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加強對農業生產過程和農資市場的安全監管,實行跨地區交叉抽檢的方式,
3.積極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土地資源保護利用上,合理安排建設用地,處理好建設用地與農業用地的關系,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在水資源保護利用上,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大力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加強節約用水宣傳。在海洋資源保護利用上,要合理開發海洋資源、灘涂資源,調整海洋漁業結構,優先發展海洋旅游業。
4.改革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完善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基本條件,我們當務之急必須抓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重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二是加強人才培養,增加農業和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三是強化科技創新前瞻布局,提高農業創新能力。
[1]楊萬江.浙江農業發展的國際比較[J].浙江統計,2009 (3):8-10.
[2]劉海.不同地區農業結構調整模式選擇[J].山西農經, 2002(6):34-37.
[3]王美青,衛新等.推進浙江農業資源持續高效利用[J].浙江經濟,2013(2):42-43.
[4]史濟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調查與思考[J].政策嘹望,2012(10):26-28.
[5]姚作汀,史先虎等.當前浙江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J].浙江經濟,2010(15):46-47.
[6]黃沖平,顧益康.浙江高效生態農業的面臨問題及發展理念[J].浙江農業科學,2008(4):381-384.
F207
A
1673-0046(2014)3-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