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旭
(寧夏大學,寧夏 銀川 750021)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澳大利亞語言政策研究
——語言教育規劃目標視角
胡曉旭
(寧夏大學,寧夏 銀川 750021)
20世紀9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政府出臺的語言政策主要包括《澳大利亞的語言:澳大利亞語言與讀寫能力政策》、《澳大利亞國家學校亞洲語言與研究戰略》和《國家讀寫能力規劃》,本文從語言教育規劃目標角度對其進行分析,表明明確的語言規劃目標是澳大利亞語言規劃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澳大利亞;語言政策;語言規劃目標
語言規劃是社會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對其正式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其主要目的是解決社會中的語言問題。這門學科主要研究語言規劃理論和語言規劃實踐。前者是語言規劃研究的理論基礎,后者是運用前期語言規劃研究的理論成果來分析各國不同的語言規劃問題。語言規劃是個比語言政策更寬泛的概念,語言政策是語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澳大利亞語言政策的制定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聯邦教育部頒布的《國家語言政策》是澳大利亞第一部明確的官方語言政策。此政策促進了澳大利亞國民認同;重視語言資源觀念,對澳大利亞后來的語言政策有重大影響。《澳大利亞的語言:澳大利亞語言與讀寫能力政策》是又一項語言政策,重在提高澳大利亞人的語言和讀寫能力;《國家讀寫能力規劃》是一部典型的語言教育規劃政策,涉及語言教育規劃的方方面面。
語言規劃目標理論是語言規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決定著語言規劃的改變方向,對語言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作用。明確的語言規劃目標也促進了語言規劃的高效實施。Ferguson,Haugen,Moshe Nahir,Kaplan和BaldaufJr.等學者曾對語言規劃目標進行過研究。Nahir提出了以下十一個語言規劃的目標:語凈化、語言復興、語言改革、語言標準化、語言傳播、詞典現代化、術語統一、語體簡化、語際溝通、語言維持、輔助語碼標準化。目前研究者們根據語言規劃的分類對語言規劃的目標進行研究,Kaplan和BaldaufJr.提出語言規劃目標的理論框架,對政策規劃和培育語言規劃的目標進行了詳盡的論述。
語言教育規劃指教育領域的語言規劃。主要包括以下決策:學習對象、師資、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材、財力資源、社區、評價。語言教育規劃的政策目標為教育系統中的整個教學過程設定標準,其中包括教什么語言,給誰教,以什么方式,用什么教材以及怎樣評估整個教學;語言教育規劃的培育規劃目標則規定了以什么方式使語言學習項目去滿足不同群體對于語言學習的需要,包括語言再習得、語言維護、外語/二語習得、語言變遷和語言傳播等方式。下文將從語言教育規劃的政策目標角度分析澳大利亞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語言政策。
1.《澳大利亞的語言:澳大利亞語言與讀寫能力政策》
《澳大利亞的語言:澳大利亞語言與讀寫能力政策》是一份正式的官方政策文件,它涉及的問題包括:澳大利亞語言的地位、英語讀寫能力、非英語語言需求、土著語言與海峽島語言等。該政策把英語讀寫能力放首要位置,并在此方面提出了八個目標:1.取得一定成果,使兒童和成年人能夠有效參與到教育和工作中;2.通過研究、課程和教材開發、師資提供、專業發展、評估、評價與評審程序等必要手段確保教學質量;3.使給非英語背景者提供的英語學習項目更易獲得,更具聯系性;4.開展土著人需求的項目,提供特定支持,幫助土著人獲得口頭與書面語;5.提升讀寫能力和英語作為第二語言項目提供方、不同教育和培訓部門之間的合作水平;6.提高工業界和社區對英語讀寫能力重要性認識,加大工業界和社區群體在促進讀寫能力上的參與;7.使澳大利亞英語使用更標準;8.促進平易英語在教育和培訓項目及各種公眾活動中的使用。
2.《澳大利亞國家學校亞洲語言與研究戰略》
《澳大利亞國家學校亞洲語言與研究戰略》旨在推動澳大利亞學校全面實施亞洲語言和文化項目。其目標是:幫助政府學校與非政府學校促進漢語、日語、印尼語和韓語的學習,支持通過課程來研究亞洲,提高澳大利亞同主要亞洲國家的交流能力。該政策第二階段的戰略規劃主要包括課程傳送、師資質量與師資提供、戰略聯盟、成果與責任。課程傳送的目的是開發基礎廣泛的高質量教材,通過一系列課程傳送機制,提供靈活多樣的教材和項目的獲得途徑。成果與責任的目的是形成一個收集和報告戰略成果的一致同意的框架,對學生語言學習進展的測量方法進行檢查。
3.《國家讀寫能力規劃》
《國家讀寫能力規劃》是一個典型的語言教育規劃政策,涵蓋了語言教育規劃中的教學目標、學習對象、師資、教學方法、財力資源、評估等重要內容,尤其強調讀寫能力標準的設立。此政策的目標是每個小學畢業生都應該具備適當的閱讀、寫作與拼寫能力。它特別重視和關注早期階段的學校教育。
Kaplan和BaldaufJr.對于語言教育規劃的政策目標做了詳細介紹,首先是課程方面,一旦教育部門確定了所教語言,那么就要考慮教授這門語言課程的所有因素,如教材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授課時間以及課程建設等。在分析了學習者的需求之后,選擇適合他們的教材和教學方法,根據某種語言學習的難易程度來確定這門語言的授課總時間和每次授課時間。以上介紹的三項語言政策對此都作出明確規定,比如《國家讀寫能力規劃》明確指出,由于各地區學生、學校和所在社區的不同性質,以及學生個人的不同需求,因此不同學校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風格。
關于教學人員的方面必須考慮教師來源、教師的培訓以及教師的報酬。教師來源除了本國教師的再培訓外,還可以請目標語為本族語國家的人員作為外語教師。澳大利亞語言政策正是考慮到了這點,請使用亞洲語言的本族人來澳大利亞學校作為教師或者助教。同時,教育部門不但要提供教師的職前培訓,還要提供報酬和在職培訓來提高教師職業素質,《國家讀寫能力規劃》對教師教育、專業發展、讀寫研究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社區關系也是語言教學中的一個主要方面,教育只有在學校、家庭、社區和政府等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完成語言教育規劃的目標。從澳大利亞語言政策中可以看出,該國政府很重視對語言教育方面的投資等。1997-2000年聯邦為政府和非政府教育機構提供6.5億澳元支持學校讀寫能力戰略來提高讀寫能力。《國家讀寫能力規劃》最后強調,必須通過家長、教師、校長、教育機構和政府合作來有效地實現其規定的目標。
最后,關于評估政策,其目的主要是測試由于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澳大利亞的每一個語言政策出臺以后,都會有相應的評估報告來評價其優點和問題。如對于《澳大利亞國家學校亞洲語言與研究戰略》的評估報告指出,自《戰略》實施以來,促進了四門亞洲語言的學習,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對于《戰略》提出的目標,即到2006年,有60%的10年級學生和15%的12年級學生應該學習四門亞洲語言中的一種則過于理想化,應確立更為現實的目標。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澳大利亞的語言政策,從《澳大利亞的語言:澳大利亞語言與讀寫能力政策》到《國家讀寫能力規劃》,每一個政策都有明確的語言教育規劃目標。政策規劃的目標表現在語言的確定、教學人員、課程建設、教材教法、資金來源、社區關系和測試評估上,而培育規劃的目標則是語言的再習得、語言維護和外語或二語的習得及語言傳播等。
語言規劃的目標對語言規劃活動有指導作用,因此語言規劃的目標對于語言規劃的成敗有關鍵作用。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澳大利亞語言政策有著明確的語言教育規劃目標,指導其語言規劃的實施。澳大利亞語言政策的制定和語言規劃的實踐,也為世界上其他國家解決各種語言問題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為世界各國制定語言政策起到了模范作用。
[1]Kaplan R.B.,Baldauf R.B.Language planning from practice totheory[M].Clevedon:MultilingugalMattersLtd,1997.
[2]Kaplan R.B.,Baldauf R.B.Language and language-ineducation planning in the Pacific basin[M].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2003.
[3]Nahir,M.Language Planning Goals:A Classification[J]. Language Problems and Language Planning,1984(3).
[4]王輝.澳大利亞語言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11):107-124.
[5]王輝.近20年澳大利亞外語教育政策演變的啟示[J].北華大學學報,2010(12).
H0
A
1673-0046(2014)3-0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