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梅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四川 成都 611731)
-ing分詞動詞常做時態標記詞,本文要討論的是其非時態標記的一面,即-ing分詞的介詞化。-ing分詞介詞化是指-ing分詞在特定語境下被直接視為介詞的語言現象。這種現象為語言的歷時和共時研究的結合提供了可能性。-ing分詞介詞化受到多種因素推動,本文以concerning的介詞化為例,探討-ing分詞在介詞化過程中的認知理據、詞義和句法變化及介詞化的機制,并分析這種語言現象形成的動因,以期探尋詞匯演變的路徑及其背后的推動因素。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語言是從自身描述到周邊物件描述,從具體所指到抽象概念。語言和人類其他行為一樣,受到省力原則的影響,即要求語言既省力又有效,于是舊的語言形式就衍生出新的語義和功能。語法化是省力原則的表現。依據Hopper和Traugott的定義,語法化是指語言中原本表示實在意義的詞匯項或結構式在某些語境中逐漸演化為無實在意義、僅表語法意義的成分,或表示語法意義的成分繼續演化出新的語法功能的現象或過程。
語法化過程中,實詞虛化后,如果其新的抽象義反復出現在類似語境,那么新義就會逐漸演化成該詞意義的一部分,與原義并存,直至原義逐漸消亡,實詞最后徹底化為虛詞,如漢語中的“在”。盡管虛化而來的功能詞已經屬于一個新的詞類,但與原詞卻依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是Hopper曾談到的語義滯留原則。滯留原則指新構式的語義范疇受到原詞實在意義的制約。就concerning來說,concerning原詞的牽涉義在虛化后依然制約著新構式的語義范疇,這也是辭書將concerning譯為“關于,涉及”的原因所在。
解惠全提出,實詞的虛化要以意義為依據,以句法地位為途徑。-ing分詞的介詞化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詞義的變遷,二是句法位置的改變。先看concerning的詞義在語法化過程中的虛化:
(1)It could pursue quality in programming without concerning itself with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2)It could pursue quality in programming,it needn't(really)concern itself with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3)All questions concerning harmonious relations in society were derived from issues relating to social class.
(4)All questions concerned harmonious relations in society,all questions were derived from issues relating to social class.(注:該句不符合語法)
(1)(2)中的concerning具有動詞的特征:在句中充當狀語組成部分,有體貌變化,也能有自己的邏輯主語和修飾語(really),意思是“考慮”;(3)中的 concerning做名詞后置修飾語的組成部分,淡出了主謂結構,無邏輯主語(4)表明concerning也不能帶上自己的主語,在此語境中失去了動詞的特征,新添了介詞的功能,意思是“關于”。concerning的詞義變化是-ing分詞介詞化的重要表現。
再看-ing分詞在語法化過程中句法地位的變化。句法地位指語言構式在句中的位置或與其他構式的搭配關系。解惠全認為,句法地位的固定是實詞語法化的途徑。所謂句法地位固定,就是一個實詞由于經常出現在某種表示語法關系的位置上,從而逐漸變成了專門(或主要)表示這種語法關系的虛詞。在SVO的基本句型中,動詞往往充當著謂語的角色,是整個句子的核心成員。但很多句子經常有兩個動詞,V1在謂語位置,而V2卻在狀語或后置定語位置,V2如果頻繁出現在類似語境,句子的重心就會慢慢轉移到V1上,而V2由于經常處于次要地位,其所具有的動詞特征也必將逐漸弱化,反之語法功能逐漸增強,實詞也就逐漸虛化了。
-ing分詞在失去動詞范疇典型成員的句法功能特點(做謂語)時,同時獲得介詞范疇典型成員的句法功能特點,與普通介詞共享做名詞后置定語的功能。
(5)We believe you deserve straight answers to any question concerning our food products.
(5)中concerning淡出了主謂結構,故其處于次要動詞位置,動詞性減弱,詞義虛化,相當于普通介詞on,所引導的介詞短語作question的后置修飾語,失去了動詞做謂語的功能特點,而逐漸獲得介詞的句法功能特點,語法功能產生了變化。
由此可見,一旦-ing分詞淡出句子的核心成分,即有了步入功能虛化路徑的可能性。-ing分詞詞義和句法位置的改變共同印證了其動詞功能減弱,語法功能增強的介詞化過程。
研究-ing分詞介詞化的目的是解釋實詞如何語法化成功能詞的過程。一般認為語法化的機制有兩種:一種是對語言結構的重新分析,即轉喻;另一種是對重新分析結果的類推,即隱喻。
重新分析不影響句子的表層結構,卻對其內在關系進行切分式的改變,導致結構成分之間的邊界或創立,或遷移,或消失。
(6)The arguments concerning time and expense would have been less valid.
在(6)中,句子表層結構沒變,但其內部關系被切分:concerning和主語之間的主謂對應關系消失,被重新分析為一個介詞,引導名詞后置定語,詞義也有所改變,這是重新分析對-ing分詞介詞化的推動。
關于隱喻機制,根據Lackoff&Johnson的觀點,隱喻指借助他類事物理解和體驗該類事物。實詞語法化過程不是孤立進行,而是相互影響的。許嘉璐認為,“一個詞意義延伸的過程常常‘擴散’到與之相關的詞身上,帶動后者也沿著相類似的線路引申。”某個實詞的虛化會影響其他詞匯,使其沿著相似路徑語法化,這是類推的影響。英語中的動詞concern與regard、consider等有相似的語法化路徑:verb→participle→dangling participle→marginal preposition。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詞綴-ing跟在某些動詞之后使動詞具有介詞化的可能,它就不再局限于時態標記功能,而是新增了語法功能,并且這種語法功能有擴展之勢,可以影響其他動詞,使這類詞抽象為一類介詞。類推的影響是顯著的。
轉喻和隱喻機制往往交互作用,二者之間無絕對界限,兩種機制共同推動了-ing分詞的介詞化。
-ing分詞介詞化受到多種因素推動,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交流需要。如前文“認知理據”里所述,-ing分詞的介詞化是在省力原則指導下為滿足交際的一種客觀需要,在此不再贅述。
其次,英語語言自身的特點為-ing分詞介詞化提供了可能性。英語詞類可以通過添加曲折詞綴得以標識,從而使詞在句中的句法功能得以確定。-ing分詞的介詞化正是這一特點的體現:當-ing分詞和其他動詞競爭主要動詞時,其往往因自身與主語的句法位置不對應或邏輯關系相距甚遠而淪為次要地位,致使其實詞地位下降,虛詞功能上升;此現象如若頻繁出現,久而久之,-ing分詞必然虛化。英語自身的特點為-ing分詞介詞化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是語用因素。語境制約著-ing分詞的語義和句法功能。-ing分詞的句法地位改變后,與主語失去依托,新增了介詞的某些功能,隨著此類-ing分詞語用頻率的提高,其逐漸帶上了這種語境意義,即具有了介引各種關系的功能意義,-ing分詞也就逐漸語法化為一類特殊介詞了。
-ing分詞介詞化背后的動因值得進一步探討,筆者認為語言結構自身的特點和語用因素是主要推動力。
-ing分詞介詞化是語言歷史發展中一個重要現象,分析-ing分詞介詞化過程中詞義及句法地位變化有助于發現其介詞化的某些相似的路徑,探尋-ing分詞介詞化機制和動因能拓寬語法化研究的視角,更深刻地理解語言發展演變背后的推動因素,有助于二語習得者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這類詞的特點和語用功能。
[1]Hopper Paul J.Traugott Elizabeth Closs.Grammaticalization[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解惠全.談實詞的虛化[A].語言研究論叢(第4輯)[C].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4]許嘉璐.論同步引申[J].中國語文,1987(1).
[5]李明.英語邊緣介詞化的語言學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