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安
(信陽市圖書館,河南 信陽 464000)
公共圖書館肩負著傳播文化知識、傳遞科學信息、提升公民文化品位、豐富城鄉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社會職能。建立健全以公共圖書館為核心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是一項利在長遠的基礎性民生工程。普遍均等服務是圖書館的基本理念和執著追求。2011年初,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啟動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2013年確立了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城市。其中“信陽市平橋關愛留守兒童:農村公共圖書館一體化建設”項目是直接與圖書館總分館制相關的四個項目之一[1]。
信陽市平橋區地處大別山區,為信陽1998年撤地設市后在原信陽縣基礎上規劃調整而成。面積1 853平方公里,全區總人口83.5萬,為信陽市新興城區,也是傳統農業縣區,常年外出務工人口有20余萬。全區13.1萬在校學生中,有留守兒童近4萬人。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又要求“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13年制定的 《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標準》中的《中部標準》要求“市、縣圖書館以總分館等多種形式形成服務體系,實現通借通還”。
2010年底,平橋區圖書館搬遷至平橋國際會展中心一樓,館舍面積由原來的2 517平方米增加到3 800平方米,內設成人閱覽區、少兒閱覽區、幼兒活動區、電子閱覽室、參考咨詢室、采訪編目室、多媒體會議室等十個功能區,免費開放,服務優質,管理規范。2010年,全區綜合經濟實力穩居全市前列,榮獲國務院縣域經濟研究中心“新中國60年縣域經濟投資最具潛力十大城市”稱號,2012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184.5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7億元。平橋區始終把文化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載體。這一切都為平橋區農村公共圖書館一體化建設的制度設計及實施打下良好基礎。
蔡元培先生認為,教育不單在學校,學校以外還有許多機關,而第一是圖書館。平橋區委、區政府以關愛留守兒童為切入點,千方百計加快農村公共圖書館一體化建設,制定印發了《信陽市平橋公共圖書館建設實施方案》(信平辦[2010]6號),在全區18個鄉鎮(辦事處、管理區)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圖紙、統一標準、統一驗收”的原則,興建鄉鎮公共圖書館。每座分館建筑面積821.22平方米,統一格局,統一顏色,設讀者服務大廳、成人借閱室、少兒借閱室、報刊閱覽室、采編編目室、多媒體閱覽室等六大服務區,融圖書借閱、報刊閱覽、數字圖書閱覽、信息查詢、在線借閱等多功能為一體。平橋區圖書館總分館共有33名在職人員,其中本科以上學歷22人。共有電腦594臺,書架745組,期刊架211組,報紙架104組,閱覽椅2 092個。分館各有5萬冊圖書、30種期刊、20種報紙。全區持證讀者已達1.5萬人,文獻流通達13.7萬冊次。
總分館制的管理模式建立,打破了過去平橋區的圖書館(室)之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平橋區的街道社區圖書室、鄉村農家書屋、各鄉鎮圖書館、各中小學圖書室等,只要是集群圖書館網絡體系中的一員,都可以統一使用集群圖書館網絡管理平臺,共享服務器、設備、技術、人員。
總館統一配備,統一流通各鄉鎮分館中的圖書文獻,各分館的讀者借閱證件和總館統一編號,相互通用。總分館共同使用文獻流通管理系統、多媒體閱覽室上網服務管理系統和 “平橋區公共圖書館門戶網站”。
通過努力,建成了以平橋區圖書館為總館,鄉鎮圖書館為分館,以社區街道圖書室、農家書屋為支館,圖書流通車為補充的區域圖書館網絡服務體系,實現了圖書資源在全區范圍內“資源共享、通借通還”,真正惠及全區群眾。
區圖書館為各分館配備1名懂業務、善管理的專門人員負責分館的業務管理工作,鄉(鎮)政府配備1-2名圖書館管理員協助圖書館管理。為提高圖書館管理水平,確保建成的鄉鎮圖書館得到科學管理,提供優質服務。2010年3月,平橋區從區大學生村官中考錄了21名成績優秀、熱愛圖書事業的鄉鎮圖書管理員,并統一派送到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圖書情報專業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理論學習,還到國內一流的東莞圖書館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頂崗培訓。同時與信陽市圖書館、信陽師院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等省、市級公共圖書館加強業務聯系,學習交流[2]。
區圖書館與各分館采用統一的服務平臺、業務管理系統,分館內的文獻資源由總館統一采購、集中編目、統一調配、定期輪換。讀者只要擁有“一卡通”借書證,就可享受到高效、優質的信息服務。
《平橋區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規定,區財政統一撥付總館后續發展專項資金35萬元/年(購書經費20萬元,設備維護與其他活動經費15萬元);區財政統一將鄉鎮圖書館后續發展專項資金10萬/年撥付到各鄉鎮人民政府,用于各分館運行費用。每年各館圖書采購按計劃上報區文化局統一采購辦理。此外,通過加強對外宣傳和推介,吸引社會團體、愛心人士等進行公益性捐贈,為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平橋公共圖書館建設項目連續三年被區委、區政府列為“雙十工程”,已成為豫南乃至河南省最大的區域公共圖書館集群,也是信陽市文化惠民的亮點工程。
平橋區圖書館采用Interlib第三代圖書館集群管理系統,通過Internet、校園網、城域網將圖書館聯合組成一個區域性的虛擬圖書館群,讀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書籍查詢以及對所借圖書的續借,極大的方便讀者借閱。同時為進一步豐富平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寬信息獲取渠道,平橋區數字圖書館已發展成為河南省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的三級用戶,凡平橋區圖書館注冊讀者,不論身處何地,都可以隨時免費登錄平橋區圖書館門戶網站瀏覽240萬種全文圖書、9億頁全文資料、6 000萬篇中文期刊論文、8 000多萬篇報紙以及論文、標準、專利等多種全文文獻。多媒體閱覽室配有專用管理系統,讀者持證每天可享受1小時的免費服務。
平橋區圖書館總分館的免費開放,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活動搭建了良好平臺,全區各圖書館根據鄉鎮特色,針對不同讀者群體,以“書香洋溢平橋”“全民閱讀”為主題,利用節日、假期及休閑時間舉辦了各類富有特色的讀書活動。先后與區實驗小學及鄉鎮中小學聯合舉辦不同類型的讀書活動400余次,如“假期走進圖書館,做個書香好少年”“書香小雛鷹”“尋找書中的好故事”等讀書活動,“我最喜歡的一本書”“走進鄉村圖書館”等有獎征文活動,慶七一“迎七一心向黨”、迎中秋慶國慶“我讀書我快樂”等演講朗誦比賽活動。總分館通過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使人民群眾走進圖書館,熟悉圖書館,利用圖書館,大力營造全民閱讀的濃厚氛圍,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
為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的文化傳播陣地作用,平橋區在公共圖書館開設了《平圖講壇》和《鄉村大講堂》公益講座,構筑專家學者與全區城鄉居民的直通橋梁。2012年6月起,區總館的《平圖講壇》和鄉鎮圖書館分館的《鄉村大講堂》在全區巡回舉辦。講座以“和諧平橋,幸福平橋”為主題,內容涉及鄉村人文精神建設、農村發展形勢政策教育、鄉村文明法治教育、中國傳統文化、平橋地方文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養生保健文化、藝術鑒賞等。此外,圖書館還面向社會開展講座需求調查,公開征集講座選題,不斷充實講座內容。公益講座活動普及和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和弘揚了地方文化,有力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已成為平橋區公共圖書館的讀者活動品牌之一。
各鄉鎮圖書館不斷創新,充分利用圖書館廣場這一有利資源,努力營造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提高了全民參與意識,發掘了公共圖書館的巨大潛力。老年秧歌表演、健身操表演、扇子舞、少兒舞蹈等戶外運動以及露天電影、戲曲愛好者票友會等活動持續不斷,紅紅火火。
2012年8月9日,由華誼兄弟公益基金捐建的平橋區公共圖書館第1個“零錢電影院”在陸廟圖書館動工,當年9月11日正式投入運行。目前,華誼兄弟公益基金在平橋區圖書館 (總館)和18個鄉鎮分館共建設了19個“零錢電影院”。“零錢電影院”旨在豐富孩子“第二課堂”,促進健康成長。各鄉鎮圖書館“零錢電影院”設立在采訪編目室,集讀書、休閑、娛樂為一體,片源由華誼兄弟公益基金提供,圖書管理員們不定期為小讀者們選播影片。
圖書館屬于公益性事業單位,它的發展需靠政府主導做根本,以政府財力做支撐。在項目建設資金和政策方面,平橋區委、區政府都給予了全力保障。
隨著平橋區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逐步建立,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區政府廣泛調研、集思廣益,及時制定了《平橋區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將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建設納入區人大常委會立法程序,通過法規的形式予以確立,使鄉鎮圖書館的運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力地保障了公共圖書館的科學、健康、規范、持續發展。
平橋區在鄉鎮圖書館建設上充分利用 “共享工程”實施契機,大力發展鄉鎮分館的多媒體閱覽室,使鄉鎮館的電子文獻資源量成倍增大,極大地豐富了館藏資源量。充分滿足不同層次、各類讀者的不同閱讀需求。
圖書館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做到“讀者第一、服務至上”。鄉鎮圖書館購書經費有限,平橋區圖書館創新館藏圖書采購模式,讓讀者參與總分館新書采購,賦予讀者訂購一、二種圖書的選擇權,對讀者的訂購要求先行統計,再制定本年度的圖書征訂計劃,讓讀者參與圖書館建設,以此推動全民共建,激發主人翁的責任感。
一是利用平橋區新聞網站和平橋區公共圖書館門戶網站,在網站上設置 “推薦書籍”“讀者天地”“網上咨詢”等欄目,充分發揮互聯網特殊而巨大的宣傳力量。二是開通咨詢熱線、電子郵箱,統一協調讀者咨詢和導讀服務。三是針對圖書館的兩大主流群體——學生和老人,著重在學校和社區做好宣傳工作。四是利用平橋圖書館學會優勢與其他縣區的公共圖書館加強業務聯系,互相學習,共同提高[3]。
圖書館隊伍建設是圖書館正常運行的基礎。在隊伍建設上,平橋區通過集中培訓、實踐鍛煉、參觀學習等手段,使其成為具備扎實的圖書情報學理論基礎,精通圖書館業務技能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一方面大力加強思想教育,培養圖書館管理人員的敬業精神、服務意識。另一方面著力優化工作環境,提高工資福利待遇,使館員將職業道德內化為自覺行為,從而調動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服務水平。
充分利用各種優勢資源,深入調查研究,不斷強化與中央、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關項目銜接,以爭取更大支持,更大發展。牢牢把握政府主導這關鍵點,強化行政推動,與時俱進,加強制度建設。為公共圖書館良性發展提供可靠保障,實現平橋區城鄉一體化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與學校、企業、部隊等行業圖書館以及信陽市圖書館等的合作共建,加大投入,提高專業化管理程度,使公共圖書館布局合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文化引領。持續推動與信陽城市發展、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城鄉圖書館一體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社會效益。
加強隊伍建設,優化軟硬件環境,確保人才來得了,留得住,干得好。規范網站建設,豐富數字資源,選配專業參考咨詢服務館員強化知識導航。加強文化共享工程、電子閱覽室、數字圖書館等圖書館網絡服務建設。把總分館模式實施到村一級圖書室,推動服務延伸。
平橋區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初步實現了為廣大城鄉居民提供優質、免費、普遍均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較為有效地解決了包括農民在內的城鄉居民讀書這一基本文化需求。這一具有創新性、導向性、帶動性和科學性的成功探索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被譽為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平橋模式”。相信在政府的主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有文化部即將出臺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呵護,信陽市平橋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項目將建設得更好,城鄉居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保障水平將得到更大提高。
[1]金武剛,李國新.中國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起源、現狀、與未來趨勢[J].圖書館雜志,2014(5):4-15.
[2]陳輝玲,王宏鑫,周云顏.政府主導鄉鎮圖書館建設的公共政策分析——以河南信陽“平橋模式”為例[J].圖書與情報,2013(6):47-51.
[3]孫小豐.平橋區圖書館總/分館制管理模式實踐探討[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2(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