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子健 修長柏
淺談村鎮銀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沖突
鄒子健 修長柏
自村鎮銀行成立以來,其市場定位就備受學界和業界的關注,一度成為大家討論乃至爭論的焦點,很多人認為村鎮銀行無法實現自身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相統一,村鎮銀行天然的逐利性將導致其偏離設立初衷。文章系統梳理了關于村鎮銀行發展過程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沖突及原因,使村鎮銀行在保持其商業銀行性質的同時也能貫徹“服務于‘三農’”的政策目標。
村鎮銀行 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 服務三農 信貸風險
中國的村鎮銀行理論上參考了西方國家的社區銀行,理論界也將村鎮銀行的屬性規定為社區銀行。按照國際慣例“社區銀行”一般指在一定地區的社區范圍內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設立、獨立按照市場化原則運營、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中小銀行。
《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中明確指出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是扎根縣域、服務“三農”,是“在農村地區設立的,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國家扶持村鎮銀行的原始目標是為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注入資本,滿足農村和農業的融資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機構成立之初,村鎮銀行的發起人或出資人須承諾恪守服務三農的宗旨,嚴格執行有關的政策和法規。但商業性運作的實行,使得村鎮銀行在開拓市場與選擇客戶時首先考慮資金的盈利性。而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以及作為風險高但效率偏低的弱勢農業經濟,它的天然屬性和發展模式嚴重受自然和市場條件的影響,這不斷驅使村鎮銀行調整資產結構,將資金轉移到盈利更多的標的上,致使滿足農村中弱勢群體資金需求的政策目標無法實現。這極易動搖村鎮銀行服務三農、支援新農村建設的市場定位。
有學者通過2013年對重慶、四川、湖北等地19家村鎮銀行的貸款對象的調查數據發現,多數村鎮銀行把貸款服務對象重心放在縣域中小企業身上。從平均值來看,這些村鎮銀行對中小企業發放的貸款比例占貸款余額的將近一半,為46.1%,最高比例為87%,而對農戶和涉農企業貸款的比例平均值則分別為31.8%和13.4%,有的村鎮銀行甚至還沒有發放涉農企業貸款的記錄。
而通過對天津市轄區內的5家村鎮銀行調查發現,這5家村鎮銀行涉農信貸業務占比雖然較大,達到了77.76%,但貸款脫農化、大額化、短期化現象突出,涉農貸款中的較大部分流向了制造、批發和零售等行業,農林牧漁行業僅占貸款余額的4.57%,涉農貸款沒有充分起到支農作用。
造成我國村鎮銀行服務“三農”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村鎮銀行在設立制度上存在弊端
1.村鎮銀行商業性與政策宗旨的矛盾。政府設立村鎮銀行的目的是使之服務“三農”,這就使得村鎮銀行擔負一定的政策意圖。但是,在對村鎮銀行的性質的規定上,銀監會頒布的《暫行規定》則明確表示:村鎮銀行是商業性金融機構,與一般商業銀行性質相同,要按照商業銀行制度設計和框架運行,把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作為經營原則,追求利潤最大化。村鎮銀行的趨利性就決定了要改變其偏好使之服務弱勢“三農”,前提是使他們獲得收益或者不減少他們的收益。村鎮銀行在制度設計上存在弊端,商業性定位與其履行服務“三農”的職責存在一定矛盾,結果,村鎮銀行在經營當中不知不覺地就發生了業務的偏離,不能完整地服務于“三農”。
堅持服務“三農”是村鎮銀行社會效益的集中體現。但是,村鎮銀行的營運架構又是基于利潤最大化的終極目標。村鎮銀行既然是“商業性金融機構”,就必須尊重基本的商業規律而不能不惜代價機械地承擔服務“三農”的社會責任。而政策扶持的缺位,村鎮銀行為盈利只能爭取縣域的中小企業,而非為貧困農戶提供貸款服務。
2.村鎮銀行發起人制度與政策宗旨的矛盾?!稌盒幸幎ā返?5條明確規定,村鎮銀行最大股東或惟一股東必須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此項制度被稱為“主發起銀行制度”。
事物都存在兩面性。“主發起銀行制”雖提升了經營安全性,同時卻也影響村鎮銀行服務于“三農”的宗旨。設立村鎮銀行的主發起銀行一般都在村鎮銀行中處于絕對的控股地位,這樣主發起銀行很容易會把新設立的村鎮銀行視作附屬或者分支機構,用自己追求高利潤的經營模式或其他考慮左右村鎮銀行的網點分布和經營方針,而不是去考慮設立村鎮銀行的政策宗旨。例如,近年來外資銀行匯豐積極設立村鎮銀行。截止到2013年8月服務網點達到22個,是在中國內地中擁有最大的村鎮銀行網絡的外資銀行。分析人士指出,匯豐銀行是利用政策借助村鎮銀行的設立來達到布局中國大陸的戰略考慮,而不是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
另一方面,發起人資格、持股比例等準入門檻也造成了大量渴望進入的非銀行業資本、包括大量民間資本的進入障礙。而按目前的股權結構設置,發起人一股獨大,其他資本即使進入也往往難以獲得股東應有的法人治理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他資本參與的積極性。
(二)涉農貸款業務風險大,農村地區信用環境差
目前村鎮銀行營業利潤所得大部分仍然靠貸款業務支撐,中間業務收入只占很小比例,所以村鎮銀行的維持和發展只能依賴于貸款業務的開展質量。
村鎮銀行無法兼顧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原因在于,農村信貸的環境不夠好。農村金融存在高風險、低收益特征;農民缺乏有效的擔保抵押物品;農民貸款小額、分散、還款能力差等特性導致其他商業性金融機構避而遠之。如果一味服務于“三農”,把主要資本用于開展個體農戶、農村小企業的貸款業務,則無法兼顧村鎮銀行經濟效益。
涉農貸款的高風險是由農業和農村自身特點決定的:首先,農業屬于弱勢產業,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很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是農戶小額信貸形成呆賬壞賬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任何一種農產品的市場供需情況都是不斷變化的,而農副產品的生產周期長,信息相對滯后,使得生產面臨極高的市場性風險。在土地和林權未實現確權的當下,農戶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在沒有抵押品或抵押品不充足的情況下,借款人違約的強制執行變得沒有保障,客觀上存在著極大的信用風險。
另外,村鎮銀行未被納入央行征信系統的客觀現實也加劇了村鎮銀行的經營風險。村鎮銀行未加入央行征信系統,首先,不能享受央行征信系統提供的各類產品服務,不能較好地控制信貸風險。其次,村鎮銀行不能進入央行征信數據庫,其發放的各類貸款在央行征信系統體外循環,會影響企業和個人信用報告的真實性,不利于完整、全面地反映企業和個人征信現狀,也不利于推動整個社會征信體系建設的健康發展。
(三)融資渠道狹窄,無法滿足貸款需求
自村鎮銀行成立以來,相比于存款,其貸款需求日益旺盛。有些村鎮銀行的存貸比已經超過《商業銀行法》規定的75%的標準。但由于成立時問短,且與分支遍布全國“國”字號銀行相比其經營范圍局限在某一地區,網點少,影響力有限,當地居民普遍感到陌生,認可程度低,所以吸儲能力很低。而且農村儲蓄存款的外流(商業銀行用村鎮存款余額補充城市貸款業務的“抽血”行為)和農民的積蓄較少也使得村鎮銀行的存款來源少,制約了其進一步擴展市場、擴大業務范圍。
截至2013年,全國金融機構本幣存款余額為104.38萬億元,而同期村鎮銀行的存款余額為4631億元,僅占0.4437%。鑒于目前村鎮銀行不能進入全國拆借市場,只能向當地金融機構拆借資金,這就導致貸款的效率低下、成本高。
內部融資難是指對主發起人資格的限制和融資途徑的單一。目前上市融資和自有資金積累的內部融資的方式均不可行。外部融資難是指融資渠道單一,表現為仍以存貸款業務為主,中間業務較少,同業拆借有限,服務體系滯后。
內部融資難的根本原因是股權結構不合理。村鎮銀行股東的持股比例制度安排限制了具有較強資金實力的單個自然人、單一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和單一非金融機構企業法人向村鎮銀行投入資本,因此應放寬民營資本的準入門檻。
外部融資難的關鍵在于其自身存款余額少,吸儲能力弱,加上不能進入全國拆借市場,很難通過其他方式補充自有存款的不足。村鎮銀行“吸儲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個人存款“吸儲難”的原因在于村鎮銀行缺乏信譽,網點少,缺少與潛在儲戶的有效溝通、缺乏合適的存款產品;而企業存款“吸儲難”的原因是村鎮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等硬件不完善,結算系統不通暢。因此解決外部融資難的主要措施應集中在吸儲方式的創新上。
[1]愛德華·S·肖.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M].牛津大學出版社,1973
[2]董波,吳敏.村鎮銀行應走差異化發展之路[J].中國農村金融,2012(24)63-66
[3]高曉燕,孫曉靚.我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1(06)96-100
[4]姬雪萍.我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分析[D].山西財經大學,2011
[5]李敏.資金瓶頸與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浙江為例[J].農業經濟,2011(01)83-85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作者簡介:鄒子健,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學研究生;修長柏,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李雪)
F830.6
A
1004-4914(2014)1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