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英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成因淺析
周紅英
受經濟下行影響,鋼貿、造船、光伏等產能過剩行業領域以及抗風險能力差的中小微企業成為不良貸款的“災區”。在多重因素疊加下,銀行不良信貸仍將持續。文章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原因從客觀經濟環境影響、銀行內部管理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
不良貸款 流動性風險 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
據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5921億元,比年初增加993億元,不良貸款率1.0%,比年初上升0.05個百分點。國內經濟呈現出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特征,致使產能過剩行業、抗風險弱的中小微企業等經濟下行“雷區”,成為銀行信貸不良資產爆發的“災區”。現就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原因從客觀、主觀兩方面分析如下。
1.銀行業是順周期行業,而宏觀經濟大環境處于下行周期,產業結構處于轉型期,貨幣政策相對趨緊,有效需求不足,大宗商品、生產資料價格波動增大等。在市場、成本、政策等多重因素困擾下,如江浙地區部分企業處于無利可圖的半停產或停產狀態,導致銀行信貸結構調整和風險化解面臨較大壓力。
2.流動性風險外部形勢嚴峻。按照中央關于經濟結構調整和金融業改革的導向,在改革倒逼機制下,銀行業趨同業化將導致流動性持續出現結構性矛盾。另外隨著匯率改革、利率市場化、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破產條例等四大改革進程的加速推進,對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產生深遠影響。
3.金融演變加劇,銀行業創新面臨較大壓力。近年來,保險、證券、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對銀行業市場形成了較大的競爭壓力,新興金融業務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金融迅速崛起,第三方支付、小貸公司、P2P網絡借款公司等已對現金、票據、信用卡等銀行業傳統支付方式形成替代效應。對此,迫切需要銀行業加快理念、技術、渠道、服務和產品方面的創新,應對市場基礎和客戶資源的流失壓力。
4.企業惡意逃廢債現象加劇。債務企業通過成立新公司轉移資產逃廢債務、惡意處置抵質押資產抗辯銀行債權、惡意虛假訴訟轉移資產逃廢銀行債務行為重新抬頭。隨著成功“逃廢”銀行債務企業的增多、“以逃廢銀行債務為榮”的不良信用觀念正在蔓延,嚴重破壞了金融生態環境,甚至有企業以實施“逃廢債”要挾銀行轉貸,給信貸文化建設帶來極大不良影響。
5.不良資產處置存在困難。一是歷史包袱化解尚未完成,現有不良貸款處置渠道較為單一。二是不良資產轉讓存在不合規現象。在信用風險高頻率持續爆發、資產清收難度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個別銀行采用“抽屜回購協議”的隱形不良資產轉讓快速甩掉包袱,存在較多潛在風險隱患;部分銀行依賴向總行轉讓模式,實現不良資產賬面大幅下降,但依然承擔實際的準備金計提和風險處置責任,實際風險管理和承受情況并無根本改觀。
1.貸前調查不全面、不深入,對“三過現象”(過度投資、過度負債、過度擴張)、關聯交易、或有負債、民間借貸等風險揭示不足。
2.貸時審查審批不審慎、不嚴密,對授信企業資金用途、盈利能力、承債能力、抵押物價值和變現能力等審查不嚴。
3.貸后管理流于形式、不到位,對企業貸款資金實際用途、債務擴張、財務能力下降、實際控制人或經營團隊日常行為等缺乏有效跟蹤。
4.授信不盡職引發諸多糾紛。近期因商業銀行“面談、面簽、面核”環節不盡職而引發的糾紛事件急劇增加。授信合同“先簽后填”、擔保人“不知情擔保”、借款人“以假頂真”等現象層出不窮,造成客戶投訴和訴訟,給銀行帶來較大的聲譽風險并形成實際損失。
5.不考慮商業模式,過度追求授信回報。客戶經理營銷客戶時,主觀感受成分居多,過分看重客戶回報,追求高定價高收益。在考慮授信風險時,只強調授信企業提供的擔保強弱,輕視客戶本身的商業模式、成本覆蓋和經營現金流。在授信調查報告中,客戶經理只分析授信企業本身,選擇性忽略關聯交易導致的真實經營狀況和財務數據失真;對企業的或有負債、貿易真實性、資金用途和企業主自身行為未深入了解;當企業出現風險預警信號時,存在僥幸心理,沒有快速報告上級機構,導致風險化解不及時,錯過了風險處置的最佳時機。
6.創新業務存在隱患,管理存在盲目。存款營銷重壓下不斷催生授信回報新形式,而相應的內控制度與風險防范機制嚴重滯后,出現風險“真空期”。如一部分與類信貸、理財融資業務配套的回購承諾類業務未納入會計核算,未計提資本和撥備。委托貸款投向多為房地產、政府融資平臺、“二高一剩”等限制性行業,成為規避宏觀調控的重要通道。理財業務運作不規范,產品“創新”模式日新月異,其蘊含的風險也更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
7.考核機制不科學非理性。當前各家銀行受總行考核機制影響,經營策略和經營行為“趨規模、份額”日漸明顯,由此派生出各類經營短視、經營違規等非理性行為,影響可持續發展。一是“資產帶動負債”的發展模式根深蒂固,長期依賴票據業務帶動保證金和質押類存款增長,期末存款沖時點、以公款私存、買賣存款、“造”存款等非理性手段迎合考核,嚴重扭曲了負債業務正常的發展路徑。二是“資產基礎性缺陷”日益顯現,基本授信客戶不足,業務屬地化管理推進緩慢,異地及大市內交叉授信比例較高,信息以及管理的不對稱影響了信貸資產質量的控制。同時,資產非信貸化日益明顯,資產規模波動較大。
8.代客辦理業務風險突出。個別銀行對員工出借個人賬戶幫客戶過度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不予處理,還對完成任務給予獎勵,對操作風險置若罔聞。銀行人員代客辦理業務的現象非常多,沒人質疑操作的合規性,也正因如此,方便了一些犯罪分子作案。
9.從業人員深陷民間借貸。有些銀行人員,尤其是少數基層支行行長,利用信貸權力謀私利,為客戶轉貸、為客戶融資,做自己的生意。現在經濟下行,銀行人員和客戶各取所需、“和諧共生”發生逆轉,過去深度參與企業資金鏈的銀行人員已經無法收手,甚至被客戶脅迫,不敢不貸,信貸規則被破壞,騙貸案件有了直接誘因。
10.從業人員素質整體下滑。近年來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異常迅速,銀行種類和數量都在大幅增加,高素質管理人員培養跟不上發展節奏,大量只會做業務、不會管理的人員被倉促推上管理崗位,“業務優先,合規讓行”成為通用的用人規則。一些銀行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對嚴重“帶病”流動人員頂著監管壓力給予收留重用,饑不擇食;一些中小商業銀行受制于資產質量壓力,對同業人員的吸引力下降,開始大量招聘保險、企業以及其他服務業人員充當客戶經理。部分銀行人員流動異常頻繁,個別城商行年度人員整體更換率高達30%以上,嚴重影響資產質量的正常管理水平。
綜上所述,銀行信用風險形勢嚴峻,不良資產風險化解任重道遠。在做好打風險防控持久戰和攻堅戰的同時,必須盡快處理好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的關系,綜合考慮當前考核與長遠發展的關系,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信用風險的關系,授信審批質量與效率的關系,業務拓展與風險識別、風險控制和風險把握的關系,風險文化建設與員工職業生涯培養的關系,嚴守風險底線,全面強化風險管控能力,以確保銀行持續穩健運行。
[1]張群.淺析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及其防范對策[J].湖北農村金融研究,2005(1)
[2]王兵,朱寧.不良貸款約束下的中國銀行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研究[J].經濟研究,2011(5)
(作者單位: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寧波分行 浙江寧波 315000)
(責編:李雪)
F832.4
A
1004-4914(2014)10-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