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如何處理好這幾重對話,對語文教學至關重要。下面筆者淺談幾點看法:
一、教師與文本的對話
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在接觸一篇新文章時,所要做的背后工作太多了。首先要關注文本的內容、文本在本單元的位置及作用、文本的作者、文本的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講解方法及內容,即使是相同體裁所要講述的內容也絕對不會一樣的。例如:八年級剛接觸說明文,對于說明文的有關知識都要講解給學生,要讓學生不僅了解說明文,還要通過學習把握這種文體,最終會運用這種文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即使是同一體裁所要講述的重點也不一樣。還以說明文為例,《蘇州園林》和《中國石拱橋》兩篇都是事物說明文,兩篇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蘇州園林》會讓學生更好了解說明文的謀篇布局及說明順序,怎么由主到次、由整體到局部等。學習《中國石拱橋》時學生會更多體會用詞的準確及說明文語言的特點。再如小說單元,七年級接觸小說時大部分老師把它當成記敘文來教,真正讓學生了解這一文體是在九年級上冊,所以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時,我們有責任讓學生把握小說這一文體。另外在學習名家名作時要更多的讓學生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例如在學習魯迅、朱自清等的文章時,特別是一些詩人、詞人,如學習李清照的詞時,一定要拓寬學生對李清照生平的了解,這些詩詞只有在學生了解作者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與把握。
俗話說“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缸水”,對于一篇文章來說學生索取的只是一滴水,但這一滴水卻需要教師用一缸水來準備。了解文本已經不能達到要求了,只有完全與文本融合才行。所有這些都是教師在接觸文本時必須要做的工作,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這兩者之間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基本情況,要尊重學生、承認個體差異。問題的設置要考慮到大部分的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飯吃。雖然我們還是圍繞應試的圈子來轉,但我們一定要發揚大語文的精神,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更好發揮語文工具性的作用。課堂教學是我們把握學生基本情況的最佳時機,除了教授他們知識外,一定要引領學生走進語文課堂,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這些問題的處理分寸是很難拿捏的,輕了重了都不行。這就需要教師的智慧,更需要教師與學生完全融合。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本著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理念,引領學生輕松、愉快學習。
三、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在學習一篇新課文前學生會對文本進行預習,了解內容、掌握字詞、初步感知中心。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多與文本對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深層次與文本融合,而不是淺嘗輒止。“教是為了不教”,能放手給學生完成的問題,教師絕不要再參與。另外,老師一定不要看低學生的能力,有時同一個問題教師的見解不一定能勝過學生。學生接觸的越多,了解的也就越多,思考的也就越多,這就根除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現象,就更有利于語文教學了。另外,課前、課后教師都要做好引導,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走進文本,課后再深層次品悟文本,這樣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也就達到要求了。例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課前就可以設置一個問題:你認為誰是本文的主人公?并闡述理由。這樣學生就會主動接近文本,只有在深入了解課文的基礎上,才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也已經潛意識地貼近文本了。上完課后還可以再設置幾個問題,由學生自由選擇,如:假如遇到的是有錢的于勒,菲利普夫婦又會怎樣?請給本文續寫一個結尾。再者,可以舉行一個討論會,題目就是金錢與親情,可以分為正方和反方,通過學生討論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四、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首先,教師得承認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學生的反應也是參差不齊的。但有時學生之間的對話比與老師對話更容易。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討論,通過討論彌補自身不足。注意學生之間的一對一幫扶,以便學生之間更好的對話。另外,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表達個人觀點。提醒同學之間互相尊重,有可能別人無意間的一句話會讓你茅塞頓開。平時在教學中或者在課后多設置學生對話的機會,讓他們多接觸多交流,這就像牛反芻一樣,有時上課時急于塞進學生頭腦中的東西,他們還沒有來得及消化就下課了。如果不在課后再留點時間給他們咀嚼,那么這些知識就不會在學生的頭腦中占有一席之地了。課后,教師可以人為地布置一些問題,留給他們課后討論。這樣既幫助了他們消化又可以加深理解,何不樂而為之呢?再者,討論時間長了,受益的就不僅僅是語文了。
上述的幾重對話,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可避免會遇到的問題。只有處理好了這幾重對話,才能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這也需要教師利用自己的智慧去調和這幾重對話。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用心去做,一定會使語文教學至真、至善、至美。
(周敏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慶安中學 2212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