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吳俊琰
2013年可以說是在中國經濟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根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統計公報》顯示,我國服務業在傳統的經濟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占到46.1%——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第二產業(制造業和建筑業),比重高達近50%。這意味著作為傳統農業大國的中國已經成功地由農業經濟社會轉型為工業經濟社會,現在,我們又進入工業化的后期,向著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經濟形態轉變。
之所以不說我國已經邁入“服務化”時代,是因為無論從產業結構、競爭力和從業狀況而言,中國的服務業都還處于發展階段,還存在很多不夠成熟的地方。
從全球經濟發展狀況而言,服務業占據目前國民經濟(國內生產總值)的絕對主導地位,比重超過60%,而工業占比約30%,農業則不到10%。而隨著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推動以及新興經濟體的轉型,服務業的占比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而中國的服務業近幾年雖然持續增長,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在2013年超過工業,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從產業構成上看,我國服務業的仍然處在產業價值鏈的底端。也就是說,勞動力密集型和能源、原材料密集型的服務業在整個產業中的比重過高。服務業“微笑曲線”將產業價值鏈簡單分工為研發應用、生產制造和品牌營銷三個階段,居于價值鏈高端的原創設計、應用開發和品牌輸出為歐美發達國家以及日韓等國所占據,中國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只負責中間環節的組裝和制造。舉一個簡單例子,蘋果手機的設計、研發大都在歐美等國進行,中國和其他一些東南亞國家負責代工生產零部件和組裝產品,成品出來后又經由蘋果公司的銷售網絡銷往世界各地。負責代工的各國只能拿到微薄的回報。這和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的科技準備度比較低、研發投入比重小是密不可分的。而歐美經過長期的技術革新,在這些方面領先發展中國家也再正常不過了。不過,這種產業價值鏈的格局并非不可打破,只要我國主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重視技術改良,要做到后來居上也并非不可能。
此外,由于我國服務業產業布局不夠合理,內陸地區落后于沿海,但有較大發展空間。根據國家的經濟地理劃分,華東地區的服務品牌占全國服務品牌總量的四成以上,其次的華北地區占1/4的比例。而中南、西南、西北、東北地區的服務品牌加起來不足全國的1/3。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廣東六省市就占據了全國服務品牌6成左右。這與沿海地區堅實的農業基礎、發達的工業配套體系和便利的國際物流環境密不可分。但是,服務貿易對物流的要求并不像貨物貿易那樣苛刻,尤其是像金融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設計咨詢、科技服務業、電子商務、節能環保服務業等生產服務業,極大削弱了地理因素對產業發展的影響。這說明,在服務業蓬勃發展的當下,尤其是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的背景下,中國應當合理優化產業布局,西部地區在主動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也要做好優化產業結構的準備。
從服務貿易的角度講,中國是服務貿易大國,但存在巨大的貿易逆差。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服務貿易位居世界第三。其中,服務出口約2070億美元,居世界第五位,進口約325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貿易逆差高達1184.6億美元。產生逆差的行業主要是旅游、運輸、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保險服務,逆差額分別為440.3億美元、289.5億美元、109.8億美元、86.3億美元。
迅猛增長的服務業進出口貿易預示著我國服務業的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貿易逆差連年擴大則說明我國國內市場服務供不應求。由于國內的服務業專業性差、服務水平低等多方面原因,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服務需求。根據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宏觀戰略研究首席專家于立新的觀點,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服務業管理體制存在問題。而要平衡市場供求和貿易逆差就必須深化服務業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
現在,我國正處于深化改革和提高開放水平的經濟社會轉型時期,而服務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頭戲,處理好目前已發現的問題將會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產生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