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昆/文
2013年10月,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首次就周邊外交工作專門召開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并指出,關系親不親,關鍵在民心,中國和周邊國家人民往來、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要全方位推進人文交流,廣泛做商界、學界、媒體、智庫等階層工作,廣交朋友、廣結善緣,打造一支活躍在周邊的民間外交隊伍,潤物無聲地增強中國的影響力。習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周邊國家的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人文交流,鞏固和擴大與周邊國家關系長遠發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
近年來,周邊國家形勢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從地緣政治看,周邊國家在中國外交大局中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如中緬油氣管道、水電開發等問題均事關中國的能源安全和重大經濟利益。長期以來,在與周邊國家互動方面,高層互動密切,但民間友好交流不足,民間知華友華親華力量薄弱。被美西方炒作的“中國威脅論”、“資源掠奪論”等在周邊國家也有一定市場,借助一些偶發事件,周邊國家民間對華不友好的聲音總是不絕于耳,中國在周邊國家的一些重大項目也出現頻頻受挫的情況。
云南省位于中國西南邊陲,是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橋頭堡的最佳選擇之一,對鞏固中國周邊的和平穩定、營造和諧穩定的外部環境具有重要作用。結合云南省實際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須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和政策,著力促進周邊國家對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理解,增進與周邊國家的政治互信;深化利益交融、互利共贏的格局,推動同周邊國家的良性互動,減少橋頭堡建設中遇到的摩擦和阻力。
開展公共外交的直接目標在于“得人心、暖人心”,這與傳統政府間的外交有所不同,公共外交是要向對象國的公眾或其他主體表明自己一方政策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意圖的友善性及政策行為對于對方的有利性。這就需要使自己的政策行為在方式方法、意圖、價值倫理和利益結果等方面贏得對方的理解和信任,也就是增強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由于中外在價值倫理、文化心理、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因而公共外交要“得人心”往往是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
對周邊國家實施經濟援助是開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援助形式主要有三種: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其中,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資金在國家財政項目下支出;無償援助主要用于幫助建設醫院、學校等中小型社會福利性項目,也用于物資援助、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等領域的項目。除政府援助外,對周邊國家援助還有兩個渠道:一是通過中資企業,如中電投云南國際、中石油東南亞管道公司、中色鎳業、華為等,這些企業相繼實施了一些民心工程,但資源分散,各自為戰;二是通過少數國內民間組織,如“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在周邊國家開展“光明行”等惠民活動。但從實際效果看,現有的機制、渠道、投入還未能很好地起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創新公共外交機制,延展公共外交平臺,扶持引導中國的民間組織“走出去”是推進公共外交、做好周邊工作的重中之重。
民間組織“走出去”開展公共外交可以有三種模式選擇:一是中國民間組織在周邊國家設立辦事處,按照打基礎、謀長遠的目標選擇項目長期開展活動;二是不設立辦事處,結合周邊對象國較為迫切的民生需要或搶險救災等突發事件,實施一些當地人民需要且具有影響的短期項目;三是以“招標”等方式接受周邊國家本土組織、專家學者申請,資助其開展活動。
民間組織“走出去”開展公共外交的內容和領域,應結合周邊國家國情,項目應親民,效果要惠民,體現出中國的發展成果惠及周邊國家的目的。找準切入點,通過開展幫助周邊國家人民解決溫飽、醫療、教育乃至發展方面的民生問題的公益性活動來“得人心、暖人心”,為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開展互利共贏的交流與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隨著中國民間組織“走出去”開展公共外交的蓬勃發展,中國夢終將與周邊國家夢想聯結在一起,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正能量。
(作者系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副主任)
(責任編輯:魏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