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

2013年末,一向低調的馮小剛連發八條微博,“捍衛”自己的最新賀歲電影《私人定制》。馮導罵的痛快,卻也難抵擋《私人定制》兩極分化的口碑。唯一可以讓他欣慰的是,面對“影評人”的口誅筆伐,《私人定制》的票房仍然一路飄紅,向7億元的大關沖擊。
馮小剛的《私人定制》給2013年的中國電影市場畫上了句號。中國電影票房在這一年刷新了歷史記錄,突破200億元,同比增長34.63%,觀影人次超過5.73億,放映了近400部中外電影,近60部電影票房過億。
如果單純從票房規模來審視整個中國電影市場,說其繁榮并不為過。但在繁榮背后,仍然折射出如今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另外一番景象。
繁榮背后
2012年,一部《人在囧途之泰囧》締造了12.6億元的票房神話。2013年,中國電影繼續延續這種強勁勢頭。《西游降魔篇》、《北京遇上西雅圖》、《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小時代》、《狄仁杰之神都龍王》等影片熱映,不斷提升著國產電影成功的成績線,《西游降魔篇》更是以12.43億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票房第二高的國產片。
在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破億已無法成為任何影片炫耀的資本。在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中軍看來,首映當天達不到5000萬票房都不能算是超級大片。
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還是100億元規模,到2013年的200億元,僅用三年時間。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周涌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電影票房達到如此快速的增長,一是電影觀眾數量在增長,越來越多年輕人在生活中選擇看電影休閑的方式,而電影院和熒幕數量也在增長。二是不排除有票房的電影從數量上來說比往年要多很多。
然而縱觀整個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除了高票房的繁榮之外,還出現了“爛片高票房”的現象。在外界爭議與種種差評中,郭敬明還是以《小時代1》與《小時代2》拿下了總共7億元的票房。如今,《小時代3》也已開拍。盡管引來網絡上一邊倒的吐槽差評,《富春山居圖》卻借位負面營銷,仍然拿下了3億元的票房。
在周涌看來,以惡評來帶動票房實際上是一種竭澤而漁的手段,但不可能成為一種持續的觀影心態。“唯票房論即是如此。這種影片的出現對電影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很不好的趨勢。”與之相比,《北京遇上西雅圖》等上映之初排片率并不高的影片,卻憑借上佳的質量獲得了持續的票房收益。可見,對于電影產業而言,內容永遠為王。
2013年,國內的電影創作者們對多種影片類型進行了探索與創新。《西游降魔篇》把魔幻片、災難片與喜劇片的類型特質結合,《全民目擊》則挑戰了國內罕見的法庭推理類型……周涌認為,中國電影現在并沒有成熟穩定的創作形態,并且一些類型電影在中國一直發展不起來。“比如懸疑驚悚類電影,很多人歸結為審查原因,但我認為不完全是,還是創作原因。在國外很成熟的類型電影,但在國內成為低成本、粗制濫造的代言。這樣無論有沒有審查,都不會受到觀眾歡迎。”
周涌表示,現在中國電影創作的發展沒有形成特別清晰的類型化創作的局面. 這應該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
潛力巨大
“中國電影產業在發展,投資與影片數量增加,從業人員水平提高,都讓電影產業向一個良性的發展趨勢在前進。”面對近年國產影片質量讓觀眾失望的現象,周涌表示,這些年真正具備商業性和藝術性、社會價值的影片的總體數量的比例,還是增加的。中國電影更加趨于理性,商業運作機制更加完善,營銷手段更加成熟,惡俗與粗制濫造的作品在減少,創作者在社會價值與類型化創作方面在有意識的進行探索,這些都會為將來的發展形成基礎。
在近幾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中小成本電影開始增多,占據一席之地。2011年,《失戀33天》投資1500萬元人民幣,創造了3.4億票房;2012年,《泰囧》投資3000萬元,創造了12.6億票房;2013年,《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投資同樣3000萬元,票房超過5.11億元。
對于“小成本創造高票房”的模式,周涌認為,這歷來都是小概率事件,這種模式不可預期,也不可復制。
盡管短短幾年中國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但真正在世界打出名聲的影片并不多。《泰囧》在北美的票房只有6萬美元,即便臺灣和香港觀眾也對大陸影片不感興趣。而《金陵十三釵》在中國之外乏人問津,沒有獲得任何獎項。
周涌表示,國產電影在經濟文化發展態勢很好的社會中才能有一個好的發展,自然會產生對外的影響力。中國電影和外國電影的交流和碰撞增多,電影從業人員成長路徑也會越來越多,比以前能更多的接觸國外市場和新的創作理念。“只有整個產業發展,才會走向世界。”
談起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中國電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表示,要不斷提高電影的藝術、技術和工業制作水平,更要不斷完善優化產業鏈,這是電影業永恒的任務。
電影票房的提升,說明了中國需求的旺盛。隨著需求端的快速增長,供給端的成熟度也在提升,電影制作、發行、放映等一系列環節逐步市場化,中國電影“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給電影產業帶來資金、投資、觀影人數、市場、網絡版權,衍生產品等很多機會,這都成為中國電影產業未來發展的動力。
同時,中國電影的審核尺度正在放松。盡管《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被砍了一些場景,但是保留了墮胎的內容。驚悚片《無人區》推遲放映了兩年多,因為評審認為這部電影“太黑暗”,“太脫離現實”,然而經過重大修改后,終于獲準播放。好萊塢大片《饑餓游戲之星火燎原》獲準在中國上映,也令很多人感到意外。“電影產業的不斷開放,是讓中國電影做大做強的因素。從任何國家來說,發展的最好的產業都是開放的產業。只有開放了才有可能學習、進步、超越。”周涌說。
如今中國觀眾的消費習慣已接近美國,但觀影人數仍偏低,僅占城鎮人口的1/10,而美國的觀影人口占總人口的68%。差距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潛力。2013年200億元票房,僅是由15%的上座率貢獻;2013年9月,中國首富王建林宣布將投資82億美元在青島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也是看到了中國電影市場巨大的可能性。
在周涌看來,現在遠不是中國電影最好的時代。“可以說是近幾年難得的良性發展的態勢。中國整體的社會經濟在發展,市場潛力非常巨大。這些潛力會很快被激發出來,票房還會維持一個高速增長的趨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