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

誰都想做下一個時代的王者,于是一場你追我趕的商業大戰就此開始。那么,當傳統經濟遇上互聯網,誰能笑到最后?萬達王建林與阿里巴巴馬云、格力董明珠與小米雷軍的兩場鬧劇般的賭局,并沒有給出一個明晰的答案。
然而,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正擺在面前,傳統行業如何對待互聯網的漸進之勢?擁抱抑或背離,或者都將決定未來。
互聯網思維
沒有太長的預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浪潮便席卷了所有行業,無一能夠幸免。如今,做什么不與互聯網扯上點關系,都不好意思開口。
當雷軍在互聯網上把小米手機賣到1800萬部,銷售額達300億元;當馬化騰把微信做到六億用戶,覆蓋游戲,支付各個領域;當馬云的天貓淘寶在2013年的又一個“雙11”創造了350億元銷售額之時,誰還能說,這不是屬于互聯網時代才有的“瘋狂”?
對于傳統企業來說,不管愿不愿意承認,都到了必須轉型的時刻。
作為房地產業的龍頭老大,萬科一直在做“時代的企業”。從索尼到新鴻基地產,再到帕爾迪,萬科一路走來,每一次向榜樣公司“取經”的背后,都意味著一次深刻的轉型。這次,郁亮帶領萬科團隊,敲開了互聯網巨頭企業的大門。
先后到訪阿里巴巴和騰訊,萬科此次的“學習”意味頗深。在過去30年時間內,萬科在股份制改革、專業化、物業管理、建筑工業化及企業治理等方面在中國房地產行業樹立起多個標桿。但郁亮卻拋出房地產業的“下半場論”和“過冬論”,萬科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里?這是一個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霸谝苿踊ヂ摼W時代,房地產行業真的需要改變了?!?/p>
如何將互聯網思維引入房地產運營模式,這不僅是萬科面臨的難題,也是整個中國房地產行業轉型發展的時代命題,目前并沒有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具備互聯網思維,才是發展的一劑良藥。郁亮的下一站,便是帶隊去小米和海爾,找尋屬于萬科的互聯網思維。
從一開始專注做傳統住宅,到之后涉足商業地產,再到定位“城市配套服務商”,入股徽商銀行,提供社區金融服務,建立社區食堂等,萬科一直在發展中摸索前進。此時它看清了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大勢,只有結合互聯網,萬科才會變得更好。
正如萬科集團執行副總裁、北京萬科總經理毛大慶所說,“萬科將產業鏈的上下游全線打通,利用充沛的金融資源為其提供服務,吃定供應商和業主,以獲得更高的利潤。不出意外,萬科在搞定銀行金融通道后,下一步定會和互聯網公司合作,將這種金融服務變得更加便利化、互聯網化,符合現代消費趨勢。”
不可逆趨勢
實際上,不只有萬科看到了時代的機會。同為地產業巨頭的萬達,也早已暗中布局自身的互聯網藍圖。
2012年,王健林與馬云立下了億元賭約。這是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較量??此圃┘业膬扇?,卻在2013年同一個舞臺上宣布賭約做罷,開始合作。如今萬達影院已進入支付寶錢包公眾服務平臺,部分城市市民可以通過支付寶錢包辦理在線選票、購票等服務。
事實上,王健林對電商的投資早在2012年2月就開始啟動,當時萬達集團曝出200萬元年薪招聘電商運營管理團隊,并將旗下商業地產、酒店、旅游、電影院線和連鎖百貨五大主營業務同時打包上線,開設虛擬的“線上商業綜合體”——萬匯網。王健林對萬匯網的定義是,做智能廣場、線上線下結合。
萬科取經互聯網大佬,萬達積極布局電商O2O,都是其互聯網思維的體現。除去地產業的兩個巨頭,家電業也有兩位大佬在傳統行業轉型道路上開始了謀劃。
董明珠自信小米5年之內銷售額不會超過格力電器,她的賭注是十億元。但一句“假如我和馬云合作的話,那不是天下都是格力的?”卻傳遞著這樣一個訊號:董明珠的電商策略已經非常成熟,不排除下一步與馬云的合作可能。
對于格力來說,引入互聯網模式或許只是遲早的事。而同為家電業巨頭的海爾集團則超前一步,與阿里巴巴“聯姻”,引入了互聯網思維?;ヂ摼W思維而非互聯網工具,這是張瑞敏與傳統制造業大佬的最大不同之處。雷軍強調生態鏈打造,張瑞敏則強調制造業的管理。張瑞敏一直努力把這樣一家造冰箱洗衣機為主的公司,改造成一個互聯網時代的平臺公司,圍繞數字家庭的概念建立新的生態系統。
雷軍和董明珠的10億賭注,背后是新舊思維的碰撞。面對互聯網企業的咄咄逼人,傳統企業已陷入囚徒困境。轉型并沒有那么簡單。雷軍說,“站對了風口,母豬都能飛上天,風口就是勢,沒有這個勢,企業就是一潭死水,是非??膳碌??!眰鹘y企業在如今的時代,保持曾經的勢頭,都已舉步維艱。
小米的快速成長印證了雷軍“互聯網思維”的成功。雷軍表示,“用互聯網武裝傳統企業,這是大勢所趨,是所有企業都攔不住的,但是在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中我的建議是不要認為向互聯網的轉型是簡單的電商化,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確認識并運用好互聯網思想?!?/p>
馬云說,傳統企業對互聯網模式往往先是看不見,然后看不起,最后來不及。這個時代屬于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企業。互聯網的持續發展,促使傳統企業越來越多地依賴互聯網來從事營銷、渠道、產品、運營等商務活動。這是企業進化的一種趨勢,而且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互聯網將像水、電一樣成為企業必不可少的資源。傳統企業終將通過互聯網化成為互聯企業,實現內外部的升級轉型。
現在商業顛覆的速度和硅谷一樣快。巨頭們非常恐懼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出現顛覆者。 如果今天不了解移動互聯網,不掌握和未來結合的工具。未來就很可怕。俞敏洪已感受到這種恐懼,所以直言“寧可死在改革的路上,也不愿死在成功的基因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