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樂琪
我們所熟知的中國農業成就,無疑是利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隨著農業產業的更新換代,中國農業也正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如何解決耕地與人口之間的矛盾,如何更高質量地解決中國的糧食供應問題,如何在世界范圍內增強中國的農產品競爭實力,均是中國農業迫在眉睫的難題。
傳統農業掣肘
在北京華夏九州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孫以川眼中,這些問題變得更為具化和細致:專家估計每年增加80—100億公斤糧食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每年有約250億立方米的水因受污染而不能使用,農業用水受到工業廢水、城市居民用水污染以及化肥、農藥等面源污染,對農產品的品質影響較大。城鄉收入差距呈繼續擴大之勢。可見,耕地數量、糧食質量和農業效益,都面臨著挑戰。
“農業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是解決傳統農業存在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孫以川提出,工業現代化農業是按照系統科學理論,遵照生態學基本原理,以追求最佳循環經濟效果為目的,以太陽光、生物質、風、地熱、空氣、液體內能等為能源,創新熱能快速生成與循環方式,利用生物、水和大氣,通過農、林、草、菌、藥、畜、禽、魚加上工貿等途徑,創造性地將種植、養殖和小生物技術與現代成熟的制造、新材料、能源、信息、自動控制等多種技術相結合,為所選擇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生長營造最佳的工廠化生長環境,形成新的內外循環相結合的知識密集型產業生產方式,即開創“大農業生產”,進而形成新型綜合高效農業、林產業、草產業、沙產業和海產業。
工業化現代農業立體農業生產系統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內部空間,為動植物創造立體組合式生產微環境;能夠充分利用生物鏈關系,將物質循環利用至接近零排放,進行高效動植物生產;能夠有效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創新熱能快速生成與循環方式,有效地解決能源問題;能夠從源頭開始將生產過程置于標準化的有機、無污染、生態化處理控制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和其它有害物質,保證生產安全、綠色、營養、健康的農產品。
大農業遐想
孫以川院長介紹,概念上而言,“大農業”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農業型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三效合一,將一切能夠為人類發展提供資源的環節調動起來,應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帶來的威脅,滿足日益發展的經濟、社會需求。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錢學森就曾與戰略學家、海洋經濟學家張海峰先生探討過大農業的觀點。在探討中,已經部分明確了用高新技術改造農業、裝備農業,提高農業生產力,加速我國農業現代化等思路與觀點。而以孫以川和大農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這些“大農業”實踐者,則是將“大農業”暢想予以推進的中堅力量。
具體而言,工業化現代農業工廠主要由智能式能量守恒多系統耦合溫室,能量生成與循環系統,智能式水能氣一體化系統,植物、小生物生長立體組合生長平臺系統,動物、小動物生長立體組合生長平臺系統,智能控制系統,智能物流搬運系統,深加工系統,新型營養液生產系統,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系統,預警追溯系統以及其他輔助系統等組成。
從革新角度來講,它改變了傳統農業受時間空間制約的基本特征,能夠在有限空間內循環生產,實現高產出、低成本、高效益。大大規避了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社會風險。在生產設計上實現了“從田間變車間,把黑夜變白天,以立體換平面,以空間換時間。”
孫以川介紹,這種模式實現了智能化控制,具有技術密集型特點,工作環境好、勞動強度低的特點。有機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減排效果顯著,環保而低碳。
與此同時,增加的單位面積產量和提高的農業效益,將極大地解決前述提到的質量與效益的困境。
綠色、生態、高效、環保大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正是大農國際積極探索的“現代工業化系統農業”的表現形式。從特色上來講,“現代系統農業”具有空間分布、有機和諧、內外循環的農業系統特征,它是利用微生物和小生物喜食腐屑,并產生大量高蛋白和下腳料產品的功能,將農作物秸稈、雜草、動物糞便、生活垃圾等廢棄物轉化為養殖業所需要的飼料和種植業所需要的培養基。
產業化實踐
孫以川介紹,大農國際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形成若干技術體系和產品。在立體養殖系統、智能補光系統、目標微生物生產系統、生物培養基生產系統等方向,均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天天有”家庭立體式農業工廠是大農國際為實現“現代工業系統農業”而開發的主要項目之一。它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產功能的復合系統。強調系統組分子系統之間按照能量循環和物質循環規律,將它們以一種較為和諧的方式聯系起來,通過在時間與空間上改善系統農業的結構設計、增加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強化對系統的管理進而形成循環技術體系。強調的是提高整個系統的綜合效益,通過科學、精確系統的產業設計,模擬生物自然生長環境和采用生態防治手段控制生產過程,生產綠色、環保、安全可靠的農產品。充分利用大農業生物鏈物質和能量循環模式,在有限空間內盡可能地提高循環速度。
以“天天有”家庭立體式農業工廠為例,這一項目占地21.24平方米,總投資5—17萬元不等,建設周期為一個月,由工廠廠房、立體種植系統、養殖系統、智能控制系統、水過濾系統、智能補光系統、營養液補給系統及其他輔助系統組成。每戶裝備生產設施2組6層(每組生長架長2.23米,寬1.32米,高度2.3米),種植盤24個(1.2米X1米),年產鮮活飼草相當于傳統農業24畝地的產草量。主要的產品包括:鮮活飼草、鮮活蔬菜、各類育苗生產和草坪生產等等。
“豌豆芽的一個生長周期是7天,每年52個周期,每個周期收入為2304元(按每小盤芽菜6元計算),年毛利率為11.98萬元(含人工、水暖、種子、設備折舊等費用)。操作簡易,以家庭為單位,家庭成員即可操作吧,不需耗費大量的人工成本,真正做到了增加農民的額外收入。”孫以川介紹。
2013年12月23號至24號,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國人的飯碗應裝中國糧,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堅守,用“四個最”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政策的支持、農業發展現狀的需要,都表明中國對“大農業”需求的迫切性。
而在業內專家看來,大農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所創建的這個現代系統農業生產模式,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一條新途徑,它尤其適合解決都市農業問題:高附加值、高產出的農業生產模式將取代部分傳統供應模式,對于土地的節約將打造全新的生態循環,尤其是都市和城市群生態建設的重組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