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戊


長期以來,內源資本補充是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核心問題之一,特別是在《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的實施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推進內源資本補充工作的任務更為緊迫。本文從我國主要商業銀行2012年合并利潤表及風險加權資產數據出發,挖掘了7個相對獨立的內源資本補充驅動因素,利用這些驅動因素建立了一個內源資本補充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對各主要商業銀行內源資本補充工作的推進路徑展開了初步分析。
分析框架的構建背景
針對商業銀行內源資本補充的重要性,當前已有很多文章介紹內源資本補充工作的思路和操作方法,但由于內源資本補充的機制較為復雜,當前的研究分析往往顯得零散化、碎片化,如有文章強調推進內源資本補充應增加非息收入的比重,有文章提出應通過降低分紅比例推動內源資本留存等等。這些研究視角各異,都把握住了內源資本補充的某些方面,但因其碎片化特點,其幫助讀者全面把握內源資本補充各關鍵要素的作用有限。
針對我國商業銀行內源資本補充工作的復雜性和緊迫性,本文從對內源資本補充核心驅動因素的全面挖掘出發,建立了一個整體性的內源資本補充分析框架。在這一分析框架下,通過對各驅動因素對內源資本補充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影響效應的考察,能夠為讀者全面了解我國商業銀行內源資本補充的核心問題提供參考,也可以幫助我國商業銀行相關部門在制定內源資本補充政策時依據各驅動因素做到有的放矢。
假設條件的設定
一個簡明、實用的分析框架的構建往往依存于一些合理的假設條件。為簡明起見,在不對分析結果造成較大影響的前提下,本文設置了以下條件:
(1)鑒于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加權資產所占風險加權資產總額的絕對比重,在分析框架構建中只考慮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并假定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創造了全部利息凈收入,且全部非息凈收入均不消耗風險加權資產。
(2)為簡便起見,未考慮營業外收支和其他綜合收益帶來的內源資本補充。
(3)為簡便起見,未考慮一般風險準備計提帶來的內源資本補充,下文所指“內源資本補充”亦不包含一般風險準備因素。若有需要,將本文的內源資本補充計算結果加上一般風險準備即可得到更為精確的內源資本補充估計值。
(4)為更具參考價值,本文計算的內源資本補充基于利潤和分紅的“當期匹配原則”,而非現行計算方法所實際采用的“遞延匹配”原則。在本文采用的“當期匹配”原則下,將各銀行2012年的凈利潤直接扣除2012年利潤的分紅(實際操作中,各銀行2012年利潤的分紅多在2013年完成),得到2012年的當期匹配內源資本補充金額;而在實際采用的“遞延匹配”原則下,2012年內源資本補充由2012年凈利潤扣除2011年利潤的分紅(實際操作中,各銀行2011年利潤的分紅多在2012年完成)計算得到。
驅動因素的挖掘
依據內源資本補充的機制,在前面確定的4個假設條件基礎上,本文挖掘了影響內源資本補充的7個相對獨立的驅動因素,即信用風險加權資產總額、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利息凈收入率、非息凈收入占比、營業成本比率、營業稅及附加實際征收率、所得稅實際征收率和分紅比率。依據這7個驅動因素,即可方便且較為精確地分析我國各商業銀行的內源資本補充情況。
根據各驅動因素的類型和性質,可將7個驅動因素分為數值型和比率型兩類,其中信用風險加權資產總額屬于數值型,其余6個驅動因素屬于比率型。按照各因素在內源資本補充中所起到的具體作用,可將各驅動因素分為內源資本來源類、內源資本創造類和內源資本分配類3個類別。各驅動因素的定義和詳細性質如表1所示:
分析框架的構建
依據商業銀行內源資本補充的內在性質,結合本文表1所列示的驅動因素定義,可以得到:
(1)內源資本補充=營業收入-營業稅-營業成本-所得稅-分紅=營業收入×(1-營業稅率-營業成本比)×(1-所得稅率)×(1-分紅比率)
進一步地,(1)式中營業收入可以拆分為:
(2)營業收入=利息凈收入+非息凈收入
其中:
(3)利息凈收入=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利息RWA凈收入率
(4)非息凈收入=(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利息RWA凈收入率×非息凈收入比)/(1-非息凈收入比)
將(3)、(4)式代入(2)式合并可得:
(5)營業收入=利息凈收入+非息凈收入=(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利息RWA凈收入率)/(1-非息凈收入比)
將(5)式代入(1)式,即可得到本文分析框架的核心公式之一:
(6)內源資本補充=[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利息RWA凈收入率×(1-營業稅率-營業成本比)×(1-所得稅率)×(1-分紅率)]/(1-非息凈收入比)
將(6)式兩邊同時除以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可得本文分析框架的另一個核心公式:
(7)核心資本充足率變動=內源資本補充/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利息RWA凈收入率×(1-營業稅率-營業成本比)×(1-所得稅率)×(1-分紅率)]/(1-非息凈收入比)
由此,(6)式和(7)式完全覆蓋了本文確定的7個內源資本補充驅動因素,其構成了本文對商業銀行內源資本補充和核心資本充足率變動的分析框架,本分析框架的明確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內源資本補充和資本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意義。
依據(6)式和(7)式,容易推斷出內源資本補充及核心資本充足率變動與每個驅動因素的關系,即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基于各驅動因素較強的獨立性,可以認為在某一因素變動時,其他因素無顯著變化),利息RWA凈收入率、非息凈收入比與內源資本補充和核心資本充足率變動正相關;營業稅率、營業成本比、所得稅率、分紅率與內源資本補充和核心資本充足率變動負相關;信用風險加權資產總額與內源資本補充正相關,但與核心資本充足率變動沒有關系。endprint
分析框架的初步運用
本文利用(6)式和(7)式構成的分析框架,對我國主要商業銀行的內源資本補充現狀和相關工作的推進路徑展開初步分析,數據涉及9家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即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和興業銀行。由于內源資本補充機制的一般性,本文的分析框架可以推廣運用到所有商業銀行。在具體內容上,重點分析當前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各驅動因素和內源資本補充的具體情況,以及各驅動因素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各銀行不同驅動因素上升空間的分析,為我國商業銀行推進內源資本補充的路徑提供了參考。
首先分析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內源資本補充驅動因素和內源資本補充的具體情況。表2列示了根據我國主要商業銀行2012年年報和風險加權資產披露信息計算得到的相關數據,各驅動因素的計算方法詳見表1,內源資本補充的計算方法詳見表2所附的注2和注3。從表2中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各驅動因素的實際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以利息RWA凈收入率為例,農業銀行的利息RWA凈收入率最高,達到了4.74%,由此,該驅動因素帶來的內源資本補充效應對農業銀行而言最為明顯。進一步地,表2的內源資本補充計算結果顯示,根據本文(6)式計算的內源資本補充估計值與內源資本補充實際值相差無幾,這印證了本文分析框架的準確性。
其次考察各驅動因素的可操作性。由(7)式可知,除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外的6個驅動因素的變動將直接影響各商業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對某一驅動因素未達到同業最優值的商業銀行而言,可以考慮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該驅動因素的可操作性,努力推動該驅動因素與同業最優值看齊,以提升自身的內源資本補充水平。那么對我國主要商業銀行而言,這6個有助于提升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驅動因素各自的可操作性是怎樣的呢?
本文將利息RWA凈收入率、非息凈收入比和營業成本比這3個驅動因素的可操作性認定為高,這是因為我國商業銀行在通過利息RWA凈收入率、非息凈收入比和營業成本比這3個因素提升內源資本補充的過程中握有相當的主動權。進一步地,由于各商業銀行分紅政策的制定需要得到股東大會的批準,且受到證監會的相關制度約束,因而分紅率具有一定的剛性(對國有控股商業銀行而言,其分紅率的剛性還要更大一些),本文將分紅率的可操作性認定為中等。此外,本文將營業稅率和所得稅率的可操作性認定為低,雖然稅率下降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商業銀行的內源資本補充,但相關稅收政策的調整往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多方博弈的過程,商業銀行自身在稅率改革過程中的意見表達效果可能較為有限。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各驅動因素的可操作性、各驅動因素最優銀行和各驅動因素的最優值如表3所示。
最后,結合前述各銀行各驅動因素的實際值、同業各驅動因素的最優值及各驅動因素的可操作性,考察我國主要商業銀行推進內源資本補充工作的現實路徑。在可操作性均較高的情況下,當某銀行某驅動因素與同業該驅動因素的最優值差距較大時,本文就認為該銀行可以考慮以此驅動因素為工作重點推進內源資本補充,以提升核心資本充足率水平。內源資本補充和核心資本充足率提升值的模擬計算情況,可以通過將該驅動因素的行業最優值和該銀行其他因素的實際值同時代入(6)式和(7)式計算得到。表4列示了各銀行各驅動因素與同業最優值的差異,差異的計算方法見表4附注。
對我國商業銀行而言,可操作性較高且比照同業最優值差距較大的驅動因素值得引起更多注意,可考慮著力改善這些驅動因素,以獲得更大的內源資本補充上升空間。以表4中的工商銀行為例,在利息RWA凈收入率、非息凈收入比和營業成本比這3個可操作性最高的驅動因素中,其可考慮重點關注與同業最優值差距較大的驅動因素——利息RWA凈收入率和非息凈收入比。工商銀行的這兩個因素與同業最優值相差分別為7.85%和21.98%,若能以這兩個因素為突破口,深入分析利息RWA凈收入率和非息收入比的提升路徑和同業相關經驗,有針對性地展開工作,工商銀行的內源資本補充和核心資本充足率有望得到提升。根據將相關數據代入本文(6)式和(7)式的模擬計算,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若工商銀行利息RWA凈收入率能達到4.74%的同業最優值,其2012年末內源資本補充將增加121億元,核心資本充足率將上升0.13%;若非息凈收入比能達到25.74%的同業最優值,工商銀行2012年末內源資本補充將增加97億元,核心資本充足率將上升0.10%。
總結與建議
針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需求,本文通過假設條件的設定和驅動因素的挖掘,構建了一個整體性的內源資本補充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通過計算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各驅動因素的實際值,結合各操作因素的實際可操作性,明確了各商業銀行可著重考慮優化的驅動因素。本文通過分析認為,利息RWA凈收入率、非息凈收入比和營業成本比這3個驅動因素的可操作性較高,且其變動對內源資本補充和核心資本充足率的提升作用非常顯著,我國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對這3個因素予以重點關注,研究和借鑒在這3個因素上處于領先地位的同業銀行的成功經驗。
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對領先銀行的相關數據展開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利息RWA凈收入率方面,可以著力研究領先銀行用既定的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創造更多利息凈收入的具體方法及其信用風險加權資產的具體構成。在非息凈收入比方面,可以著重考察領先銀行現有的較高非息凈收入占比的業務結構得以實現的核心原因,以及這些銀行非息凈收入占比的歷史情況和變動過程。在成本收入比方面,可以詳細分析領先銀行營業成本的詳細組成,特別是其職工薪酬、日常行政費、貸款減值損失三類核心成本的發生情況,領先銀行各類業務對應的成本詳情及其縮減成本的具體措施也值得關注。
(本文系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2012M520905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交通銀行博士后工作站、上海交通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動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