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芝+劉永軍
對于地方銀行而言,發展普惠金融是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挑戰,凸現自身經營特色,實現錯位互補競爭、差異健康發展的重要選擇。
機會與優勢
普惠金融發展空間巨大。目前,德州市城鄉二元結構特點還較為明顯。伴隨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鎮化推進,農戶和農民金融服務需求正在向改善生活條件、滿足生產經營需要轉變,農村金融消費需求將持續升溫。同時,德州市小微企業眾多,占全市企業總數99%以上,但獲得銀行貸款支持的小微企業占比還很低。農村和小微企業群體為發展普惠金融帶來巨大空間。
發展普惠金融具備政策和本土化優勢。一方面符合大政方針和監管引領方向,符合資本占補平衡要求;另一方面本土化法人銀行,可以集聚資源,快速布局。同時,已經完成對全部縣域的全覆蓋,保持了城區網點數量最多,下一步重點是做好內向挖潛、向下拓展的文章,通過探索和爭取批量籌建金融便利店和自助銀行網點等方式,增加簡易、迷你、親民型社區銀行網點數量,擴大服務覆蓋和業務滲透。圍繞小微企業,積極探索使用非金融企業債融資工具、發行小企業集合(專項)債券,抵押擔保方式,增強信貸支持能力。加快電視銀行、網絡銀行、微信銀行平臺建設,在滿足不同客戶需要的同時,增加金融產品直銷的渠道和范圍。
發展普惠金融具備資源條件。2013年,德州銀行在全國城商行體系率先完成組織架構改革,構建了業務條線化、運營流程化、管理精細化的架構平臺,地方法人銀行的效率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增強。持續加強科技投入,系統健全性、安全性和支撐能力穩步提升;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員工能力提升機制,適應發展普惠金融的人才支撐質優量足。同時,在戰略引領上,已與國內多家行業智庫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有利于借智借力發展普惠金融。
立足自我的嘗試
2013年,德州銀行將發展普惠金融作為致力“德州人自己的銀行”建設的重要切入點,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嘗試。基本完成城區網點由結算交易型向綜合服務型的轉軌。探索金融超市型、自助體驗+員工服務型、線上線下交融型服務模式,有效滿足各層次、多類別金融服務需求;創新建立金融服務便利店。將網點服務時間延長至夜間八點,通過人工值守與自助設備的并行,滿足上班族金融服務基本需求。同時,推出現金封包存款業務,填補我市銀行業現金服務空白;創新個體工商戶、個人創業者貸款方式。通過準事業部制模式和交叉驗證方式,以“擔保非足值”融資方案,破解擔保難題,惠及城區及部分縣域客戶1000余戶,貸款額接近9000萬元;推進便利金融建設。新設縣域同城支行3家,新設自助銀行16家,新增POS商戶1.4萬家。提高“長河卡”承載及增值服務能力,新增發卡量12.2萬張;傾斜資源提高效率。全年新增中小微企業貸款14億元以上;適度放大基層機構貸款權限,其中微貸審批時間縮短至3天。增加減免收費項目達到60個,占應收費項目總數接近43%;積極將金融服務向民生領域延伸。德州銀行已經成為全市代收代付項目最多、金融服務與居民生活最為貼近的銀行。
普惠金融展望
客觀而言,普惠金融投入大、風險高,規模效益相對較低。遵循商業可持續原則,一是建議加快健全風險分散、補償和轉移機制。如針對農業生產自然災害影響大的特點,應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加快產品創新,積極為小微企業提供風險管理工具,如探索推出宜農期貨、期權等衍生品業務或發展農業互助組織。同時加大對普惠金融服務的配套政策支持,如實施稅收優惠、財政貼息或財政補助等。積極探索設立區域普惠金融服務基金等等;二是實施差異化監管政策。如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適度放寬客戶擔保要求和擔保及抵押品范圍,對普惠金融資產業務提高不良貸款考核容忍度等等;三是積極優化金融生態環境。重點是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給予大力培育、適度干預,完善區域信用評級體系,推進誠信環境建設,增強銀行機構發展普惠金融的信心。
(作者單位:德州銀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