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中央政府明確提出了“穩中有為”的整體思路。從經濟學的角度理解,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的決策者希望在保持一定經濟增長速度的基礎上,緩解包括就業在內的種種社會矛盾,這是主觀意愿。
從客觀形勢上看,2014年很可能是2009年以來中國“保增長穩就業”比較艱難的一年。經濟增速下行、國際形勢復雜是這一年的主要挑戰。因此,2014年將是充滿諸多不確定性的一年。同時,由于保增長需要落實相關的改革措施并出臺一些宏觀調控政策,2014年也會是改革和政策層面充滿眾多看點的一年。總體上看,這一年十分值得期待。
經濟下行壓力明顯
2014年之初的中國經濟,總體上仍然存在增速放緩的壓力。這種壓力的根源在于,現階段尚難找到新一輪增長的發力點。
城鎮化固然是眾望所歸的中國經濟未來增長點,但是城鎮化本身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它不僅涉及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城市的合理規劃以及地方財政資金缺口等重大挑戰,傳統城鎮化方式所凸顯出的弊端—土地的粗放式使用—更已經導致了城市規模的粗放式擴張,人居質量的難以保證,超出環境承載能力的城市擴張導致了交通堵塞、空氣污染以及城市管理水平低下等重大問題,這一系列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迅速解決。換句話講,城鎮化的確是經濟增長的“大餡餅”,但是這個“餡餅”沒那么容易找得到下嘴的地方,當前粗放式發展的模式很難釋放城鎮化應有的潛力,至少在短期內很難。要把這個“大餡餅”轉換為可以直接享用的美食,還需要進一步細加工。
與新經濟增長點不明形成對比的是,傳統的增長機制似乎難以持續。整體上講,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已經非常之高,雖然各種統計數據不同,但一般的看法是其占GDP的20%-30%左右。如此巨大的地方債務規模,導致了以地方政府投資為主要動力的投資增長模式勢必要減速,個別地方政府的債務因規模過大而難以償還的問題,也有可能在2014年爆發。
傳統上看,房地產是經濟增長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拉動力,但過去一年中國的房地產大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雖然一線和二線城市的房價仍然有繼續攀高的趨勢,但是必須看到,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已經松動,甚至于開始下降。所以,依賴房地產投資帶動整個固定資產投資、實現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同樣難以持續。
突出風險點不可小覷
與地方債和房地產開發總體放緩的格局相對應的,是大量資金仍然沉淀于地方政府和房地產部門,整體經濟的杠桿率之高是中國多年來從未有過的。高杠桿率加上經濟增速相對于過去十年來兩位數增長的下降所導致的整體經濟的利潤率下降,也就意味著,相當部分的舊債必須以新貸款來維系,否則將釀成較大規模的不良貸款。這種高杠桿率所帶來的內生的貸款需求,會導致總體上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緊張和利率上漲,其直接后果是,一些新的投資項目難以獲得資金,從而進一步拉低經濟增長速度。必須看到的是,消費整體上講在穩步上漲,其增速在近兩年超過了GDP增速,但消費占GDP的比重畢竟不到50%,其增長難以逆轉整體經濟增速放緩的趨勢。
2014年中國經濟的另一個風險點是物價。中國已經連續11年獲得糧食增產,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糧食增產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而且,中國農產品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整體上講相對緊張。同時,2013年的物價水平,尤其是農產品的價格水平,增長幅度是比較低的,歷史的經驗也告訴我們,農產品大小年相間隔的價格格局,使得2014年的物價水平也許會比較高。一旦2014年的物價高企,就會導致貨幣政策不得不有所收緊,這又會反作用于經濟增長,導致增速下行之勢更加嚴峻。
國內的風險之外,中國經濟的另一個風險來自于國際方面,主要是美國。美國經濟的兩大不確定因素—國債上限和量化寬松退出,是2014年全球關注的焦點。
2014年伊始,美國就將面臨著國債上限提高的政治斗爭—這是一個重要的不確定性。到目前為止,美國國會仍然沒有就提升國債上限釋放正面信號,因此,沒有人能有把握地講,這一輪政治斗爭不會帶來美國國債市場的波動,繼而引起全球金融市場的大動蕩。特別有意思的是,目前美國的金融市場一片歌舞升平,股指屢創新高。但正是在這種鶯歌燕舞的樂觀情緒下,有可能出現重大的負面沖擊。一旦美國國債上限不能夠順利提高,國際金融市場將出現新的恐慌和混亂,資金有可能進一步從海外重返美國,造成全球資金成本的上升。
第二個來自美國的不確定性就是,量化寬松政策會否在2014年以超過預期的力度加快退出。當前普遍的看法是美國的經濟復蘇比較健康,2014年全年經濟增速有望達到2.8%,失業率會持續下降。這種情況下,如果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比目前的預期更快退出,將對世界其他國家帶來負面的影響。總體上講,美國經濟增速的上漲不足以抵消其他經濟體由于資金成本上升所帶來的收縮。這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是利空的因素。
改革措施值得期待
2014年的政策有若干個看點,這些政策直接影響著中國經濟能否實現決策者期望的目標,繼續保持平穩上升的勢頭。
第一個看點是如何整頓和盤活地方債。2014年,很可能出現個別地區地方債違約的情形,相關的政策制定者如何處理違約地區是一個考驗。比較合理的政策,是把這些違約現象局部隔離開來,嚴防違約情緒向其他地區蔓延。具體辦法可能是,針對這些違約地區進行局部的債務整頓,這需要地方政府、銀行和中央政府三方都拿出一定的真金白銀,以化解債務,弱化債務違約的影響。
第二個看點,就是如何能夠通過簡政放權,引導民營經濟擴大投資,維系一定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固定資產投資是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最直接的影響因素。當前的問題是,民營經濟以及國有企業自發投資的動力不足,企業家普遍反映找不到投資的亮點。這一問題只能通過簡政放權,向民營經濟開放更多的投資領域,甚至于由政府直接在環保、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提出明確的讓利,才能解決。這部分的改革,十分值得期待。部分地方政府的確也需要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是苦于沒有資金。2014年頗有可能的是,或者由中央政府無條件轉移部分財政資金,或者允許部分地方政府委托中央政府代發市政債,來推動固定資產的投資。endprint
第三個看點是財政政策能否真正積極到位。中央財政政策可能會采取比較激進的手段來穩增長。整體上講,中央財政具有擴大赤字、增加國債發行的巨大空間。中國當前貨幣存量雖然很高,但是國債水平卻相當低,約占GDP的18%。國債與貨幣事實上是兩類在正常情況下公眾期待長期持有的金融資產,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是需要的。加之有相當一部分期待人民幣國際化的國外投資者,非常希望投資中國的國債,在這樣的背景下,適當擴大國債的發行,以此獲得資金轉移給地方政府,也是一個值得期待的舉措。
第四個看點是金融改革能否及時到位,其與貨幣政策是否有相應的配合。當前銀行的資金相對緊張,央行左右為難:一方面希望維系當前較緊的貨幣存量來推動銀行的改革,讓銀行實現更加精細化的管理,清理舊賬、壞賬;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適當地增加流動性,來維系經濟的增長。這種兩難的境地,事實上完全可以通過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尤其是放松一部分區域性銀行的準入限制來破解。這一部分新銀行的入市,不僅能夠從數量上壯大商業銀行群體,并成為貨幣的發行者(商業銀行是貨幣存量的重要創造者),直接緩解資金緊張的局面;同時,這些區域性銀行也能夠更好地為區域性的中小型企業服務。金融改革的另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給商業銀行松綁,讓它們把部分的資產證券化,轉移到債券市場。通過這個舉措,可以讓商業銀行獲得更多的資本金,更好地發揮創造金融資產的作用,同時也可以提升債券市場的作用。
第五個看點,就是人民幣匯率市場化能否進一步加快。在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的大背景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將有所緩解,中國的進出口有望在2014年獲得比較穩定的增長,盡管以貿易順差為代表的外需已經難以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審慎樂觀展望總體表現
綜合以上種種因素,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初步分析預測認為,2014年中國經濟有望出現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態勢,GDP增長將前低后高,預計全年達到7.6%,略低于2013年的全年預測值7.7%;CPI增長3.6%,高于2013年的2.7%;進出口增速接近10%,人民幣對美元將升值1%左右;房地產投資增速略低于2013年,房價走勢將進一步多元化,部分三線城市房價穩中有降;如上所述,假如地方債風險得到合理控制,同時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能夠比較大規模地推開,由于地產整體風險有限,銀行股將有可能帶動整個A股市場,戰勝IPO開閥的影響,最終實現比較可觀的回升。
對于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
請發郵件至xincaifu@xcf.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