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學院 徐 英
上海發展自保市場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與建議
上海金融學院 徐 英
“新國十條”明確,要大力發展再保險市場。上海自貿區的成立也為上海建設國際再保險中心提供了契機。縱觀國際著名的再保險中心如新加坡、百慕大等,自保公司都是再保險市場的重要主體之一。因此,積極培育并發展自保市場是建設國際再保險中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自保公司是再保險市場的新興力量
自保公司是企業的一種非傳統風險管理方式,它是由母公司成立的、為母公司及其附屬公司提供保險保障的公司。由于成立自保公司可以使母公司獲得傳統商業保險不能提供的保障,享受稅收優惠、節約企業成本,同時自保公司還可以直接進入再保險市場,因此,自1989年開始,全球自保公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全球500強企業中的80%都擁有自己的自保公司。根據韋萊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在2014年中國企業風險管理論壇上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球自保公司從2006年的4951家增長至2013年的6342家,每年大約增加200家。目前,全球自保公司承保的年保費超過500億美元,擁有資本1500億美元。自保公司作為再保險市場的新興力量,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
(二)自保公司與再保險市場具有三個方面的內在關系
1.自保公司是再保險市場的需求方。自保公司為母公司提供保險保障,這其實是屬于風險自留的一種高級形式。然而自保公司的承保能力有限,因此為了分散風險,自保公司對再保險市場有客觀的需求。首先,自保公司需要對超過自身承保能力之外的部分風險通過再保險的方式進行分散,自保公司可以通過再保險公司擴大承保能力;其次,自保公司通常缺乏足夠的保險專業知識以及業務經驗,而再保險公司具有豐富的風險管理和承保理賠經驗。
2.自保公司可以為再保險市場提供較為優質的業務。與商業保險公司相比,自保公司分出給再保險公司的風險業務相對更為安全。這是因為:首先,再保險公司與商業保險公司交易時,通常與被保險人不直接接觸,只能依靠原保險公司的解釋與說明,而不能直接了解分入業務的風險狀況,因此再保險公司與原保險公司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如果原保險公司不夠誠信,再保險公司會面臨逆選擇風險。而自保公司的被保險人就是母公司,因此在與再保險公司交易時,再保險公司可以更直接、更詳細、更全面地了解風險的特征,有效地減少了逆選擇風險。其次,母公司成立自保公司的目的是為了風險自留,因此,自保公司通常只購買超額損失再保險或者停止損失再保險作為補充。為了降低風險的頻率以及損失程度,母公司會加強風險管理和風險控制,這方面與原保險公司的被保險人也有較大的差別。因此,比較而言,自保公司的業務對于再保險公司來說更安全,所以再保險公司也愿意接受自保公司的分出業務。
3.自保公司也是再保險市場的供給方。自保公司也可以作為傳統商業保險公司的再保險人。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商業保險公司被稱為“出面公司”(fronting insurer),它代表自保公司出面與母公司簽訂保險合同,然后再把業務全部或部分轉移給自保公司。這個過程的資金流動是這樣的:母公司向“出面公司”(可以是國內的也可以是國外的保險公司)支付保險費,“出面公司”向自保公司支付分保費并攤回損失賠款。此時,自保公司就成為再保險市場的供給方,可以增加再保險市場的供給能力。
(一)完善上海保險市場主體構成
保險市場經營主體可以包括個人保險組織(勞合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相互保險公司、保險合作社、共保體以及自保公司等。成熟的保險市場上,上述形式的保險公司共同存在,相互競爭、相互補充,從而滿足不同層次的保險需求,同時也保證市場的競爭活力和創新能力。上海的保險市場主體比較單一,自保公司的成立可以實現保險主體多元化,增強保險市場的競爭活力。
(二)增加保險市場的需求和供給
企業成立自保公司可以增加保險市場的需求和供給。一方面,自保公司可以不受商業保險公司格式條款的限制,更為自由靈活地設計個性化的保險產品,以滿足企業對保險的需求。這改變了我國商業保險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局面,同時促使商業保險公司加強新產品的開發和供給,促進市場良性發展。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企業成立自保公司會增加對再保險的需求。
(三)實現自保市場與再保險市場的良性發展
上海要建設國際再保險中心,允許企業成立自保公司是必然的。自保公司是再保險市場的主體之一,它既是再保險市場的需求方,也可以是再保險市場的供給方。另外,自保公司可以吸引國內國際風險資本,還可以促使再保險產品的創新。根據百慕大再保險市場的經驗,自保公司和再保險公司的結合有利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一)企業成立自保公司的內在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多元化經營使業務領域也不斷增加,跨地區、跨國家經營已經成為大型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集團化和多元化經營使企業風險不斷集中、不斷增加,為了確保穩健經營,企業對風險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而商業保險公司受保險市場周期以及本身承保能力的影響,往往對企業的某些風險要么無法提供全面保障,要么費率較高。因此,企業出于成本效益以及全面風險管理的需要,成立自保公司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成立自保公司是企業較為合理、有效地分散風險的途徑,自保公司將在企業的風險管理體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的調查顯示,80%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都成立了自保公司。2010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共有54家中國企業榜上有名,其中,中國石化、國家電網和中國石油分別位列第7、第8和第10位。這些上榜企業涵蓋了石油、電力、建筑等高風險行業,它們既有成立自保公司的需求,也有成立自保公司的實力。
(二)上海成熟而完善的保險市場為自保公司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企業成立自保公司進行風險管理,其本質上就是一種風險自留,但是其存在的不足也十分明顯,例如業務規模不大,不能通過大數法則對風險進行有效分散;企業內部擅長風險管理的人才不足,很難對風險進行有效評估等。這些不足決定了自保公司生存和發展必須依賴于商業保險市場的合作和補充。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風險管理服務合作。成立和經營自保公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很多與保險相關的內容,如精算、會計、稅收以及監管法規等,而成立自保公司的企業往往對這些并不熟悉,也缺少這方面的人才,所以需要專業的機構為其提供相關服務和建議。商業保險公司經驗豐富,可以為自保公司提供相關的服務。
2.承保業務合作和補充。自保公司在承保業務時應對風險進行評估和選擇,對一些業務量不大又缺少損失記錄的風險可以直接向商業保險公司投保;對損失程度較大的風險,可以把超出自身償付能力的部分向商業保險公司或再保險公司分保,這樣可以有效控制風險并擴大承保能力。
上海保險市場較為完善,市場主體眾多,這些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都可以充當自保公司的專業服務商,可以為自保公司提供風險管理和再保險等各方面的服務。
(三)政府鼓勵發展自保公司
2006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規范行業自保、互助合作保險等保險組織形式,整頓規范行業或企業自辦保險行為,并統一納入保險監管。”這表明,企業進行自保是被允許的,但要接受保監會的監管。2007年,中國保監會頒布《中國再保險市場發展規劃》,其中提出:“按照集團化和專業化并重的原則,積極穩妥地增加再保險市場主體,形成以專業再保險公司為主導,再保險集團、兼營再保險的直接保險公司、從事再保險業務的專業中介機構、自保公司以及特殊風險保險聯合體等多層次、多類型、多功能主體并存,中外資再保險公司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再保險市場格局。”這是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確表示要發展自保公司。2009年,中國保監會邀請了美國SIIA(自保公司及ART行業協會)的專家學者以及優秀企業家來華訪問,希望通過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為我國企業成立自保公司以及監管部門制定相關政策規定提供意見和建議。2011年8月,中國保監會頒布的“十二五”規劃中指出,“十二五”期間要試點設立自保公司,豐富市場主體組織形式。2013年12月,中國保監會發布《關于自保公司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該通知是我國第一個專門針對自保公司監管的規范性文件,為大型企業設立自保公司提供了法規依據,并規范了鐵路、石油等行業自保行為,將各類自保基金納入保險監管范圍。2014年1月3日,中石油自保公司獲保監會行政許可開業。
(四)成立自保公司有一定的實踐基礎
1984年,中國石化總公司經國務院批準試行“安全生產保證基金”,這是我國企業通過設立專項基金進行風險自留的首次嘗試,跨出了自保的第一步。1995年開始,河南省的一些大型企業,如交通運輸、石油石化、煤業、水利水電等開始實行自保,到2002年,自保總資產達462.08億元,自保企財險和車輛險保費分別占河南省財產險和車輛險保費的6.42%和7.95%。目前我國比較有代表性的自保基金主要有四類:一是中石化的安保基金;二是鐵路保價;三是交通運輸行業車輛安全統籌基金;四是郵政保價。以上企業的自保行為以及自保基金可以說是自保公司的雛形,如果再加以規范引導,并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則可以發展成為自保公司。中國海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已經先后設立自保公司,這些公司的實踐為我國其他企業成立自保公司提供了良好的經驗,也進一步表明大型企業完全具有自我保險的能力。
(五)上海具有發展自保市場的良好機遇
上海的“兩個中心”建設以及自貿區的設立,使自保市場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國家頒布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必將吸引國內外跨國企業到自貿區設立自保公司。
(一)政府政策扶持,鼓勵企業成立自保公司
目前在我國設立自保公司面臨較多的限制。根據保監會發布的相關通知規定,自保公司的母公司必須盈利狀況良好且資產總額不低于1000億元。盡管保險監管部門對自保公司的注冊資本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按照現有法律,其注冊資本應不低于2億元。目前注冊在我國內地唯一的一家中國石油自保公司的注冊資本為50億元。而百慕大注冊自保公司僅需要12萬美元,在開曼群島注冊自保公司僅需要10萬美元,香港保險監理處規定自保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為200萬港元,僅為傳統商業保險公司的25%。為了鼓勵企業設立自保公司,保險監管機構應制定相關政策進行扶持。第一,規定相對寬松的準入機制。根據自保公司的不同類別設置科學規范但相對寬松的市場準入標準。明確規定申報文件,簡化流程和申辦手續,為企業節約時間和成本。第二,規定較低的注冊資本金要求。境外對自保公司的注冊資本要求遠遠低于商業保險公司,當然還可以根據自保的類別、業務范圍、風險程度等對自保公司最低注冊資本金進行調整。第三,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從國際經驗看,跨國企業的自保公司一般注冊在有稅收優惠的國家或地區,百慕大和新加坡成為自保中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稅收優惠。為了鼓勵國內企業成立自保公司,并吸引跨國企業成立離岸自保公司,上海可以借鑒百慕大和新加坡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根據自保的不同類別設置靈活的稅收優惠政策。
(二)提高國內企業對自保公司的正確認識
設立自保公司可以節約保費、稅費,還可以通過計提準備金進行資金運作,為母公司增加投資收益。自保公司的這些特點容易被計劃設立自保公司的企業當成盈利手段,而忽視自保公司風險管理的本質功能。鑒于此,保監會在批設自保公司時也比較謹慎。為了讓企業更好地了解設立自保公司的本質功能,監管機構或業界可以組織相關的論壇或培訓,提高國內企業對自保公司的認識。
(三)明確監管規定,確保穩健經營
總的來說,由于自保公司業務的特殊性,監管部門對其監管可以比商業保險公司更為寬松,但是為了確保其穩健經營,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也應該制定一些具體的監管標準,如明確規定各類自保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禁止經營任何超出授權范圍之外的業務等;根據自保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不同,規定不同的償付能力標準和財務穩定性指標,一般承保第三方業務比例越高,對其償付能力監管標準越接近于商業保險公司,具體可以借鑒百慕大的做法(見表)。
(四)引進專業自保管理公司
國內缺乏對國際自保公司運營模式、盈利模式的了解,對保險和國際再保險市場也不熟悉,并缺乏自保公司運作方面的經驗和人才,因此有必要引進專業自保管理公司。專業服務提供商對自保公司的成立以及經營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由于絕大部分母公司缺乏對保險行業的了解以及保險相關專業知識,因此,自保公司從成立到經營管理整個過程都需要專業服務提供商提供相關的服務。上海要發展自保市場需要引進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自保管理公司,為企業提供國際化、專業化的管理和咨詢服務。

表 百慕大保險公司監管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