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何代杰
株洲:讓企業真正成為隱患治理的主人公
□文 / 本刊記者 何代杰
株洲市通過落實企業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安全隱患自查自改自報工作,從源頭上形成機制倒逼,促使企業由被動接受安全監管向主動開展安全管理轉變,由政府為主的行政執法排查隱患為主向企業為主的日常排查隱患轉變,使企業真正成為安全隱患治理的主人公。近日,記者來到株洲,實地感受隱患自查自改自報系統建設對安全生產工作帶來的巨大促進。
株洲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南方交通樞紐,也是全國煙花爆竹之鄉、危險化學品主要生產基地及中南地區重要的服裝批發基地,工礦商貿等各類高危行業門類齊全。其中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企業639家,煙花爆竹生產企業368家,煤礦112家,尾礦庫45座。一方面是高危企業點多、線長、面廣,另一方面“企業老板只顧賺票子,不顧員工命根子,出了事故政府當孝子,一些干部丟帽子,安全生產工作企業冷、政府熱”的怪現象屢見不鮮。

海利株洲公司對重大危險源加大隱患治理投入
“安全生產的真正動力是企業,這就必須要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如果不確定企業的責任主體地位,政府投入再多的人財物,效果也不明顯。”株洲市安監局局長殷順堂介紹,“安全隱患必須由企業從源頭治理開始,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長期在生產管理一線,哪些方面安全管理有漏洞,哪些生產過程存在安全隱患,哪些地方是安全管理的薄弱環節,怎樣進行有效治理等,他們最有發言權。只有從源頭上落實企業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排查治理隱患,形成機制倒逼,使企業真正成為隱患治理的主人公。”
為此,株洲市著力建立隱患自查自改月報工作機制。從去年3月開始,在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企業要全面組織開展本單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于每月3日前將本單位上月份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自查自糾自報情況表,報送至當地安監部門、煤炭主管部門。這些部門每月在對自報情況抽查核實,進行記分和處罰,于7日前將本轄區上月份的情況匯總,上報市安監部門。
此舉將安全生產工作從原來的運動式、階段性、不連續的管理方式轉移到企業源頭治理和安監部門依法治理的安全隱患系統化治理上來;從原來主要靠行政推動、會議發動、文件傳動進行安全監管轉移到依靠機制化運行軌道上來;將原來事故管理為主轉到隱患排查治理,促使企業由被動接受安全監管向主動開展安全管理轉變,由政府為主的行政執法排查隱患為主向企業為主的日常排查隱患轉變,建立了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常態化、規范化、法制化的長效機制。該項工作推行一年多來,效果明顯。
湖南海利株洲公司擁有國內最大的呋喃酚與鄰仲丁基酚生產裝置,是典型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近年來,企業通過自查自糾,完善了可燃氣體報警器的配置、丁烯庫區頂梁加固、手提式滅火器更換、鄰仲車間檢維修并要求劃分作業區域、臨時用電搭接規范制度以及動力車間2#熱油爐出渣機防護罩更換等,僅去年就投入安全隱患治理專項資金300萬元,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發生。
中國南車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公司把隱患治理與精益安全工位建設有效結合,每天進行點檢記錄,做到“日事日畢、日清日高”,近三年來,平均每年投入安措環措整改費用500多萬元,消除了一批職業健康、安全、環保隱患。
◎責任編輯/林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