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
從災難救援到重大活動,從扶貧助殘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志愿服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青年率先行動擴大為全民參與的事業,志愿者群體已達8000萬,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屢屢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志愿者群體也成為構筑和諧社會一支無所不在、不可或缺的社會力量、道德力量和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如何讓這種力量更好地發揮作用,意義重大,值得探討。
創新與探索
這組策劃,繼承了遼寧日報主流道德策劃系列一直以來的風格和追求,并努力有所創新和突破。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1.圍繞熱點,鮮明提出觀點,注重思想性
在報道第一期的編輯部文章中,就鮮明地提出了中國志愿者“六大特征”,即:一支無處不在的道德力量,一支特色鮮明的文化力量,一支敢于擔當的青春力量,一支自成氣派的中國力量,一支正在成長的新生力量,一支多方推動的聚合力量。其后的報道,系統全面地逐一論述了以上觀點,并且直面志愿者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大規模,有聲勢,注重宣傳實效
設置了本報編輯部文章、高端訪談、志愿者秀、菜鳥秀、愛心留言板、記者追蹤采訪、讀者反饋、報網互動、志愿者知識普及等欄目,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論支撐,又有社會生活的如實呈現,同時輔之以網絡、視頻等信息技術手段,使報道既有理有據,又真實貼近。
3.全方位與讀者交流,注重互動
本組報道中,不但繼續開通熱線電話和電子郵箱、QQ等聯系方式,同時還開通了微信、微博、網站專題等,建立了一個各方觀點交流甚至交鋒的平臺,專家學者、官員、志愿者組織負責人包括一線的志愿者和普通讀者都在這個平臺上平等對話交流。
特色與效果
整個報道為期近一個月,我們共發表了9期18個版,刊發稿件60余篇,16萬余字。
我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采訪團隊奔赴省內外5省11市,往返約8000公里,采訪了郭明義愛心團隊等全國性志愿者組織30余個,涉及大型賽事、三救三獻、愛護動物、環境保護、敬老、助學、支教、尋子、社區服務、助殘、扶貧等11大類的志愿服務類型。累計直接采訪志愿者、志愿服務受益者、相關官員、管理者超過300人。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朱眉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鄧國勝、南京大學社會學原副教授胡小武、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張跣就本系列策劃相關問題接受本報專訪。我省文明辦、民政廳、團省委相關負責人士就我省志愿者狀況、志愿者管理與發展等問題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在網站、微博等平臺,通過問卷調查間接采訪人數累計約為800人。
我們的收獲更多,僅《愛心留言板》一個小欄目,就有200余人加入到了各類志愿者隊伍當中?!吨驹刚逽HOW》、《菜鳥SHOW》兩個欄目視頻的網絡點擊量以及本報新浪、騰訊、人民網官方微博的瀏覽總量超過10萬次。微信、微博、電話、網站等各類反饋累計1700余條。中宣部新聞閱評對策劃的評價讓我們感到欣慰:“(報道)對于推動志愿者事業健康發展,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志愿者發展道路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不僅鼓舞了年輕的中國志愿者,而且為政府的相關管理和扶持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參考?!?/p>
感動與收獲
9期的報道,我們傳達了很多東西——我們看到的,我們聽到的,我們想到的。我們不滿足于引起了多大的反響,更希望通過這些問題,尋找一些有益的答案。
所以,在最后一期,我們沒有泛泛地進行總結,而是別出心裁地選擇了記者們在采訪中遇到的25個有趣的小問題。這些問題生動鮮活,同時也帶有典型性,比如,一位兒童福利院院長說:“孩子們確實需要有愛心的志愿者,但最怕那樣的志愿者,充滿熱情地來了一次,就再也沒了蹤影,經常讓孩子們處于巨大的落差中。我們現在輕易不接納這種‘一次性的志愿者活動。”涉及的是志愿服務常態化的問題。一個愛心團體組織者說:“到貧困學校做服務,校長就兩個字,‘缺錢。難道做志愿者沒錢就不行嗎?”涉及的是對志愿服務的理解問題。一位紅十字志愿者說:“一聽說紅十字會,就會扯到郭美美。紅十字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你們不想去了解,可一有負面新聞,你們怎么一下子就信了呢?”涉及的是志愿者組織公信力的問題。
由此,我們提出了志愿服務中幾大典型性的問題:
1.愿望與現實的問題
公眾對志愿者的期待越來越多,志愿者希望擔負的責任也越來越重,但現實是,中國的志愿服務仍處于起步階段,實際情況未必如愿望中那么理想。
2.行為與動機的問題
崇尚利他、奉獻精神的志愿服務,往往摻雜了很多功利色彩;而公眾對志愿服務的評價也往往以動機作為不信任的開始。
3.補位與越位的問題
志愿者全面參與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是對政府公共服務不足的很好的補充。不過,幫忙變成添亂的現象也偶有發生。志愿者如何更好地補位,又如何避免越位?
4.需求與能力的問題
人人都可以成為志愿者,但落實到具體的志愿行動中,未必人人都能成為合格的、有能力助人的志愿者。他們怎么在巨大的社會需求面前找到自己的位置、提升能力?
5.培育與管理的問題
相關管理部門怎么來引導和壯大志愿者組織隊伍?對志愿者組織的管理該管什么,怎么管?
這些問題,有的需要志愿者組織來思考,有的則是提給志愿者組織的相關管理部門。而所有問題的最終落腳點就是志愿服務的常態化發展。我們被中國志愿者力量深深打動,希望我們的報道能夠真正對中國志愿服務的發展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