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大型活動現場秩序井然、西部農村條件惡劣的教室里朗朗的讀書聲、各地福利院里開心的大笑、重大災害時來自災民發自內心的感激……在所有需要幫助和服務的地方,志愿者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形成一支無處不在的道德力量,不斷壯大自己的隊伍。
“在路上”這個欄目,是《中國志愿者力量評估》的重頭戲,策劃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采訪對象“分量要夠”,必須是在全國曾經引起巨大反響的志愿者隊伍;二是“內容要厚”,通過解剖這些紅極一時的志愿者隊伍的現狀,反映出中國志愿服務發展的趨勢和存在的問題;三是“涉及面要廣”,既有全國視角,又有不同的服務方向。
任務落在了我身上。每周一至兩期,定選題、聯系采訪、奔赴各地、完成稿件。既感到榮幸,又有壓力,而整個采訪完成后,感觸更多。
時間表與路線圖
之前的策劃討論會上,大家都表示對曾經在汶川地震和郴州雪災時自發搶險的唐山13農民兄弟影響頗深。于是,這一群體成為最早定下來的采訪對象。
之后,我對全國志愿者群體進行了搜索。發現全國各類志愿者組織五花八門,包括環保、救助、大型活動等等。而如何在眾多志愿者團體中挑選出典型來,顯得尤為重要。
在我看來,志愿者群體典型性的衡量標準并不一定是這個組織人數多,受過的獎勵多,而是群體的存在有意義,讓人覺得這個群體是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志愿者群體的代表。
之后,我又鎖定了三支志愿者群體,他們分別分布在北京、吉林和上海。地域不同,志愿服務的內容也各有不同。這四支群體,雖不敢說最典型,但呈現在讀者眼前的一定是四個完全不同的風格。
由于策劃每周推出兩期,如果聯系好一個志愿者群體去一個地方,再回來聯系下一期,時間肯定來不及。筆者索性四個群體一起聯系,從南至北,一氣呵成。這樣不但能留有充足的時間與志愿者交流,也能保證如期交稿,事半功倍。
“兩真”是關鍵
參與這次策劃,真誠和真實的采訪態度是完成稿子的關鍵。
跨省采訪,采訪對象對一家外省黨報并不熟悉,盡管記者說明采訪意圖,采訪對象還是遲遲不愿答應接受采訪。而此時,真誠是打動他們最好的方法。我給每位采訪對象發詳盡的采訪提綱,并對本報的幾次大型系列策劃做簡要介紹,讓他們知道,這是一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媒體。功夫不負有心人,幾位采訪對象都表示愿意接受本報的采訪。
與每個采訪的志愿者群體接觸后,我發現每個志愿者群體在發展成熟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甚至到現在也沒有解決。對于光鮮背后的酸楚,是否把這些都呈現在讀者眼前,曾經讓我很為難。如果讓讀者看到加入志愿者群體會遇到這么多問題,會不會打消其加入的積極性?而這與我們的意愿是背道而馳的。如果把志愿者的生活說得冠冕堂皇,又違背了新聞原則。最后,我還是把志愿者群體的生存現狀如實記錄下來。
事實證明這么做是對的,不少讀者看到報道后給我打來電話,對如何讓志愿者走得更遠提出很多寶貴意見。
不僅是記錄者
工作8年以來,盡管參與過幾次大型系列策劃,但這次跨省采訪的經歷卻是讓我收獲頗豐的一次。學了知識,普及了常識,長了見識,增添了膽識,對志愿者這一群體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之前,每次提到志愿者,我首先想到的是在養老院為老人唱歌跳舞的年輕人。而在唐山,筆者見到13兄弟中年紀最大的已經年近七旬,盡管他們并不知道何為志愿者,卻在國家災難時挺身而出。在北京,我見到曾經同為媒體人的鄧飛。他發起的免費營養午餐計劃讓無數貧困山區的學生從此吃上了午飯。
在北京,我參加了新浪主辦的“微博益起來”新聞發布會,看到北京媒體對推動社會公益起到很大作用,媒體人直接或間接呼吁更多人關注、幫助弱勢群體。
回到沈陽后,我與相熟的志愿者談起此次采訪的良多感受。他們也覺得與典型群體相比,需要改善的地方還很多。
比如,像“十二鄰”那樣,真正走入老人們的內心,讓老人們的快樂發自內心,存在感價值感更強;像“寶貝回家”那樣,可以調動全國各地志愿者的力量去幫助走失兒童尋找父母;像唐山13農民兄弟那樣,樸實地為國家考慮,理性分析自己是否應該出現在災區;像鄧飛那樣為實現中國鄉村公益項目聯合體而忙碌,這其中都有很多值得沉思與借鑒的東西。
策劃已經結束,但我依然會因為想起那些采訪對象而心潮澎湃。記者,不光是文字記錄者,更要充滿正能量,勇敢地表達,這是本次參與《中國志愿者力量評估》帶給筆者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