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福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線,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必須恪守的職業道德底線,更是新聞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沒有真實的內涵,新聞也就散失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近些年,在新聞記者隊伍中也出現了種種讓人們難以接受的不良現象,記者職業道德水平呈現出嚴重的滑坡趨勢。因此,考察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水平現狀,尋求提升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水平的問題已成為迫在眉睫的突出任務。
做好公眾的代言人
新聞記者是公眾的代言人,是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新聞記者最根本的追求。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是指從事新聞職業活動的人員對其職業行為所產生的社會作用和社會意義所應承擔的責任。新聞記者的報道要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為社會負責。為社會負責,就是要對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負責,對代表最廣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黨負責。同時,社會責任感也來自于對新聞事業的熱愛,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一方面要傳達黨的聲音,另一方面也要正確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呼聲,通過上情下達,下情上達,不斷加強黨同人民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
做好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者
記者是時代的瞭望者,更是時代的建設者,必須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擔當。因此我們說,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秉筆直書,為民請命”的社會良知和濟世情懷;是一種在筆端訴說百姓呼聲,將鏡頭聚焦在群眾關注的事件上那種無處不在的新聞敏感和不懈追求。
記者的社會責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新聞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黨和國家的政治立場、政治主張和政治觀點。新聞媒體的報道所產生的影響,往往涉及到民族乃至國家的利益,因此,記者要堅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以有利于社會發展、人類進步、世界和平為社會責任,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全心全意服務于黨和人民。
其次,記者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生命,堅持真實報道,反映事實真相,這是對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位新聞工作者要遵守的最起碼的職業道德。新聞本質在于真實,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自身要坦蕩誠實,不說假話,不捕風捉影,不扭曲事實,不編造新聞,不夸大報道,新聞的真實性是取信于民的必備條件,如果新聞虛假,新聞媒體就會失去民眾的信任,導致新聞媒體公信力的下降,從而新聞媒體就會失去生存發展的基礎。
第三,新聞要貼近群眾,反映民聲。新聞報道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始終和群眾保持緊密的聯系,傾聽群眾的心聲,以他們的關注為切入點,尋找富有魅力的新聞素材,發掘生活中的亮點。生活中的熱點,往往是公眾的聚焦點,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應該貼近群眾生活,直面生活熱點,正確引導輿論,體現民心之聲。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傳媒是新聞的守望者,它不時地發現社會前進中的淺灘暗礁、癰疽疾患,及時地發出警告,推動社會健康發展。輿論監督已經成為新聞工作中考驗記者職業道德、職業水準的特殊戰線。新聞媒體能否扮演好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積極輿論的角色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這其中,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是不可推卸的使命。作為一名記者,遵循事實的本來狀態是毋庸置疑的行為準則。參與傳播活動的新聞記者是承上啟下和連接社會各階層的關鍵和主題。作為公眾的代言人和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新聞記者最根本的。當前媒體之間競爭十分激烈,個別記者甚至媒體,為了追求個人或者小團體利益,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置職業道德于不顧,不惜“做”新聞、“造”新聞,欺騙讀者,混淆視聽,這是對新聞事業的踐踏,是對廣大讀者、受眾的輕視,也是在自我毀滅。這樣的沉痛教訓,廣大新聞工作者要引以為戒,決不能步其后塵。面對復雜的社會關系,面對利益的誘惑,新聞記者必須嚴于律己,要客觀地進行事實的報道,不偏袒任何人,做到公平公正。總而言之,新聞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新時期的新聞記者要面臨諸多挑戰。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