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深感這個職業既平凡又特殊。平凡,是因為記者不是官,只是一個普通百姓;特殊,是因為我們的言論會引導社會輿論。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統計,我國現在境內持有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達25萬余人。長期以來,頭頂“無冕之王”光環的中國記者們在輿論監督、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媒體的多元化發展,近年來,接二連三的虛假新聞、有償新聞等事件也時有發生,引發了民眾對新聞行業公信力的質疑。
不久前,《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因涉嫌損害商業信譽罪,被依法刑事拘留。陳永洲所做出的“要以我為戒”的追悔,可謂發人深省。從報社呼吁“請放人”,到警方決定刑事拘留,在這起事件中,有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根據陳永洲本人供述,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他的行為不僅令企業聲譽嚴重受損、股民損失慘重,也辜負了那些信任他的人們,更敗壞了新聞工作者的形象。
類似行為并非個案。近些年來,日新月異的媒體傳播高度介入社會生活,輿論監督的影響進一步擴大。當許多記者懷著理想和道義,追問事實與真相時,也有一些害群之馬,打著輿論監督的旗號,吃拿卡要、敲詐勒索,把本是服務大眾的媒體,當作謀取私利的工具。這種行為,讓公眾厭惡,令同行不齒,也使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損害。
我國早在1993年就出臺了《關于加強新聞隊伍職業道德建設、禁止“有償新聞”的通知》,《關于新聞采編人員從業管理的規定(試行)》也很早頒布實施,但是到現在為什么有償新聞還是屢禁不止?
造成新聞職業道德缺失的主要因素
1.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新聞界有句話說得好:“先做人,再作文。” “用事實說話”,是記者職業道德的根本所在。然而一些記者為謀私利違背事實,為了個人利益損害社會利益、公眾利益,不僅觸碰了道德底線,還屢屢觸犯法律,都是因為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任何人突破法律邊界和道德底線的“過度自由”,不僅會自掘墳墓,還會傷害讀者,引起社會對媒體的質疑。
2.缺乏政治思想學習和道德約束
現在,許多媒體只追求眼前利益,放松了對新聞記者的政治思想學習和職業道德教育。有的單位一年到頭難得開一次政治學習例會,盡管已經有了一些相關的規章制度,對媒體和新聞工作者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但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教育后缺少效果檢驗和行為監督,使學習普遍流于形式。同時,媒體主管部門對記者職業操守的管理也存在盲點,監督不嚴、監管不力,獎懲機制不夠完善,即使有記者被投訴出了問題,也小范圍敷衍了事,不能夠引起大范圍的警示作用,縱容和滋長了不良風氣。
3.盲目追逐經濟效益
現在傳統媒體、新媒體越來越多,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媒體在傳播新聞的同時都承擔著巨大的商業運營任務。有些媒體甚至為了實現盈利,將創收任務與記者收入掛鉤,讓記者右手拿著筆桿子,左手握著算盤子。這就導致一些政治素質不過關的記者在進行新聞選材和報道角度時,會過多地考慮寫什么樣的消息,能給自己和單位帶來效益,這在當前我國媒體發展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也給一些記者制造有償新聞、虛假新聞提供了可乘之機。
那么,現如今,我們應該如何解決新聞記者的道德缺失現象,從而樹立新聞界的良好風氣?
如何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
1.記者要加強自身修養,堅持實事求是
只有傳播者、新聞工作者對自身的政治素質堅持更高要求,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尊重法律,尊重新聞規律,才能不斷進步,加強自律。今天,身處資訊高度發達的社會,媒體人理應秉持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出于公心,守住底線。新聞工作者只有恪守事實、秉持正義,才能善用媒體利器,不辜負社會寄予的厚望。
2.加強新聞隊伍思想道德建設
媒體應定期舉辦思想政治學習和業務素質培訓,新聞行業也應該樹立新聞工作者的道德模范典型,多舉辦先進典型的演講和反面教材的討論,加強記者的政治素質考核,將職業道德建設和媒體發展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時應改善商業運營模式,去除新聞記者創收壓力,加強行業自律,樹立新聞隊伍的良好形象。
3.媒體要加強內部監督
媒體公信力屢屢因為一人之過遭受公眾質疑,監管存在盲點是一個不可推卸的責任。許多記者的違規行為,都是媒體負責人為謀私利,故意放縱的結果。殊不知,一個媒體的公信力需要幾年甚至數十年的培養,而毀掉它,可能僅僅是一個人的一次錯誤。所以媒體播發的新聞報道要多加審查,謹慎追求事實真相,對于播發新聞產生的后果要抱有負責到底的態度。對于受害群體的舉報和投訴,要嚴肅對待和處理,加大有償新聞、虛假新聞等違規行為的成本和代價,嚴重者要主動在業界通報批評,甚至吊銷當事記者執照。從源頭控制不正之風的蔓延。
4.主管部門應建立舉報投訴和信用評價機制
一直以來,群眾發現有償新聞等違規問題可直接向中國記協投訴。但事實是,很多受害群體依然為了“滅火”不愿去訴苦,無奈之下任由擺布。這其中根本原因還是由于制約記者權利和義務的行業規則和法律不夠完善,違規記者付出的成本和代價相對較小。所以,各地記協應建立具有社會影響的投訴電話和舉報渠道,從而更好地加強行業自律和監管。同時,建立媒介信用等級評價機制,違規的媒體不僅要及時通報批評,其信用等級也要相應降低,甚至要建議主管部門吊銷媒體運營資格。在這種機制的制約之下,權威性強、公信力強的媒介就會脫穎而出,從而營造良好的新聞行業風氣。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