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山

隨著市場經濟錯綜復雜矛盾的出現,中國法制建設日益完善,人們的法制意識逐步增強,整個社會對法律問題的關注度以及對法律知識的需求量都在不斷提升。在這個大背景下,法制節目日益凸顯出其強大的傳播功能和良好的社會效果。法制節目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愛,其中,鏡頭的巧妙運用,在節目中起到了突出主題、渲染氣氛、勾勒情節、宣傳法理的作用。
第一,合理設置情景再現
法制事件在經媒體報道時,已經發生且多數有了結果和定論,因此,很多場景無法還原或補拍。電視法制節目往往要把一個案子的來龍去脈講清楚,所以就必然涉及到過去發生的事。若沒有當時的影像資料,這些往事除了靠當事人的敘述外,幾乎沒有什么可以表現的東西。節目初期,我們一般是采用一些空鏡頭來填補,有些是相關的空鏡頭,有些純粹是為了湊時間,比如,把街景、人群等貼上去,讓人看了總覺得很粗糙、不到位。在反響不好的情況下,我們及時采用了情景再現的表現手法,在敘事中講法,在講法中敘事,增強了節目的逼真感和現場感。
在我臺拍攝的《瑣事引發殺妻案》中,有許多段落講解夫妻二人的生活瑣事,基本沒有畫面來填補。我們就以情景再現的方式,把當時的情景予以還原,在后期制作的時候,把表演的鏡頭虛化。節目出來之后,雖說不是真實的情景,但有了解說詞的說明,再加上音樂和音效的烘托,較好地反映了案件當時發生的氛圍,節目收視效果很好。在一期反映青少年犯罪的節目中,有一個內容為八九個青少年群毆的段落,我們就召集臺里幾個年輕記者,詳細講解案件經過,并進行簡單排練。經過多次反復拍攝,終于拍出一組基本符合解說詞要求的鏡頭,運用到片子中,增加了節目的緊張感和現場感染力。
第二,力求現場實地采訪
現場感是記者在采訪新聞事件和拍攝過程中最直接的主觀感受,也是最能反映現場氛圍的可視性元素,利用生動的鏡頭畫面傳達給受眾,使節目直觀易懂。法制節目大多介紹刑事、民事案件,對觀眾來說,事件發生在自己周圍,才能形成強烈的震撼,意識到法律就在身邊,而不是與自己無關的空洞概念,因此,現場感才更有說服力和感召力。我臺在拍攝《同胞兄弟手足相殘》這個案例的時候,在開庭前,主持人在庭審現場主持,簡要介紹了案件的大致內容,使觀眾有親臨庭審現場的親身感受。在節目拍攝中,我們攝制組驅車近百公里,到達案發地點,由主持人現場介紹案發當時的一些細節,包括被害人從哪個方向走來,被告人在哪里和被害人發生爭執等等,極具可視性,極大增加了節目的真實感。在村里,我們還采訪了被害人的母親、妻子、鄰居,當被害人和被告人的母親對著鏡頭流下眼淚的時候,那份震撼不僅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也讓我們記者當場唏噓不已。通過記者在現場的所見所聞,使觀眾感同身受。由于現場的真實性、動態性、可視性等特點明顯,現場感強的節目最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這也是法制節目廣受歡迎的重要因素。
第三,多方采用音像資料
電視法制節目一般會有抽象的敘述或說理的部分,用電視鏡頭表現這些相對來說就比較困難。一般的法制節目往往會用一些空鏡頭,或者干脆用黑場加字幕來表現,視覺效果較差。我們在節目中逐步探索,嘗試用一些隱喻的和暗示的鏡頭加以表現,既豐富了鏡頭內容,又凸顯節目的說理性。我們節目中,有一期講述了女兒由于自幼和父親分離,心里產生怨恨,長大后雇用兇手殺父的案例。當說到被告人有過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的時候,我們采用了一段電影中的鏡頭——一個穿著花裙子的女孩在厚重的城墻下蹦蹦跳跳地玩耍。這組鏡頭和后來女兒雇兇的情節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令人記憶猶新。
綜上所述,只有讓節目畫面吸引觀眾,引起觀眾的興趣,才能培養固定的收視群體,讓節目越做越好,從而達到普及法律知識,提高觀眾法律意識的社會目的。
(作者單位:撫順廣播電視臺)